周傳瑛(1912~  )

周傳瑛(1912~  )

"崑曲演員、崑曲教育家,工小生。 周傳瑛於1940年參加國風蘇劇團

周傳瑛(1912~)

正文

崑曲演員、崑曲教育家,工小生。原名根榮。江蘇蘇州人。 4歲學藝,後從著名學者張宗祥(冷僧)習文。1921年8月,入蘇州崑劇傳習所,師承全福班台柱沈月泉,擅大、小冠生,巾生,翎子生,鞋皮生。出師後用傳瑛藝名,是新樂府、仙霓社全昆班的主要演員之一,兼任崑曲教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崑曲傳字輩演員被迫紛紛改行,崑劇瀕臨湮沒。周傳瑛於1940年參加國風蘇劇團,在異常困苦的情況下,堅持演出崑曲,擔任劇團的主要演員兼編劇、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風蘇崑劇團副團長、團長,領導劇團積極進行崑曲的推陳出新。1956年,國風蘇崑劇團改為浙江崑蘇劇團,後又改為浙江崑劇團,他擔任團長,並任主要演員和教師,對崑曲的編劇、導演、音樂、唱腔和表演等進行全面的藝術指導。1957年和1959年先後獲浙江省戲曲會演一等獎和榮譽獎。1982年獲江、浙、滬崑劇會演榮譽獎。
周傳瑛專擅崑曲生行,後亦兼演末。所演劇目極多,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藝術形象,其中主要的有《長生殿》中的唐明皇、《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君瑞、《玉簪記》中的潘必正、《西樓記》中的於叔夜、《白羅衫》中的徐繼祖、《連環記》中的呂布、《白兔記》中的咬臍郎、《彩樓記》中的呂蒙正、《繡襦記》中的鄭元和等。他的表演生動傳神,細緻深刻,性格鮮明,功夫紮實。因技藝精湛,有“‘三子’(褶子、翎子、扇子)唯傳瑛”之說,在江南久享盛名。1949年後,多次在北京、杭州等地演出。他排演和主演的《長生殿》列為1954年紀念世界文化名人、中國著名劇作家洪昇逝世 250周年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1956年,周傳瑛領導浙江崑劇團,與王傳淞和周傳錚、包傳鐸、朱國梁等演出著名崑劇《十五貫》。在這次演出中他參加劇本改編和導演,並扮演劇中主角況鍾,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為民請命、剛毅正直而又幹練機智的清官形象。《十五貫》的演出,使古老的崑曲走向新生,推動了當時的戲曲改革工作;周傳瑛也在國內外獲得很高的聲譽。

周傳瑛(1912~)周傳瑛(1912~)
周傳瑛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及浙江分會名譽主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