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記》

《白兔記》

《白兔記》是南戲劇本。元代人作,姓名不詳。今存明代人改本。敘五代時劉知遠在李文奎家為傭,李以女三娘許配。文奎亡故,劉外出投軍,三娘備受其兄折磨。她磨房產子,托人送到劉處撫養。

《白兔記》

正文

宋元南戲作品。或稱《劉知遠》。永嘉書會才人作。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列為“宋元舊篇”。現存明代富春堂刊本《劉知遠白兔記》、汲古閣刊本《白兔記》和明代成化刊本《劉知遠還鄉白兔記》,都經過明人的修改。其中成化本比較接近早期演出本,文人潤色的痕跡較少。《白兔記》是在宋元時期《新編五代史平話》和《劉知遠諸宮調》的基礎上改編創作的。成化本全劇不分出,汲古閣本分32出。內容敘述五代時劉知遠家境貧寒,為李文奎家傭工。李斷定他日後必然發跡,便將女兒李三娘許配給他。李文奎死後,劉知遠屢受李三娘的兄嫂李洪一夫婦欺壓,被迫離家投軍,又在岳節度使家入贅,後因軍功升為九州安撫使。李三娘在家受兄嫂虐待,在磨房生下“咬臍郎”,托人送到軍中撫養。16年後,咬臍郎出外打獵,追蹤白兔,在井邊與母親相會,全家才得團圓。

《白兔記》《白兔記》
《白兔記》《白兔記》
《白兔記》取材於歷史人物劉知遠的故事,但具有相當濃郁的民間傳說色彩。作品著重描寫李三娘不幸的遭遇和堅強的性格,她勇敢地承受苦難,矢志不二。李三娘的形象贏得觀眾廣泛的同情。劉知遠的藝術形象是比較複雜的,作品反映了他少年時期坎坷屈辱的生涯,對他重婚岳府、負心忘舊的行為也有所諷刺。劉知遠發跡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動亂時代的社會背景。劇中表現的“發跡變泰”,反映了當時一些人的生活願望,至於某些“蛇鑽七竅”之類的宿命思想,則是不足取的。《白兔記》在藝術上富有民間文藝的特色。作品文字質樸,刻畫人物、編排情節生動自然。劇中的一些藝術描寫,如劉知遠看瓜,李洪一夫婦定計用兩頭尖的水桶、鑽眼水缸虐待李三娘等情節,散發出古代農村生活氣息。
數百年來,《白兔記》一直在民間流傳。明清以來,《白兔記》是經常演出的劇目。它的許多精彩場面,如《瓜園分別》、《磨房產子》、《竇公送子》、《出獵回獵》、《磨房相會》等,曾被不少戲曲選本收錄。清代戲曲班社有所謂“江湖十八本”,《白兔記》即是其中之一。崑曲、川劇湘劇蘇劇等許多劇種至今尚能演出單折或全本。全本又名《紅袍記》。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