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五代史平話》

宋代講史話本。原題《新編五代史平話》。講說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周興廢戰爭史的話本。曹元忠在《景宋殘本五代史平話》跋語中,認為此書是宋朝巾箱本。但從書中不避宋諱,書前署“新編”、“平話”字樣以及版式刀法來看,當是元人增刪的本子。

正文

《新編五代史平話》包括梁、唐、晉、漢、周五代史話各上下兩卷,共10卷,其中梁史、漢史缺下卷,其他文內殘缺的地方也很多。魯迅認為此書“大抵史上大事,即無發揮,一涉細故,便多增飾,狀以駢儷,證以詩歌,又雜諢詞,以博笑噱”。它採用編年敘述的體例,近似一部五代史的通俗講話。這部書既反映了當時封建暴政、割據混戰,給人民民眾帶來的災難,也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歷史觀和對農民起義的偏見、誣衊。書中對黃巢劉知遠郭威石敬瑭等歷史人物發跡的故事,採擷了許多民間的傳說佚聞,文筆生動活潑,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另外,書中對歷代帝王的興廢,都有獨特的議論,如說黃帝是“廝殺頭腦”,成湯、周武王是“以臣殺君”,劉邦誅殺功臣韓信、彭越、陳豨,後來三人托生曹操、孫權、劉備,分了漢代的天下等。這些說法,既有說書人的標新炫奇,也反映了輪迴報應的觀點。
《新編五代史平話》在藝術上瑕瑜互見。語言流暢自然,講求故事情節的穿插和過渡,富於節奏感;人物描寫和景物描繪也時見精彩之處;有些地方將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筆力雄健。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說話人的精湛伎藝。但從整體上看,人物性格的刻畫不夠鮮明,結構散亂,情節不太連貫,文白夾雜,風格也不統一,可能是當時說話人僅僅作為提綱之用的底本。
此書在元、明以來藏書家的藏目中都未見著錄。1901年,曹元忠得於杭州張敦伯家。1911年董康影印出版,才為世人所知。此後,有商務印書館1925年標點排印本,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年分段標點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