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集義

1947年赴香港,參與籌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呂集義當選為民革中央委員兼副秘書長。 1954年民革廣西省第一屆委員會成立,呂集義當選為副主委,1962年當選為第四屆主委。

呂集義(1909--1979),字方子。廣西陸川人,生於1909年,卒於1979年9月9日。1928年至1934年先後在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廣州中山大學學習。曾在陸川中學、蒼梧中學任教。1940年後,任國民黨廣西省政府咨議、廣西通志館秘書長。1947年赴香港,參與籌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後任民革中央委員兼副秘書長。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政務院參事,廣西省交通廳副廳長,廣西省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廣西通志館副館長,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廣西歷史學會副會長,民革第一至四屆中央委員兼副秘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主任委員。是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詩集《敵愾集》、《〈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補本〉說明》,編有《綠珠唱和集》等。

呂集義青年時代思想傾向進步,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1927年參加C.Y(中國共產黨青年團),在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清黨時,他曾兩度被捕入獄。1934年到中山大學就讀,專攻古典文學,對古漢語、詩歌詞賦頗有研究和造詣。抗戰期間,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李濟深對呂集義精通古典文學,詩才橫溢特別器重,將他從北流無錫國學專修館調到桂林任廣西省政府咨議。呂集義如魚得水,他與旅桂的文化人過從甚密,詩詞唱和不絕,有“陸川才子”之稱。1943年李濟深到賀縣八步(今賀州)視察,要呂集義隨行。呂還並在當地講學,人稱“方子先生”。在賀縣,呂集義還多次參加李濟深召開的時事座談會、演講等,與何香凝、柳亞子、梁漱溟、李任仁等愛國民主人士共同商討一致抵制和反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內戰,實行獨裁的政策。1947年7月,呂集義任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委員,積極支持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義革命,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呂集義當選為民革中央委員兼副秘書長。同年10月,他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1950年2日,民革中央派李任仁、陳此生、呂集義組成民革華南臨時工會廣西執行小組,籌備組建廣西民革組織,並推定呂集義為省籌委常務委員。他對重新登記審查黨員,吸收新黨員,建立組織機構等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民革廣西省第一屆委員會成立,呂集義當選為副主委,1962年當選為第四屆主委。“文革”中,呂集義倍受種種迫害,但他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盼望祖國和平統一的態度始終堅定不移。粉碎“四人幫”後,民主黨派恢復活動,他被推選為民革區委臨時領導小組組長,全面主持工作。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統戰政策,鼓勵和推動黨員積極為四化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服務,努力為廣西民革工作,不辭勞苦,取得顯著成績,為全區民革同志所敬仰。
呂集義歷任政協全國第二、四屆委員、廣西第一、二、三、四屆常委兼副秘書長;廣西區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廣西省交通廳副廳長、民革廣西區第一、二屆常委、第三屆副主委、第四屆主委,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廣西通志館副館長、廣西歷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