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亦斌

賈亦斌

賈亦斌(1912~2012)陸軍大學第7期畢業。曾任國民黨政府軍營、團長,第七十七師參謀長,軍事委員會參議,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幹部管訓處辦公室主任,預備幹部局代局長兼陸軍預備幹部訓練團團長、第一總隊總隊長,陸軍大學教官。1949年4月在浙江嘉興起義。建國後,歷任中國食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經理,民革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員,民革第五至七屆中央副主席、執行局主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副理事長。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中國政協委員,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信息

簡介

賈亦斌賈亦斌
賈亦斌,原名賈再恆,字思齊,1912年11月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賈亦斌1930年秋入陸軍四十八師教導隊當學兵。193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2年入南京陸軍步兵學校學習,歷任少尉排長,中尉連副,代理連長,上尉參謀,上尉教官。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少校營長,中校參謀主任,上校參謀長,上校團長。1940年1月任湖北省軍管區編練處上校科長,代理處長職務。8月,調成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兼區隊長,1941年7月任第七十三軍七十七師少將參謀長。1943年初,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同年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學習。1946年4月任青年軍復員管理處少將組長。與處長蔣經國結識。在抗戰期間多次參與正面戰場對日作戰。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鄂西會戰及第三次長沙會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堅決主張和平,反對內戰。
1947年4月,任預備幹部局副局長,1948年3月,蔣經國請辭預乾局局長職務,保薦代理局長,因“楊子公司案”同蔣經國發生嚴重分歧。11月,陸軍預備幹部訓練第一總隊在南京成立兼總隊長。12月初,與段伯宇等密謀決定擇機舉行反蔣武裝起義。1949年4月7日為策應解放軍南渡長江,在在浙江嘉興毅然率部起義,26日抵達南京,被批准為中共黨員。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上海市公安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中國土產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食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歷任上海公安局社會處乾訓班副主任,上海食品出口分公司經理。1957年8月加入民革,歷任民革上海市委員會第三、四、五、六屆副主任委員,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9年10月調民革中央工作,先後任民革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中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曾兼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顧問,湖南譚嗣同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著有《半生風雨錄》一書。

逝世

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同志,因病於201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為了追思悼念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特此建立網上紀念館。

人物生平

賈亦斌賈亦斌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名單
(2002年12月9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名單(1997年11月24日─)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名單
(1992年12月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名單
(1988年11月—)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名單
(1983年12月一)
1979年10月24日五屆一中全會選出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名單
(1979年10月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65人)
(截至2002年2月28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65人)
(1993年2月1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65人)
(1988年3月6日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50人)
(1983年4月28日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名單
(1978年8月-1983年6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特別邀請人士439人)
(1965年1月-1978年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特別邀請人士308人)
(1959年4月11日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四次會議通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增選委員名單
(1957年2月17日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增選)

事跡介紹

歷史背景

賈亦斌1912年出生在湖北陽新縣一個寒苦的農民家庭。他少年失學,18歲投身軍營,淞滬抗戰爆發時,他主動請纓到淞滬前線抗日殺敵。“七七”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軍侵占了北平和天津,又企圖侵占上海,繼而進攻南京,實現他們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1937年8月13日,保衛大上海的淞滬抗戰拉開了序幕。面對占盡海陸空優勢的野蠻入侵者,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損失慘重,每天傷亡將士近萬人。戰爭從一開始到第三個月,雙方都在不斷增兵,最後雙方投入總兵力達百萬之眾。當時年僅25歲的熱血青年賈亦斌就是從湖北增援到淞滬前線的。
賈亦斌所在部隊的任務是據守上海市郊楊行和劉行一帶。這裡是一片平地,無險可守,只能靠深挖戰壕與敵人打陣地戰。戰壕里滿是積水,官兵們只能陷在泥濘中與敵人苦戰。
在同仇敵愾的爰國熱情鼓舞下,中國抗日軍隊英勇頑強,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瘋狂的進攻,幾乎每一寸陣地都經過反覆的爭奪,甚至肉搏拼刺刀,雙方都傷亡慘重。苦戰二十多日,賈亦斌率領的第1營400多人只剩下不到100人,手下連長三個陣亡,一個受傷;排以下軍官傷亡殆盡,但官兵們爰國殺敵的士氣依然高昂。這時上級表示可以給他派增援,但他拒絕了。

人物事跡

從士兵到將軍,從行伍出身到陸軍大學教官,從蔣經國的摯友到國民黨政府的叛逆,從舊中國高級軍官到新中國政協常委,他就是蔣經國評價的:“文將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賈亦斌兼而有之。”賈亦斌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前後生活了38年。他的故鄉湖北陽新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天災人禍,連綿不斷。北伐戰爭時期,他開始受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的影響,熱烈歡迎北伐軍,當了兒童團長,參加農民運動,打倒土豪劣紳和抵制日貨。他因學費和生活費無著,向親戚借錢受辱,憤而當兵。18歲那年,他報名參加了徐源泉第四十八師教導隊。舊軍隊是用士兵的血淚織成的。他在其中常遭鞭笞辱罵之苦,許多次被打以後,他含著淚暗下決心:將來我當了軍官絕不打罵士兵。由於新舊軍閥混戰,他隨著部隊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了戰爭。更不幸的是,他當兵和任排長時,參加了兩次“剿共”戰鬥。
抗戰爆發,賈亦斌自告奮勇,請纓殺敵。參加了凇滬、徐州、武漢、鄂西和長沙五大戰役,兩次受傷,不下火線,誓死不當亡國奴,因戰功從營長不次提升為師參謀長、軍委會少將參議。抗戰後期,由彭位仁、韓浚推薦,考入陸軍大學學習。在陸大,他研究“新國防論”和預備幹部制度理論,發表論文《新國防論》和專著《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與實際》。他的這一構思,日後成為台灣至今仍在實施的預備幹部制度的藍本。同時,他認識了同學段伯宇(中共地下黨員),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
賈亦斌越接近國民黨政權的核心,就越了解四大家族的黑暗內幕,也就越感到失望和痛恨。而且看到國民黨發動內戰,不得人心,蔣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蔣管區民眾反抗運動風起雲湧,國民黨政權內外交困,已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在這一歷史關頭,個人何去何從,賈亦斌的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初他想儘快脫離蔣政權,解甲歸田,退隱山林,但很快發現遍地戰火,無處安身,退隱之念純屬幻想。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追隨蔣氏父子,最後做蔣家王朝的殉葬品,這是死路一條;一是棄舊圖新,反戈一擊,投向人民的懷抱。賈亦斌通過段伯宇與上海地下黨聯繫,並在黨的領導下,為發動蔣武裝起義積極作準備。他和段伯宇、宋健人、林勉新等陸大同學,曾密謀在南京發動“第二次西安事變”,逮捕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將其送往解放區,因條件不成熟被段伯宇勸阻。蔣氏父子對他產生懷疑,特將他召到奉化溪口進行“考察”時,賈亦斌又曾動念為早日結束內戰,欲像荊柯刺秦王那樣,用手槍擊斃蔣介石,然後自殺,以謝天下,繼想到上海地下黨領導所說“無產階級革命不搞暗殺”而終止。1949年4月7日,為策應人民解放軍渡江,在中共上海局領導下,賈亦斌率領預乾總隊在浙江嘉興舉行武裝起義,在滬、寧、杭敵人心臟地區打響了起義的槍聲。起義後,迭遭敵軍圍追堵截,激戰多日,身負重傷,歷盡艱險,終於在當地民眾和游擊隊救護下,被送往游擊區,繼隨解放軍進入上海。從此獲得新生。

嘉興起義

賈亦斌與蔣經國的恩怨
賈亦斌是行伍出身,在抗日戰爭中取得赫赫軍功,後到陸軍大學深造。針對中國近代頻遭外侮、國防積弱的現狀,他撰寫出《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與實際》這一新國防論著,引起了蔣經國的關注。後來,他到“青年軍復員管理處”就職,圓滿解決了復員青年軍入學深造這一難題,使蔣經國對他另眼相看。1946年4月,賈亦斌結婚,蔣經國主動要求做他的證婚人。雙方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私交上都進入了蜜月期。
但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後,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內戰,賈亦斌萌生退意。但還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態,盡力為蔣經國做事。後來,他更多地目睹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指揮上的顢頇無能,在經濟上的腐化墮落,而蔣經國在“發行金圓券”、“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等事件中的表現,也讓賈亦斌徹底失望。他想:儘管蔣經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相互以朋友相待多年,但個人恩誼與國家大義之間,應該舍小取大,他必須選擇順應歷史潮流之途,這就難免要面對與蔣經國分道揚鑣的陣痛。
1948年晚秋,賈亦斌獨邀段伯宇到中山陵,與段伯宇商定如何掌握武裝的初步計畫。分手後,他倆分頭在國防部及國民黨軍事機構內聯絡在陸大時旨趣觀點相投的同學,組成了一個有十多人的反蔣秘密團體。不久,段伯宇與中共上海局接上了關係,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書記張執一派委員李正文負責領導段、賈等人的工作。
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的遼瀋戰役剛結束,國民黨軍丟失了東北的全部地盤。蔣介石不得不考慮憑藉長江天險,扼守江南半壁江山。依照這一意圖,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計畫在江南組建30個新軍,賈亦斌趁機成立了“國防部預備幹部局陸軍預備幹部訓練第一總隊(簡稱預乾總隊)”,初創時有千餘人,很快就擴充至4000人,由賈亦斌兼任總隊長。一支表面屬於“太子系”的救急之師,實際上是準備摧毀國民黨統治的武裝力量,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賈亦斌原準備在南京發動一次“西安事變”式的突然襲擊,但隨著時局的變化,蔣介石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第三次“冬眠”,於1月底隱居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老家,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賈亦斌所率的預乾總隊奉調到浙江嘉興,原本醞釀在南京發動“第二次西安事變”的行動便失去了再籌謀的意義。賈亦斌等遂因勢而變,另謀在京滬杭三角地帶舉行聯合起義。
謀劃中的京滬杭起義
謀劃中的京滬杭起義是個規模頗大的聯合行動。參與者六七萬人,分別是賈亦斌領導的預乾總隊,劉農畯領導的傘兵第三團,段仲宇領導的淞滬港口司令部及附屬的3個汽車團,王海嶠領導的工兵第四團,賈亦斌的同學劉衛領導的駐揚中縣第41師,方懋鍇領導的青年軍209師,王修身領導的駐守蕪湖106軍,於兆龍領導的駐守南浦鎮第95軍等12支部隊。
起義計畫受到中共的高度重視。因為預乾總隊是蔣經國的嫡系,起義選在寧滬杭中心地帶,政治影響將是巨大的,且即便不能在軍事上給國民黨予重創,亦可使其新建30個軍固守江南的計畫流產,並與解放軍渡江作戰相呼應。
這時,蔣氏父子指示賈亦斌,率預乾總隊乘船從海路調往福建。這本來是個起義的好機會,但賈亦斌得知劉農畯率領的傘兵三團亦將乘船調往福建鼓浪嶼。如果預乾總隊在海上起義,必然引起蔣氏的警惕,使傘兵三團失去在海上起義的機會。如果傘兵三團被迫在陸上起義,其難度將大大高於預乾總隊。因此賈亦斌決定預乾總隊在陸地起義,把海上起義的機會留給傘兵三團。

震驚寧滬杭地區的嘉興起義
賈亦斌決定當晚就準備行動。他把醞釀已久的行動方案告訴李愷寅:
首先,迫使黎天鐸簽署到莫乾山進行軍事演習的命令,使部隊行動以“合法”名義穿越京杭國道;第二,到達莫乾山後,正式宣布起義,打出“蘇浙皖邊區民主聯軍”的旗幟,開展游擊戰,策應渡江戰役。
“請你立即向各大隊、中隊轉達我的命令:一、迅速準備好武器彈藥,飽餐一頓,到西大營操場集中待命。二、立即在東、西兩大營實行戒嚴。三、將黎天鐸圍堵在總隊部辦公室,由我出面與之談判,力爭其配合,以演習名義出發;若破裂,則就地處決黎,宣布起義,並連夜開拔。”
李愷寅領命而去。垂暮時分,他和另一位大隊長鄧道三派了數十名帶槍的學員,來接賈亦斌。賈亦斌帶了一隊全副武裝的學員,直奔總隊部。他直截了當地向黎天鐸說明了形勢,並動員黎參加起義。黎以為多數學員不會跟隨賈亦斌起義,始終不肯表態。
到了12時,賈亦斌感到不能再拖了,便掏出手槍,“啪”地砸在桌上:“我是共產黨派來的。現在你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把我送到國防部,這樣可以升官發財;一是跟我們走,下令到莫乾山演習。限你考慮5分鐘,必須明確答覆!”
黎天鐸看著一片對著自己的槍刺和滿屋怒視的目光,畏怯了:“你是我的老上級,你給我帶的路不會錯,我聽你的。”鏇即用顫抖的手,簽署了演習命令,並通知了嘉興城防司令部等相關單位。
此時,預乾總隊4個大隊中14箇中隊的3000餘名學員都到了。但第4大隊的第13、第16兩中隊,未能按預定的計畫到西大營集結。原來是林蔭頑固反對起義,派人搶先占據了東大營的營門,彈壓起義學員,結果只有部分學員跳樓離開了東大營。
賈亦斌立即命李愷寅率部前往東大營,下令林蔭歸順起義,但遭到林蔭拒絕。雙方僵持了幾個小時,眼看天色漸明,賈亦斌只得發出了向天目山開拔的命令。
震驚寧滬杭地區的嘉興起義,就這樣在4月7日凌晨爆發了。

評價

賈亦斌同志為民族解放、新中國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為祖國和平統一,奮鬥一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