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中醫方劑名。為溫里劑,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效。脾胃虛寒或肝經寒氣上逆,而見吞酸嘈雜,或頭頂痛、乾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沉遲者。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基本信息

歌訣

吳茱萸湯重用,人參大棗共煎嘗,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虛降逆良。

用量

吳茱萸吳茱萸
吳茱萸9g,生薑18g,人參9g,大棗十二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

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方義

吳茱萸湯吳茱萸湯
本證多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療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為主。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見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於頭,故見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見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見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均為虛寒之象。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為君藥。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藥;人參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益脾氣,為使藥。

配伍特點

溫中與降逆並施,寓補益於溫降之中,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效。

運用

本方用於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臨床套用以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嘔吐較甚者,加半夏、陳皮、砂仁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功;頭痛較甚者,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肝胃虛寒重證,加乾薑、小茴香溫里祛寒

禁忌

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禁用此方。

文獻摘要

①《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②《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③《金鏡內台方議》:“乾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盛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薑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中醫方劑詞典-湯類

大家對湯藥一定都不陌生,那股濃烈的刺鼻味讓人望而怯之,但是湯藥是醫生根據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做出的個性化的判斷,然後對症下藥,療效要更好些。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中醫藥劑中的各種湯吧!!!
紫蘇湯
半夏散
滋血湯
竹茹湯
當歸建中湯
四物湯
人參養榮湯
十全大補湯
鏇覆湯
撾脾湯
茴香湯
益智湯
三倍湯
安息活血丹
千金漏蘆湯
荊芥湯
黃湯
丁香豆蔻散
罌粟湯
金粟湯
御米湯
七棗湯
小理中湯
獨活寄生湯
金液丹
潤肺散
神仙養氣丹
鍾乳補肺湯
四君子湯
秘傳降氣湯
黑錫丹
調中湯
豆蔻湯
白薇圓
溫經湯
吳茱萸湯
細辛五味子湯
二陳湯
棗湯
桔梗湯
金珠化痰圓
牛膝湯
化氣湯
如神圓
治中湯
大溫脾圓
金露圓
蘇子降氣湯
感應圓
小鳥沉湯
神保圓
俞山人降氣湯
川芎湯
半夏茯苓湯
鹿茸大補湯
木香湯
膠艾湯
胡椒湯
三建湯
生薑湯
十四味建中湯
雙和湯
加減四君子湯
四七湯
杏子湯
生犀散
人參定喘湯
新法半夏湯
人參清肺湯
橘皮半夏湯
養中湯
溫肺湯
厚朴湯
五香連翹湯
款冬花散
神效當歸膏
豬蹄湯
木香流氣飲
人參丁香散
奪命丹
降氣湯
縮砂湯
分心氣飲
湯泡散
鐵刷湯
牡丹散
薄荷湯
破氣湯
安胎飲
純陽真人養臟湯
沉香降氣湯
胃風湯
桂花湯
樂令建中湯
茱萸內消圓
黃蓍六一湯
熟乾地黃湯
當歸黃湯
快湯
人參黃蓍散
黃蓍湯
神仙太一膏
二宜湯
半夏圓
人參藿香湯
茯苓半夏湯
艾煎圓
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
葫蘆巴圓
蛇頭圓
妙應丹

如聖湯
縮砂圓
丁香五套圓
白梅湯
人參鱉甲圓
丁香半夏圓
如神止瀉圓
人參圓
檀香湯
玉芝圓
玉液圓
滋血湯大聖散
辰砂化痰圓
十八味丁沉透膈湯
辰砂半夏圓
盧氏異方感應圓
人參半夏圓
半硫圓
茯苓圓
杏霜湯
仙術湯
龍腦雞蘇圓
當歸圓
快氣湯
白朮六一湯
大天南星圓
陽起石圓
反魂丹
五味湯
曹公卓鍾乳圓
禹餘糧圓
十四友圓
增損四物
生氣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