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遺蹟

吳哥遺蹟位於現在東埔寨西北部邏拉州(Siem Reap)洞裡湖(Tonle Sap)北岸一帶(又稱吳哥地方)的磚造遺蹟群。其中包括吳哥窟、吳哥都城,以及在吳哥王朝(802~1431年)建造的石造寺院、祠堂、蓄水池、橋樑、宗教都城等62座主要遺蹟。遺蹟東西兩側並設有長邊超過7公里的巨大蓄水池,遺蹟的總面積有360平方公里左右。吳哥遺蹟的特點是規模宏大、建築宏偉和華麗美觀,是東南亞最大的文化遺產。

概述

在巨大蓄水設施支撐下的高棉吳哥王朝

吳哥遺蹟是指位於現在東埔寨西北部邏拉州(Siem Reap)洞裡湖(Tonle Sap)北岸一帶(又稱吳哥地方)的磚造遺蹟群。其中包括吳哥窟、吳哥都城,以及在吳哥王朝(802~1431年)建造的石造寺院、祠堂、蓄水池、橋樑、宗教都城等62座主要遺蹟。遺蹟東西兩側並設有長邊超過7公里的巨大蓄水池,遺蹟的總面積有360平方公里左右。吳哥遺蹟的特點是規模宏大、建築宏偉和華麗美觀,是東南亞最大的文化遺產。

歷史

以農業為骨幹的文明,隨著水利系統的崩潰而亡

吳哥地方大約連續550年成為王都之地,最盛時期,在吳哥都城和鄰近地區有超過60萬以上的人口和200座以上的寺院。

高棉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帶,6~11月是雨季,12~5月是乾季,年雨量可達1400~2000公釐。雨季的9、10月間常見密集的豪雨,雨水淹沒田地並在各處形成泛濫平原,但也因此帶來了豐盈的收穫。乾季也是炎熱期,最熱的3月氣溫往往超過攝氏40度。

吳哥王朝推行的重要建設有兩個目的:一是雨季時大量雨水的處理,另一是確保長達數月乾季期間的用水。歷代國王莫不致力於建設大蓄水池、引水路、環壕、橋樑、運河、堤防等公共設施。9世紀末期建立第一期吳哥王都的耶休華曼1世,在都城旁東側挖出東西7公里、南北1.8公里的大蓄水池。

到了11世紀後半,舍耶華曼1世紀建造東西8公里、南北2.5公里的大蓄水池。大寺院都設有排水溝,各式式樣的水利設施可防止雨季豪雨集中帶來的洪水,又能供應乾季的灌溉用水。吳哥王朝能充分而有系統地管理雨季排水,並確保乾季用水。

水規模水利網的建造技術也套用於開墾方面,耕地面積便逐漸擴展,結果炎業生產大幅提高,人口也隨之增加。由此可知,能建造吳哥遺蹟之類大建築物的王乾紿濟基礎,就是農業。

吳哥王朝於喬耶華曼7世時達到最盛時期,成為支配大半中南半島的大帝國。

每位吳哥國王在位時,都必須營造王都和建造寺院,但大規模的建設必須以長治久安的基礎為後盾;因此,從遺蹟的規模和數目,可看出各王朝的盛衰。吳哥王都最盛時期的喬耶華曼7世在位時,建造了吳哥都城、百央寺院、塔普羅姆寺院、普利亞康寺院等。

遍數吳哥王都歷代國王中,以喬耶華曼7世所建造的寺院最多,普利亞康寺院東側的大蓄水池,也是喬耶華曼7世建造的。

喬耶華曼7世逝世後,吳哥王都迅速衰退。1296年訪問吳哥都城的中國人周達觀,在訪問記《真臘風土記》中,對開始走上衰退之途的吳哥王都有所描述。據稱當時泰國的亞猶他雅王朝(ayutthaya)正於數處發動入侵行動,高棉人卻是節節敗退。

吳哥王都衰退有若干原因,包括:吳爭奪王位繼承權而來的王室內爭、不停的賦役苛稅、王權的衰弱、地方的叛離、印度教思想的窒礙和僵化、小乘佛教的滲透等。其中最大的打擊是持續不斷對泰國立猶他雅王朝的抗爭行動,使得人口劇減,修復老舊水利設施的人手大量不足,使得擴大率地在數十年之間變成荒蕪之地,王朝的經濟基礎因而動,吳哥王朝從此走向滅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