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Project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簡稱RIPAM)在國家建設部領導和建設監理司原司長傅仁章先生的建議下,經同濟大學批准,於1991年4月21日成立,2000年6月8日,更名為工程管理研究所。它是我國第一所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和工程建設監理研究的機構。

簡介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RIPAM在國家建設部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同濟大學批准,於1991年4月21日成立。RIPAM是我國第一所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和建設監理研究的機構。RIPAM的宗旨是:通過國內外學術交流、工程管理實踐、教學與科研,促進中國的建設項目管理與國際接軌,推動中國建築業的國際化。

職責

RIPAM的主要從事理論研究、教學與培訓,此外,還廣泛地與國內外大學、專業學會進行學術交流。為使理論研究服務於我國的工程管理實踐,RIPAM負責了多個大中型工程項目的項目策劃與項目管理,已形成了一個知識結構較為合理,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學、科研、諮詢隊伍。

人員構成

RIPAM現有教師9人,其中,3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副研究員和3位講師,都具有博士學位,他們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及其他院系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建設監理)、施工組織、施工技術、價值工程、風險管理、建設工程安全管理、土木工程概論、項目融資等課程。

目標

RIPAM的目標為:將研究所逐步建設成為有能力、有實力、在國內外學術界和工程界有影響、對項目管理事業發展有重大貢獻的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旨在培養一批高素質、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有很強外語能力、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有很強教學和科研能力以及工程項目管理實踐能力的人才。 

20年曆程

開中國工程監理之先,在中國首創工程管理專業,介入管理的大都是國字號工程……這都與一個人、一個研究所緊緊相連———丁士昭和他創立的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1989年元旦,丁士昭在德國收到一封國內來信,建設部監理司司長傅仁章請他在國內推動工程監理制度的建設。兩年多後,1991年4月21日,同濟大學建設監理研究所成立,丁士昭擔任所長。2000年6月8日,研究所更名為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早在1982年,丁士昭帶著從德國學成的現代工程項目管理理論回國。那時,現代的工程項目管理理論在中國幾乎是空白。不顧冷遇和不理解,丁士昭自費到處講學,講工程項目的投資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83年,上海市長汪道涵點名找他。原來,這一年,上海建設合流污水工程,項目獲得世行貸款支持。這是世界銀行在中國支持的第一個市政工程,他們認為中國沒有人懂項目管理,要請國外專家來。比選後,上海選擇了丁士昭參與項目。

1989年底,上海要造捷運。從報上獲知訊息的丁士昭主動找上門去服務,他為捷運一號線做了三件事,第一,將工程指揮部改造成控制目標明確的組織構架,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管理組織;第二,帶領學生完成了中國第一個捷運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系統;第三,引入國際化工程保險理念,為建設工程提供了預防風險的樣板。

1991年研究所成立後,在引入國際標準方面丁士昭做了更多開創性的工作。當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銀都大廈開工,中國的監理制度在其中開始試點;1992年,項目管理模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廈建設中試點,以滿足業主加快進度的需求;1993年,中銀大廈建造前,研究所第一次集社會專業人士智慧為大廈做投資和設計定位,拉開了重點工程必進行前期策劃的序幕;1996年,交通銀行總部的交銀大廈建設前期,研究所為業主釐清了與中、外設計單位三方的責權利界限,推出了中國第一份符合國際慣例的契約。

20年中,研究所理論研究和套用的工程多達七十多項,類型涵蓋商務、會展、工業、捷運、機場等;項目包括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白雲機場、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等,全都是國字號工程;涉及的管理理論有組織論、項目總控、全壽命管理、價值工程、CM模式、工程保險與擔保、工程管理信息化等;介入管理的工作有前期策劃,組織國際招標,代表中方談判,進行設計過程管理、項目進度總控等。“工作的前瞻性和挑戰性帶給我們巨大的吸引力。”採訪中,管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紛紛表示,每做一類工程,就留下系統的、規範的、可以複製的管理的成果,“這些成果的不斷放大讓人愉悅。”

針對當時工程建設領域頻繁出現的“豆腐渣工程”,1999年3月,研究所完成了建設部委託的《國際建築業管理體制、法制和機制的研究———暨對跨入21世紀中國建築業管理改革的思考和建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給予重要批示;2000年,完成建設部委託的《中國工程保證擔保制度的研究與套用》,課題獲得教育部的一等獎。除了參與監理制度建設,研究所還幫助建設部建立了建造師執業資格認證和考試制度,幫助國家發改委建立了建設項目投資管理師水平認證和考試制度。  

中國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由丁士昭回國後在同濟大學首創,豐富的理論和套用成果融入了課堂教學。教師們建設精品課程,將優質的教學資源上網公開,讓社會分享。教師們還編寫“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讓經驗和積累都成為社會的財富。

卓有成效的工作讓工程管理研究所的榮譽接踵而來。丁士昭已連續三屆擔任建設部工程管理專業評估委員會主任;1999年,同濟大學成為第一批通過教育部工程管理專業評估的學校之一;2002年,該專業又獲得國際互認的資格,2010年與英國特許建造學會續簽了互認協定。

與此同時,研究所也獲得國際合作夥伴的青睞。2005年,美國歐特克(Au-todesk)公司向同濟大學贈送價值1100萬人民幣的建設工程生命周期系統軟體,建立聯合實驗室。2008年以來,研究所與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往來頻繁,互派師生開展學術、培養交流。

20周年慶典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4月16日,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慶典在四平路校區中法中心隆重召開。校黨委書記周家倫、德國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副校長ChristophMotzko、東北大學校長丁烈雲、我校黨委副書記姜富明、工程管理研究所創始人和名譽所長丁士昭等出席。參加慶典活動的還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全體教師和研究所20年來培養的200多名畢業生和在校學生。

會上,校黨委書記周家倫對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成立20周年致以熱烈祝賀。他充分肯定了工程管理研究所自1991年成立以來在科研、教學、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和為我國建設事業和工程管理學科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周家倫書記希望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繼續發揚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取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努力實現新的跨越和譜寫新的篇章。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創始人、名譽所長丁士昭教授對與會來賓致以誠摯謝意。他提到,近年來工作重心主要是在研究生培養、協助國家有關部分制定“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和“投資建設項目管理師職業水平認證制度”並負責編寫考試用書、編寫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建立國家級精品課程等方面。針對我國建築業現狀,他指出了其在體制、法制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建立多學科融合的建築經濟管理研究中心的構想。

慶典上,畢業生和在校生代表先後發言,對工程管理研究所的培養和在做人、做事方面給予的教誨深情地表達了感恩之情,並對研究所老師和同學們以及研究所的未來發展致以了美好的祝願。

盤點有關管理研究所

管理就是制定,執行,檢查和改進。制定就是制定計畫執行就是按照計畫去做,即實施;檢查就是將執行的過程或結果與計畫進行對比,總結出經驗,找出差距;改進首先是推廣通過檢查總結出的經驗,將經驗轉變為長效機制或新的規定;再次是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制定糾正、預防措施,以持續改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