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春箬竹

同春箬竹

同春箬竹(I.tongchunensis K.F.Huang et Z.L.Dai) ,禾本科,箬竹屬,產福建漳平縣同春。

基本信息

簡介

同春箬竹(I.tongchunensis K.F.Huang et Z.L.Dai)

稈高約1.5m,徑0.5cm,節間圓筒形,黃色,光亮,微被白粉。稈籜宿存,光亮,背面無毛,邊緣具棕色長纖毛;無籜耳和遂毛;籜舌高2mm,質硬,截形或弧形,先端無毛;籜葉長於籜鞘l-1.5倍,直立,質薄,長披針形, 基部 心形收縮,無毛。稈上部每節分枝1枚,枝粗壯,分枝角度最小,每枝具葉3-7枚,葉片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下面被灰白色柔毛,尤以中脈兩側為密。

形態特徵

枝粗壯,與竿的夾角甚小(在10度以內),分枝在成長後能將竿籜推離主竿,但籜鞘則緊抱分枝,枝的籜鞘無毛,僅上部被微毛,邊緣生棕色纖毛。竿籜宿存,光亮,在竿分枝的以下各節間者緊抱竿;籜鞘背部無毛,其上部微被白色毛茸和白粉,邊緣生棕色長纖毛;無籜耳和鞘口繸毛或籜耳極微弱;籜舌高1-2毫米,質硬,截形或拱形,邊緣無纖毛或有微弱的纖毛;籜片長於籜鞘1-2倍,直立,質薄,長三角形,基部收縮呈心形,無毛。末級小枝具3-7葉;葉鞘無毛;無葉耳,亦無繸毛;葉舌高約1.5毫米,質硬,無纖毛;葉片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淡綠色,被灰色柔毛,尤以中脈兩側為密,次脈12-14對,在葉片上表面略凹下,在下表面則稍突起,小橫脈明顯。

花枝未見。筍期待查。

分布

福建漳平

生長習性

生乾海拔850m的闊葉林下。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秋兩季採用成叢挖取母竹進行分株,修剪下部枝葉,勿傷鞭芽、鞭根,多帶宿土移植於盆中,壓緊、澆水保濕。新

同春箬竹同春箬竹
發生後要注意保護,防止損傷;置於陰濕處,待新芽萌發後,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種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筍破土困難,若過淺竹筍出土後細而弱。

帶母竹繁殖

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留來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葉、然後栽入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

移鞭繁殖

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50厘米~8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臥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盤枝葉。

栽培技術

挖穴埋鞭

根據竹鞭長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長條穴,埋入竹鞭,覆土後踏實,澆足水。箬竹一般生長在向陽山坡、路邊或林下,喜陰濕,但又需一定的陽光的生長特性,並結合復軸混生型、單軸散生型竹類培育管理技術,對箬竹高產栽培主要採取以下主要技術措施。

劈山整理

箬竹林大多為雜灌草混生,或分布於林下。通過劈山、清除雜灌,達到改善、最佳化生長環境和便於採摘之目的。劈山時,砍除所有灌木、雜草,適當保留喬木,特別要保留各種闊葉喬木,以保持一定的濕潤環境,從而利於箬竹的生長。而對生長於喬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層林冠鬱閉度達0.7以上,則要進行適當的間伐,以提供箬竹足夠的陽光。同時,清除林中較大的石塊、柴根,從而利於竹鞭繁殖。

削山鬆土

5~6月為竹鞭生長期,也稱行鞭期。因此,5~6月進行削山鬆土,利於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鬆土應掌握“近蔸叢淺,遠蔸叢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叢生地方要淺,一般削山鬆土6~10厘米;距離竹蔸(叢)較遠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鬆土15~20厘米。削山鬆土每隔3~4年進行一次,注意不要損傷幼壯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頭、樹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

5~6月結合削山鬆土進行,將肥料撒施於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後鬆土遮蓋。此時施肥目的主要為竹鞭的生長提供條件,因此要以速效肥為主,每畝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條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機肥,這樣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營造純林

由於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純林,且有的箬竹林葉用利用價值較低,需要改造。通過營造繁殖優質箬竹林,既可方便林農採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採用帶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為杉木林、杉木採伐跡地及箬竹片區周圍林地,挖穴或開溝造林,株行距:0.5M*1M。

箬竹屬,禾本科植物

Indocalamus Nakai 箬竹屬,禾本科,約30種,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以及菲律賓等地,我國約20種,產長江流域以南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