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箬竹

美麗箬竹

美麗箬竹(學名:Indocalamus decorus Q. H. Dai)是禾本科、箬竹屬植物,竿高可達2米,最大直徑7.5毫米;一般為綠色,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小枝2-4葉;葉鞘緊密抱竿,無葉耳;葉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密被貼伏的短柔毛或無毛,葉緣生有細鋸齒。未成熟者圓錐花序,小穗綠色帶紫,花葯黃色;子房和鱗被未見。4-5月筍期,6-7月開花。 分布於浙江西天目山、衢縣和湖南零陵陽明山。生於山坡路旁。海拔300-1400米。 (概述圖來自: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竹鞭徑粗4-10毫米;節間長3.5厘米,圓柱形,每節僅具1或2主根;竿高35-80厘米,直徑3-5毫米,新竿綠色,被白粉和伏貼微毛;節間長7-22厘米,節下方密生一圈淡棕色或棕色伏貼微毛。

籜鞘短於節間,鮮時黃綠色,被白粉,乾時為稻草色並帶紅色,基部具一圈深棕色刺毛,邊緣生褐色纖毛;籜耳鐮形,鞘口繸毛長4-5毫米;籜舌極短,高約1毫米,邊緣具短微毛;籜片寬三角形,直立,抱竿,背面無毛,腹面的脈間生短粗毛,邊緣具褐色微纖毛。每小枝具2-4葉。

葉鞘被白粉,邊緣生纖毛;葉耳黃綠色,鞘口繸毛長3毫米;葉舌截形,高1-2毫米,邊緣具褐色或灰白色纖毛,背面粗糙;葉片呈帶狀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3-5.5厘米,兩面均無毛或下表面在近中脈處具短柔毛;葉柄長5毫米。花序未見。筍期4月。

生長環境

:(1)竹苗密度處理條件下,美麗箬竹地下莖形態指標隨竹苗密度增大而逐漸減小,其地上竹株形態特徵則以2鞭段處理表現最好,其次分別為3鞭段、對照、4鞭段處理;(2)光照處理美麗箬竹形態指標總體上隨光照減弱而逐漸減小;(3)養分處理條件下,梯度2處理形態特徵表現最好,對照最差;(4)水分處理條件下,間隔6 d澆水處理形態特徵表現最好,對照最差。研究發現:(1)不同處理造成美麗箬竹地下莖、地上竹株形態特徵發生複雜變化,最終導致竹子無性系種群生長拓殖能力的差異;(2)多因素藕合異質環境條件下美麗箬竹種群生理生長與生態行為及其形成機制仍需深入研究。

分布範圍

產廣西南寧,廣西林業科學研究所竹園栽培(模式標本采自該所竹園) 。

主要價值

觀賞:美麗箬竹是優良觀賞經濟竹種,對環境生態因子變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箬竹葉大、植株矮小、常綠、姿態優美, 是理想的庭院觀賞和園林綠化竹種(可叢植、片植等)。同時,它還與槍刀竹、水竹、石竹等灌叢植被構建小徑竹群系或作為優勢種群構建垂直結構完整(灌木層)的群落體系。另外, 箬竹亦適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傳統套用:利用箬竹葉作鋪墊經過蒸煮而成的箬葉芝麻糖細卷, 是泰州傳統名點, 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就聞名遐邇。另外, 還可將餃子、包子、花捲、饅頭等置於箬竹葉上蒸煮, 芳香誘人, 風味獨特。傳統上還利用箬竹葉良好的防潮、防風、防腐蝕等特性, 做船篷覆蓋、搭工棚、編斗笠、編衣等。粽子是中國人在端午節不可或缺的傳統食品。據統計, 粽子的銷量每年都以10 %的速度同比上升,作為粽子的包裝物,箬竹葉也同樣遞增。僅稻香村一家每年生產粽子就要消耗20 t 左右的粽葉。日本亦有利用箬竹葉包裹壽司的習慣。

食用:箬竹葉中含有相當數量的免疫活性多糖, 對S-180 的抑瘤率達到99.6 %, 消瘤數達7/9 。由箬竹葉生產的多糖飲料, 綠色天然、口感獨特、香甜適度, 具有抗疲勞、抗衰老的功效。天然綠色添加劑:箬竹葉經水蒸氣蒸餾、萃取、乾燥、蒸餾後, 可得到淡黃色揮發性液體, 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再經過加工處理, 可生產出作為天然綠色飲料的添加劑。箬竹酒:利用箬竹葉及其他原料, 採取綜合提取技術, 製造的箬竹酒, 不僅氣味青香, 而且因富含多種胺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多糖物等, 具有營養保健之功能。

繁殖方法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分株繁殖。春秋兩季採用成叢挖取母竹進行分株,修剪下部枝葉,勿傷鞭芽、鞭根,多帶宿土移植於盆中,壓緊、澆水保濕。新筍發生後要注意保護,防止損傷;置於陰濕處,待新芽萌發後,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種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筍破土困難,若過淺竹筍出土後細而弱。

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留來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葉、然後栽入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
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50厘米-8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臥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盤枝葉。

栽培技術

挖穴埋鞭:根據竹鞭長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長條穴,埋入竹鞭,覆土後踏實,澆足水。箬竹一般生長在向陽山坡、路邊或林下,喜陰濕,但又需一定的陽光的生長特性,並結合復軸混生型、單軸散生型竹類培育管理技術,對箬竹高產栽培主要採取以下主要技術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為雜灌草混生,或分布於林下。通過劈山、清除雜灌,達到改善、最佳化生長環境和便於採摘之目的。劈山時,砍除所有灌木、雜草,適當保留喬木,特別要保留各種闊葉喬木,以保持一定的濕潤環境,從而利於箬竹的生長。而對生長於喬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層林冠鬱閉度達0.7以上,則要進行適當的間伐,以提供箬竹足夠的陽光。同時,清除林中較大的石塊、柴根,從而利於竹鞭繁殖。
削山鬆土:5-6月為竹鞭生長期,也稱行鞭期。因此,5-6月進行削山鬆土,利於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鬆土應掌握“近蔸叢淺,遠蔸叢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叢生地方要淺,一般削山鬆土6-10厘米;距離竹蔸(叢)較遠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鬆土15-20厘米。削山鬆土每隔3-4年進行一次,注意不要損傷幼壯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頭、樹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結合削山鬆土進行,將肥料撒施於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後鬆土遮蓋。此時施肥目的主要為竹鞭的生長提供條件,因此要以速效肥為主,每畝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條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機肥,這樣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營造純林:由於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純林,且有的箬竹林葉用利用價值較低,需要改造。通過營造繁殖優質箬竹林,既可方便林農採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採用帶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為杉木林、杉木採伐跡地及箬竹片區周圍林地,挖穴或開溝造林,株行距:0.5M×1M。

箬竹屬,禾本科植物

Indocalamus Nakai 箬竹屬,禾本科,約30種,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以及菲律賓等地,我國約20種,產長江流域以南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