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菜自然村

吉菜自然村

吉菜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市鶴慶縣松桂鎮吉菜自然村,屬於山區。位於松桂鎮東邊,距離大營村委會5公里,距離松桂 鎮17公里,不是大營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1.49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860毫米,適宜種植烤菸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有耕地162.06畝,其中人均耕地1.18畝;有林地2,077.6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1戶,有鄉村人口137人,其中農業人口137人,勞動力9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4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基本信息

雲南省大理市鶴慶縣松桂鎮吉菜自然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2.06畝(其中水田0畝,旱地162.06畝),人均耕地1.18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077.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0畝,其他面積0畝。無礦產資源。

吉菜一角吉菜一角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不通自來水,有17戶飲用井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9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4%、0%和3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戶(分別占總數的32%和16%)。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擁有機車1輛。全村建有小水窖6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該村目前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畜牧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5頭,肉牛6頭,肉羊75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林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第二、三產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農民人均純收入62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11%),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1戶,共鄉村人口137人,其中男性68人,女性69人。其中農業人口137人,勞動力94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137人其他民族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享受低保8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7公里。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進村公路未硬化,雨季交通不便。

2、基礎條件差,經濟基礎簿弱,發展落後。

3、自然條件惡劣,嚴重製約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大力發展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業,利用山區擁有的林地、草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豬、牛、羊等畜牧養殖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雲南省六合彝族鄉黑水村吉菜自然村

村情概況

黑水村委會吉菜自然村黑水村委會吉菜自然村

吉菜自然村隸屬於六合彝族鄉黑水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六合鄉西南邊,距離黑水村委會3.5公里,距離六合鄉16公里。國土面積6.75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宜種植糧煙等農作物。有耕地507畝,其中人均耕地1.6畝;有林地9569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8戶,有鄉村人口312人,其中農業人口306人,勞動力15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8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07畝(其中:田50畝,地457畝),人均耕地1.6畝,主要種植糧煙等作物;擁有林地956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1畝,主要種植梨子核桃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未通自來水,有78戶飲用井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9.74%)。有77戶通電,未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72%和71.7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戶(分別占總數的51.28%和35.9%)。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8.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19萬元,占總收入的63.28%;畜牧業收入8.72萬元,占總收入的9.8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2頭,肉牛3頭);林業收入2.31萬元,占總收入的2.6%;第二、三產業收入9.9萬元,占總收入的11.15%;工資性收入15.91萬元,占總收入的17.72%。農民人均純收入120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人(占勞動力的5.88%),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8戶,共鄉村人口312人,其中男性165人,女性147人。其中農業人口306人,勞動力156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306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06%;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黑水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六合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5公里,距離中學17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人,其中小學生19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78個(勞均0.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資金來源和支出去向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8人,黨員中男黨員16人,女黨員2人。該村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7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資金困難,缺乏技術指導,人畜飲水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綠色產業,計畫用1-2年時間發展泡核桃3000棵,運用科學管理方法栽培,使之5-8年掛果。

大理鶴慶縣松桂鎮大營村吉菜自然村

村情概況

大營村委會 >> 吉菜自然村大營村委會 >> 吉菜自然村

吉菜自然村隸屬於松桂鎮大營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松桂鎮東邊,距離大營村委會5公里,距離松桂鎮17公里,不是大營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1.49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860毫米,適宜種植烤菸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有耕地162.06畝,其中人均耕地1.18畝;有林地2,077.6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1戶,有鄉村人口137人,其中農業人口137人,勞動力9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4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2.06畝(其中水田0畝,旱地162.06畝),人均耕地1.18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077.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0畝,其他面積0畝。無礦產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畜牧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5頭,肉牛6頭,肉羊75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林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第二、三產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農民人均純收入62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11%),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5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不通自來水,有17戶飲用井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9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4%、0%和3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戶(分別占總數的32%和16%)。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擁有機車1輛。全村建有小水窖6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該村目前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6.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泡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營中心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松桂初級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17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人,其中小學生6人,中學生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1戶,共鄉村人口137人,其中男性68人,女性69人。其中農業人口137人,勞動力94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137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享受低保8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7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2.0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850元(人均6.2元),一事一議籌勞282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人,黨員中男黨員1人;該村團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進村公路未硬化,雨季交通不便。2.基礎條件差,經濟基礎簿弱,發展落後。3.自然條件惡劣,嚴重製約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業,利用山區擁有的林地、草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豬、牛、羊等畜牧養殖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洱源縣茈碧湖鎮永興村委會吉菜自然村

村情概況

洱源縣茈碧湖鎮永興村委會吉菜自然村洱源縣茈碧湖鎮永興村委會吉菜自然村

吉菜自然村隸屬於茈碧湖鎮永興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茈碧湖鎮北邊,距離永興村委會10公里,距離茈碧湖鎮政府17.5公里。國土面積.53畝,海拔2450米,年平均氣溫13.1℃,年降水量72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白芸豆等農作物。有耕地486.91畝,其中人均耕地1.5畝;有林地55.5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1戶,有人口325人,其中農業人口325人,勞動力1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8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6.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6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86.91畝(其中:田37.5畝,地449.41畝),人均耕地1.5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5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57.6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無路燈。全村有61戶通自來水,有1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4%)。有66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6%、0%和7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分別占總數的42%和42%)。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其他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5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7.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7.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1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0,0,50,21之一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6.8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7.95萬元,占總收入的53%;畜牧業收入22.11萬元,占總收入的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7頭,肉牛310頭,肉羊1506頭);林業收入9.27萬元,占總收入的0.09%;第二、三產業收入11.12萬元,占總收入的10%;工資性收入1.34萬元,占總收入的0.01%。農民人均純收入171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占勞動力的%),在省內務工1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2009年種植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7.9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1戶,總人口325人,其中男性174人,女性151人。其中農業人口325人,勞動力148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281人,彝族39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人,占人口總數的0.02%(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1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2.5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否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71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永興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碧雲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公里,距離中學1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人,其中小學生34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5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髮展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以後發展中要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和以山羊為主的養殖業

自然村大盤點(一)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石龍井自然村
吳家箐自然村
普棚自然村
汪頭自然村
瓦罐窯自然村
後山下自然村
刺竹自然村
迤蚱自然村
高壩自然村
史然自然村
雙巴東自然村
山頭窩自然村
登高村自然村
西河自然村
阿文大海自然村
鼠街自然村
李寨自村
習究自然村
尹樓自然村
花樹林自然村
杉松樹自然村
上莊自然村
北箐自然村
京竹林自然村
局旺自然村
松鶴里自然村
排把自然村
七里妹自然村
禾家莊自然村
打中地自然村
後坪自然村
山田自然村
衛坪自然村
香菜溝自然村
壩麻自然村
丁木樹自然村
磨盤山自然村
稗子沖自然村
芒嶺自然村
官營自然村
米吾自然村
遮告自然村
卡莫自然村
鰲頭自然村
等上自然村
丙東自然村
太平二村自然村
洪口子自然村
利命自然村
黑水河自然村
刺巴林自然村
安婁自然村
天寶寺自然村
班東自然村
那控自然村
翰林自然村
櫻桃自然村
柏楊自然村
黃寨自然村
蝦蟆自然村
廟子自然村
蓮花自然村
聽弄自然村
小梁山自然村
吳寨自然村
石羊自然村
板房自然村
軍營自然村
牛市自然村
舊地自然村
落果自然村
鳳儀自然村
白門樓自然村
坡馬自然村
召南自然村
擺洋河自然村
永上自然村
務本自然村
文波自然村
劉家莊自然村
禾豐自然村
勒地自然村
羅舉杯自然村
曼破自然村
轉龍自然村
北坡自然村
河北自然村
嚴莊自然村
吉菜自然村
禮拜寺自然村
烏龍街自然村
劉家灣自然村
法老自然村
下石羊自然村
蜈蚣山自然村
大石頭自然村
西門樓自然村
馱地自然村
計地自然村
上河西自然村
魯苗自然村
板膽自然村
羅漢林自然村
永豐自然村
樂平自然村
寶華自然村
香溝自然村
屋基自然村
老漢自然村
太陰自然村
老龍自然村
那么自然村
長春自然村
桷子林自然村
魯西自然村
努力自然村
園子自然村
土壩自然村
馬街自然村
五里牌自然村
水槽自然村
大小村自然村
上火山自然村
小城坡自然村
北門自然村
下河西自然村
珞琅自然村
達甸自然村
小莊河自然村
格自自然村
富陽自然村
小卡自然村
安康自然村
亞口自然村
來地自然村
南岸自然村
珍珠自然村
東山腳自然村
龔家自然村
新墨自然村
中興自然村
梨花山自然村
阿魯自然村
新政自然村
石竹坡自然村
董萊自然村
毛廬自然村
對戈自然村
野布自然村
興林自然村
撲克自然村
磨灣自然村
者擋自然村
後槽自然村
勐泗自然村
聾達自然村
小漁溝自然村
小莊自然村
阿拉坡自然村
新地基自然村
石城自然村
樂業自然村
古墨自然村
岩源自然村
雨露自然村
汗壩自然村
紅木村自然村
拱洞自然村
小寨騰自然村
馬廄坡自然村
外界自然村
南嶺自然村
煉廠自然村
新河自然村
王家山自然村
回籠自然村
平路自然村
塘白自然村
跑馬場自然村
背陰自然村
桃樹坡自然村
礦山自然村
長龍自然村
魚塘自然村
江乾自然村
老鼠山自然村
大廠自然村
岩峰自然村
愛國自然村
中興莊自然村
山神廟自然村
筏口自然村
大路外自然村
大地山自然村
木街自然村
華興自然村
冷背自然村
雲峰自然村
大草壩自然村
水井灣自然村
漢灘自然村
馬王寨自然村
那召自然村
西太陽自然村
山頭自然村
水庫自然村
窩鋪田自然村
石竹林自然村
頓勐自然村
清平村自然村
下村自然村
和尚田自然村
順本自然村
戶肯自然村
龍尾自然村
石頭窩自然村
托子左自然村
青山下自然村
中心自然村
老薑寨自然村
東門自然村
石板自然村
中寨自然村
新陽自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