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頭草

合頭草

合頭草(學名:Sympegma regelii)是莧科合頭草屬的植物。分布於哈薩克斯坦、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青海、新疆、寧夏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3,600米的地區,多生於乾山坡、沖積扇、輕鹽鹼化的荒漠或溝沿,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合頭草名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合頭
種拉丁名:Sympegma regelii Bunge
種別名 :合頭藜列氏合頭草、黑柴
科中文名:藜科
科拉丁名:Chenopodiaceae
屬中文名:合頭草屬
屬拉丁名:Sympegma

生態特徵

合頭草的根系較發達,主根粗壯,入土深約20—25厘米,在主根上分生有許多側根。
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合頭草通常4月初芽開始萌動,4月中旬開始長出肉質由葉,7月開花,8月結實,10月上旬種子水熟,11日加個地枯黃。若遇夏季乾旱,雨季推遲的年份,合頭草的花果期則相應地推遲到9月中旬,則種子不能成熟。合頭草為超導生的肉質葉小半灌木,小枝秋冬凋落;翌年新生枝條繁茂。為荒漠地區的典喜老石植物.是組成石質荒漠的主要建群種,但有時也出現在半荒漠地區。喜生於石質殘丘、碎石坡地和丘頂,也見於壤質鹼化的土壤上。較廣泛分布於內蒙古阿拉善、青海柴達木和新疆等地區的石質山地與剝蝕殘丘上,也可見於山麓以及於谷的砂礫質、沙質與沙壤質灰棕荒漠土上。在龍首山馬鬃山可分布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常形成稀疏的群落。

形態特徵

小半灌木,高20—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老枝灰褐色,通常有條狀裂紋;當年生枝黑綠色。葉互生,肉質,圓柱形,長4—10毫米,黑綠色,兩性,常3—4朵聚集成頂生或腋生的小頭狀花序。花被片5,革質,果時變堅硬且自頂端橫生翅。胞果扁圓形,果皮淡黃色;種子直立,直徑1.2毫米。

地理分布

合頭草在我國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蒙古,蘇聯中亞地區也有分布。

飼用價值

合頭草是荒漠地區駱駝的三大抓膘植物之一〔另兩平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短葉假木賊(Anahasisbrevijolia)〕具有催肥作用,早春乏弱的駱駝採食合頭草後能很快復壯。駱駝在合頭草青鮮時一般地採食,秋末結實期及乾枯後嗜食;羊在青鮮時僅雨後稍食,乾枯後喜食;馬在乾枯後少量採食;牛不食。表中資料表明,合頭草在營養期及幼斯湖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礦物質,而粗纖維的含見較低,是品質中等的小半灌木飼料。合頭草亦為固沙植物,有良好的固沙性能。

合頭草屬

基本介紹

屬中文名:合頭草屬
屬拼音名:hetoucaoshu
屬拉丁名:Sympegma

特徵描述

Sympegma Bunge 合頭草屬,藜科,只有合頭草S. regelii Bunge 1種,分布於中亞,我國產新疆、青海、甘肅及寧夏。半灌木;莖直立,多分枝,無毛;葉互生,圓柱狀,肉質;花兩性,無小苞片,單生或數個簇生於小枝的頂部;花被片5,果時變硬,在背面頂部具橫生的翅狀附屬物;雄蕊5;子房葫蘆形;花柱短,柱頭2,鑽狀;胞果包藏於花被內;種子直立,胚螺鏇狀,無胚乳。

所有物種

合頭草
合頭草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