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官莊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宋寬由萊陽縣翠疃遷居此地,耕種崖後村地主孫泮之地。因娶孫姓官宦之女為妻,故命村名孫母官莊。後因一姓司馬的將軍葬此,更名為司馬官莊。 司馬官莊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3′,北緯36°46′。西與萊陽市李樹圈村、橫嶺口村接壤,南鄰臥龍村,北連崖後村,東與齊格莊相接。距市政府駐地38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東西長,南北窄,面積約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芋頭、沙參、花生等。 2002年,全村500戶,1410人,有宋、趙、李、孫等姓,均為漢族。

基本信息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0年,成立司馬官莊國小。2000年,村民集資翻新教室12間,將安夼村、崖後村、司馬官莊三村適齡兒童聚集本村就讀。隨著教學設施不斷完善,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到2002年,全村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5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40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農用三輪車10輛,拖拉機45輛,旋耕機1輛,機車60餘輛,彩電218台,電冰櫃103台,電話148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居住在底矮的草房內,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街道彎曲不平。1957年後,村對建房進行了統一安排。1978年以來,放寬建房條件,村民逐步從底矮的草房中遷進寬敞明亮的新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福利逐年提高。1982年購置16mm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同年村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2000年,採取集體出部分款,村民集部分款的方式,對村內電網進行了改造。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石人夼村趙學殿以走乾親作掩護,來司馬官莊,秘密發展宋立富為中共黨員。同年,宋華南、孤寡崔氏相繼入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1年成立黨支部,宋立富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組織領導下,村成立了若干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進行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發動青壯年參軍,組織支前隊隨軍南下,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 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8名。2002年,全村有6個黨小組,黨員74名。曾有宋立富、宋立坤、宋永修、宋京仟、宋保太、宋義珍、宋元國、宋元林、宋樂京、宋世香、宋樂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政、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宋子元、宋樂永、宋協昌、宋立民、宋永田、宋科財、宋榮波、宋立坤、宋榮軍、宋軍、宋世香、宋樂京、宋吉南。1999年,宋吉南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