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式

古羅馬式

古羅馬式,是古羅馬時期的一種風格,本詞條主要介紹建築、將軍這兩個方面給大家了解,第一,古羅馬式建築興起於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是歐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古羅馬式建築的特徵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第二,古羅馬式將軍馬超,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因長相非凡,穿著講究(《三國演義》中:一來人才出眾,二來結束非凡),被稱為“錦馬超”。馬超是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名門望族,其父馬騰,字壽成,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騰父馬肅,字子南,漢桓帝時為天水蘭乾縣尉,後失官流落隴西,娶羌女生馬騰,故而馬超有四分之一的羌人血統。

背景

古羅馬通常指從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建築

公元11-12世紀,一些有關意向古羅馬風格靠攏的教堂建築在這些國家陸續出現了。古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鏇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人們稱其為“古羅馬式建築”,古羅馬建築並不是古羅馬建築的完全再現,除去使用了許多來自古羅馬廢墟建築材料之外,它們只是廣泛採用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它一般是在門窗和拱廊上採用半圓形拱頂,並以一種拱狀穹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的支撐。而這些拱頂強有力的外延感往往又被厚實的窗間壁和牆所抑制,厚實的石牆是當時嚴重的封建割據和頻繁的內外戰爭的時代特點在建築上的反映。

類型
(圖)古羅馬式古羅馬式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特點
(圖)古羅馬式建築古羅馬式建築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時期

古羅馬的建築分為三個時期:

公元前8-公元前2世紀的伊特魯里亞時期,在拱券結構方面形成了特色

公元前2-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國興盛時期,建設成主要的城市街道與引水渠等方面

公元3世紀起,帝國開始衰落,建築開始逐漸衰退

建築物
(圖)古羅馬式遺蹟古羅馬式遺蹟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鏇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傳入中國

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將軍

(圖)古羅馬式馬超

姓名:馬超 字 孟起 終屬 蜀

籍貫:(司州)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

容貌:面如冠玉,目如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聲雄力猛。

官至:驃騎將軍 涼州牧 假節

爵至:犛鄉侯 謚曰威侯

生卒:176 — 222(47歲)

軍團

馬超軍團以一鎮諸侯打得曹操割須棄袍,其戰鬥力之強有目共睹,這和馬超軍大量吸取了古羅馬軍陣的優點有很大關係。不過這是歷史而不是演義了。根據漢晉春秋記載,馬超的軍隊戰法於中原軍隊迥然不同,甚至與同為西涼軍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騎兵,馬超的軍隊以步兵居多,但是戰鬥力往往在剽悍的西涼騎兵之上,這和他的西洋式作戰方法有很大關係。

標槍

馬超軍團不尚弓弩,而擅長使用長標,且以脫手長標為特色,對於密集的曹軍往往產生一標連傷數人的殺傷效果(袁闊成的評書曾經吸取過這一點:“西涼小校的飛標帶撒手的,嗖、嗖,可憐曹兵一標能穿三四個,象扎蛤蟆一樣。這種脫手飛標實際上脫胎於古羅馬的投槍,確切的說,就是斯巴達克斯和羅馬軍團死戰時使用的兵器。它的自重大,殺傷力強,對於當時甲冑簡陋的輕裝軍隊(對於弓箭有一定防禦性)攻擊力遠勝弓弩。當時的戰鬥,連中數箭死戰不退的場面時有所見,中標槍者則立即失去戰鬥力。比之現代,就是槍榴彈步槍子彈的區別。難怪曹軍望風披靡。

軍陣

馬超的軍陣與眾不同,前軍是密集的盾牌兵,牌的強度和重量都遠超一般軍隊,對弓箭防護極佳。部隊擺成一個個方陣,擺成陣型以後可以互相掩護,錯落有致。使曹軍賴以取勝的騎兵只能在邊緣掠殺,目標很大的騎兵還要隨時遭到標槍的襲擊。馬超的騎兵全是輕騎,配置與步兵分開,不作為主力,而是作為奇襲隊使用,從步兵陣中突然殺出,才能有一舉突襲曹軍指揮部的精彩戰例。這樣的軍陣,正是古羅馬前期使用極為廣泛的希臘密集軍陣。

其他,馬超軍隊受到古羅馬軍隊影響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瑕萌關之戰的主將壓陣徐徐退去,正是古羅馬軍隊交錯掩護撤退的絕招,馬略和龐培的軍隊以此不止挫敗過多少次蠻族的追擊,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不免讚不絕口。西涼軍隊的編制為部,比如韓遂部下為八部,一部約5000名戰士,正是和古羅馬軍團的編制相符。以此計算,渭南之戰馬韓聯軍總人數在7-8萬之間,也與歷史比較相符。

那么,馬超的軍團從哪裡學到的古羅馬軍事思想呢?談到馬超軍團的古羅馬化,要從斯巴達克斯大起義開始了。這起波瀾壯闊的大起義以軍事天才斯巴達克斯的戰死失敗而告終。鎮壓斯巴達克斯的就是以富有和貪婪而著稱的古羅馬前三雄之一,西西里總督克拉蘇。前三雄的時代,安東尼龐培虎視眈眈,老謀深算的克拉蘇深知漁翁得利的三味,所以沒有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而是率軍出征東方,準備通過征服所謂的蠻族獲得威望,兵源並等待安,龐兩敗俱傷的機會。克拉蘇可算機智,唯一沒有想到的是身經百戰的羅馬軍團卻在和東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大敗虧輸。和飄忽剽悍的東方騎兵相比,羅馬軍團更要依賴大量的專業的物資實施作戰,例如甲冑、武器、糧草等等,深入中亞草原的羅馬軍團顯得脆弱而遲鈍,自負的克拉蘇認為羅馬軍團堅毅的精神和紀律性必將取勝。顯然低估了東方遊牧民族視死如歸又熟悉武器的特點(中國匈奴也是一樣)。結果,在帕提亞(大夏)草原的混戰中,克拉蘇和波斯的名王居魯士一樣慘敗身死。但是克拉蘇的部下並沒有全軍覆滅,他部下的第二軍,第三軍殘部(羅馬軍制軍團組成軍),敗回羅馬,而第一軍的部隊被割斷,只好向東方前進,它的統帥是克拉蘇的兒子浦克琉,這支沒有祖國的軍隊流浪東方,輾轉之後一度成為匈奴的僱傭軍。在漢征匈奴的戰役中,匈奴軍戰敗,這支善於擺“魚鱗陣“的軍隊也被切斷(也有說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適合羅馬人的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向漢朝的西域都護請求保護(還是歐洲的習慣)。當時的東漢政府相當開明,在西域都護班超的要求下,對這支文化迥異的軍隊給予了極為寬大的處理。東漢政府允許該軍自行築城駐紮,並為東漢保衛邊防,相當於西方保護國的地位。羅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軒。這裡,正是後來馬超屬地的中心地帶。八十年代曾經在犁軒舊城出土了許多與羅馬駐軍有關的文物,包括將軍法場的高大立柱,青銅的短劍等。當時的河西走廊水草豐美,羅馬人能夠很好的生息,這支羅馬軍隊曾經參加過班超征西域的多次戰役,其嚴謹的戰鬥風格和獨特的戰法與散漫的其他半開化民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並且將其軍事風格逐步滲透到了以西域都護府為主的漢軍之中。隨著氣候變遷,民族融合和漢末邊防制度的崩壞,犁軒大約在公元2世紀廢城,其人民星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