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幾千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同江河湖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修建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同時,水文知識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我國古代有不少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不僅規模巨大,而且設計水平也很高,說明當時掌握的水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

鄭白渠

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極大。這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農業基礎建設,興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還可以擴大運輸,加快物資流轉,發展商業,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繁榮。(另外水和土一樣又是作物生長的條件,在今天水又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正是由於興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僅在平定安世時期,就是在紛爭動亂歲月,國家也往往不放棄水利事業的興辦。如三國時期蜀國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十分重視水利工程的興辦和對都江堰的修繕。諸葛亮指出:"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所以國家專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負責維護都江堰

由於歷代政府的重視,中國古代的水利事業處於向前發展的趨勢。夏朝時我國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西周時期已構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級農田水利體系。春秋戰國時期,都江堰鄭國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進了中原、川西農業的發展。其後,農田水利事業由中原逐漸向全國發展。兩漢時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發展(如六輔渠、白渠),同時大的灌溉工程已跨過長江。魏晉以後水利事業繼續向江南推進,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國。宋代更掀起了大辦水利的熱潮。元明清時期的大型水利工程雖不及宋前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興建的數量越來越多。各種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國幾乎到處可見,發揮著顯著的效益。

公共水利工程建設,是古代東方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的帶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職能。中國歷史上還留下了不少高層領導(皇帝)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佳話,如西漢武帝親往黃河工地視察,命令隨行將軍、大臣負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動。隋煬帝興修大運河,清代康熙帝親自研究水利學測量學,為組織治理黃河永定河,還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