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

去魯迅化是指中國內地的高中教材經過改版,其中魯迅作品則由原來的5篇減少為3篇。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被刪減的訊息引發各界熱議。 

簡介

魯迅魯迅

從2009年秋開始,高中語文統一使用經又一次“課改”後出版的新教材。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來》、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等進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魯迅作品則由原來的5篇減少為3篇。
中學語文課本的“去魯迅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前此的多次語文“課改”中,就已經貫徹了“去魯迅化”的方針。如將魯迅的《論“費額潑賴”應該緩行》、《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從教材中刪除。這次又將魯迅的《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從高中課文中刪除。 

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頻繁被刪減的訊息引發各界熱議。 

爭議

2009年8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來自中國各地的學者和中學語文老師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探討。魯迅“雞肋說 ”、“壓抑說”、“晦澀說”、“痛苦說”和“橫眉冷對老頭說”等等炸開了鍋。

挺梁派

在某知名入口網站上,有網友表示,梁實秋先生的文才毋庸置疑,僅僅因為一些所謂的“政治不正確”就被長期拒之於教材門外,實在荒唐。據《文匯報》報導,一些語文教研員對梁實秋作品的入選更感欣喜。他們認為,《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意味深長,真摯地表達了梁實秋對師長的崇敬感情。

挺魯派

在魯迅作品支持者的眼裡,魯迅是中國人的“思想導師”、“民族魂”、“民族脊樑”、“文學宗師”等。有網友說:“英國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俄國人都知道托爾斯泰德國人都知道歌德中國人怎么能不學魯迅的文章?”

因由

解讀

魯迅魯迅

首先,現行教材對魯迅的解讀,依然沒有走出窄化誤區,依然將其簡單地政治化、革命化乃至意識形態化。在這種泛政治化傾向影響下,魯迅作品的文本價值被嚴重遮蔽,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經由文本進入魯迅的世界。
要說隱晦艱澀,大多數國學經典更艱澀。可現在社會公眾已對重溫國學經典有了很積極的評價。壓抑也不是藉口,魯迅置身於一個動盪的變革時代,作品頭緒繁雜、背景複雜也是事實,然而,惟其如此才是一個時代的真實記錄,哪裡能為了閱讀愉悅,而要求魯迅作品也輕鬆起來呢。

教育缺失

因為還沒建構起一條社會大眾進入經典的有效通道。現實生活中,濫發大師帽子,卻往往又大大咧咧地抱怨真正的大師、真正的經典太少。只震撼於大師頭上虛妄的光輝,卻往往不願意、不能夠走近大師、理解經典。人們也多滿足於對大師的祭拜和悼念,以附驥尾為榮。
經典的修習能直接進入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心靈。經歷了教材“隨風倒”的人們終究會意識到,一個民族一定要有一些真正的經典存留下來。魯迅作品是不是這樣的經典?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眾多學人的淘洗、錘鍊,這一點當不應存疑。現在需矯正的,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樣去解讀魯迅作品。

專家解說

溫儒敏(人教版“新課改”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人教版課本所選梁實秋的文章,主要是講他的老師梁啓超的,所選文本的意義更大於作者本身的意義。魯迅作品有些很艱澀,比較難讀,且語言文白夾雜,帶有那個時代的明顯特徵。即便魯迅在文學史上地位重要,但其作品的分量確實不必要在教材中放得那么重。全國發行有5套語文教材,人教版只是其中一套。在教材改進調整過程中,這樣的變化太正常了,不必過於較真。

周令飛(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委員)

目前魯迅選入中國小的文章多達20篇以上,堪稱被教科書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許多篇目的選擇和教法值得商榷。“我們不一定非要讓孩子學習那些生澀難懂的文章。就連魯迅先生身前自己也曾說過:“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如果一開始就接觸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現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魯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部分學生疏遠魯迅,主要是因為時代的隔膜,魯迅先生所面對的,是一個政治黑暗的時代,他需要同種種黑暗勢力作鬥爭;今天的時代則較為寬鬆和諧。因此,青年人可能無法體會先生作品中的價值。面對魯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們是無法迴避的,關鍵是如何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