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軸茶

厚軸茶

厚軸茶產紅河、元陽、金平、屏邊、馬關、麻栗坡、西疇、廣南;生於海拔(1 300—)1 800—3 3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厚軸茶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山茶。木本科植物。適宜溫度較高的地域,耐活。杭州、湖北、雲南、湖南、安徽等城市常見。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厚軸茶,小喬木至喬木,高5—15米,葉革質,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具備氣香、味濃、色佳、提神解渴的特點,且具有擴張冠狀動脈、興奮心肌、鬆弛氣管平滑肌和較強的利尿作用。

基本信息

所屬卷:Camellia L.厚軸茶
所屬科:Theaceae
中文所屬科:山茶科
中文所屬卷:山茶屬
中文名:厚軸茶
小喬木至喬木,高5—15米;幼枝被灰色柔毛,一年生枝黃棕色,無毛;頂芽被灰色柔毛。葉革質,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形態特徵

厚軸茶長(8—)10—13(—17)厘米,寬(2—)4—6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稀近圓形,邊緣具粗鋸齒,葉面深綠色,無毛,有光澤,背面淡綠色,幼時沿中脈被柔毛,後變無毛,側脈8—10對,纖細,中脈和側脈兩面突起;葉柄長5—10毫米,疏生柔毛或變無毛。花單生或2—3朵簇生葉腋,白色,徑4—5.5厘米;花梗長5—10毫米,向上增粗,被短柔毛;小苞片2,早落;萼片5,卵圓形,長5—8毫米。先端圓形,邊緣膜質,外面被灰色平伏微柔毛,裡面被細絹毛;花瓣9—12,外輪花瓣革質,萼片狀,卵圓形,長約1.5厘米,內輪花瓣倒卵形,長2—2.5厘米,先端圓形,外面或兩面多少被灰色微柔毛;雄蕊長約1.5厘米,外輪花絲基部合生,長約5毫米,與花瓣基部貼生;子房球形,密被絨毛,徑約2毫米,(3—)5室,花柱長約2厘米,密被絨毛,先端(3—)5裂,長約5毫米。蒴果圓球形,徑5—6厘米,(3—)4—5室,果皮厚5—8毫米;種子近球形,徑2—2.5厘米,棕色,無毛。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9—10月。

分布及生境

紅河元陽金平屏邊馬關麻栗坡西疇廣南;生於海拔(1 300—)1 800—3 300米的常綠闊葉林
中。

其它作用

提供了一種富含茶咖啡因含量極微而其他營養成分與現行商品茶相當的保健茶及其製備方法,該茶葉是用野生厚軸茶(Camelliacrassicolumna)為原料製備而成,具備氣香、味濃、色佳、提神解渴的特點,且具有擴張冠狀動脈、興奮心肌、鬆弛氣管平滑肌和較強的利尿作用,不但是一種優良的飲料而且可用作心絞痛、膽絞痛、心臟性水腫和哮喘等疾病的保健品。本發明的製備方法簡單方便、成本低廉,一般的茶葉加工廠均可採用,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如何鑑定茶樹

厚軸茶厚軸茶
茶樹原產於熱帶、亞熱帶,所處的是一種常綠闊葉雨林或季雨林地帶,在長期的系統發育過程中,形成了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其生活史的各個階段的形態和結構,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等五個主要器官。茶樹的根為軸狀根系,由主根側根細根、根毛組成。主根由種子胚根發育而成,無性系繁殖的茶苗沒有主根;茶樹的莖,從根部發出的為主幹,從主幹上發出的枝條為一級側枝,從一級側枝上發出的枝條為二級側枝,依此類推。衰老的茶樹可以從根部發出根櫱,稱為徒長枝或地蕻枝;茶樹的葉片為單葉、互生,葉片在枝條上著生的角度因品種而異,有直立的,半直立的,水平的,也有下垂的;茶樹的花為兩性茶,花芽與營養芽共生於枝條葉腋間,花芽著生於營養芽兩側,營養芽細而長,前端微尖。花芽粗而短呈微圓形;成熟的茶樹果實果皮為棕綠色、淺棕色或褐色,充分成熟的果實自動裂開,種子自行脫落。茶樹種子為黑褐色,有光澤,每粒重一般為0.5—1.6克,種子大小因品種而異。當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打著珍稀茶葉旗號的非茶組植物製成的產品,這些產品有的甚至沒有經過檢測就直接飲用是不科學的。茶樹與其它植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區別:(1)葉片。茶樹葉片互生,有鋸齒、短柄和葉脈。側脈至葉緣2/3處向上彎曲與上方支脈相連,是區別茶樹和其它植物的重要的特徵之一。(2)花果生長期。茶花從花芽分化到種子成熟,約需15—16個月,所以從6月到12月,在一株茶樹上既能看到當年花、,又能看到上年的果實,這就是茶樹的“帶子懷胎”現象,也是茶樹的重要特徵之一。(3)生化成分。茶葉中含有2—5%的咖啡鹼,並含有10%——20%的兒茶素,這是茶葉的生化特徵,同時含有這兩種成分,並有如此高含量的只有茶葉。

野生茶樹和栽培茶樹的鑑別

在中國,將樹體高大、年代久遠的野生型或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樹統稱為野生大茶樹。野生茶樹和栽培茶樹有在形態特徵等方面有較明顯的差異。野生茶樹樹體直立高大,葉片大,角質層厚,葉質較硬脆,脈絡不明,葉面多為平或微隆起,葉緣為稀鈍齒,芽多數少毛或無毛,花大質厚,柱頭以4~5裂為多,果皮厚,中軸粗大呈星形,果瓣明顯,種皮粗糙,種臍大,下凹。野生茶樹多半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有的成片分布,有的單株散生,多數屬於大理茶種,亦偶見子房無毛,花柱3裂的禿房茶種等。栽培茶樹為小喬木或灌木,樹姿多開張、半開張葉質較厚軟,脈絡顯明,葉緣多為細銳齒,芽多毛或少,花較小,子房有毛或無毛。柱頭多為3裂,果皮薄,中軸短細,果爿薄小不明顯,種皮光滑,種臍小。栽培茶樹多數為普洱茶種和茶種。

繁殖與栽培

厚軸茶厚軸茶

茶樹可以用種子繁殖,也可利用莖葉和根等部分營養器官進行無性繁殖(或稱營養繁殖)。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成本低,後代適應性強。但是,茶樹是異花授粉植物,種子後代具有複雜的遺傳性,容易產生變異,不易保持良種的優良性狀。一、留種園的選擇我國目前尚無專門的留種茶園,而是根據留種要求,選擇現有良種采葉茶園進行留種。對留種茶園的要求是:

①品種性狀一致留種茶園的茶樹,應該能再現該良種的必該良種的典型性和一致性。對於混雜的植株,要進行除雜去劣。對混雜植株可採取重剪、重采或挖去等措施。

②母樹生長健壯樹齡老、生長衰弱的母樹,可行合刈更新,待樹勢復壯後,再作為留種園。

③茶園土壤深厚、肥沃。

④茶園地勢平緩開闊,通風透光。

⑤無嚴重病蟲害為害。

二、留種園的培育①增施肥目前的留種茶園,是採茶、採種兼用的,除了合理施肥,保證茶樹正常生長發育外,還要增施磷鉀肥,這既可以促使茶樹多開花結果,又能防止落花落果,獲得飽滿的茶籽。據試驗,增施磷鉀肥比普通施肥,茶籽產量可增加40%。據浙江部分茶區的經驗,氮:磷:鉀可採取1:3:2的比例。②改進採摘方法一般認為,春茶分批留葉采,夏茶留養,或夏、秋茶留養的方法,能夠增加茶籽的產量。③修剪疏枝按照茶樹生長狀況,採取相應的修剪措施,以培養樹冠和樹勢,並疏剪枯枝、老枝、細弱枝、病蟲枝以及部分徒長枝。④抗旱、防凍和防治病蟲害夏、秋季節乾旱,不僅影響茶樹花芽分化,而且容易造成幼果脫落,最好進行鋪草防旱和灌溉,冬季也要注意防凍。茶籽象蟲對茶子的危害,影響很大,要及時防治。三、茶籽的採收茶果採收應按成熟標誌及時採收。茶果成熟的標誌是:果殼呈綠色,微現裂縫;種殼硬脆,呈棕褐色;剝開種南寧,籽業飽滿。呈乳白色。一般茶區以霜降前後採收茶果較為適宜。採收茶果,要及時、分批進行,做到行熟先收,盡熟遲收,以保證茶籽質量。蟲蛀的茶果,不要採收。不同品種的茶果,要分別採收。採回的茶果,應攤放在乾燥和蔭涼通風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曬和雨淋。攤放厚度不宜超過10厘米,每天翻動一、兩次。三、五天后,茶果開始裂開,可輕輕揉壓,使果殼與種子脫離,然後用篩子蜊篩出茶籽。脫殼的茶籽,再適當攤晾,使茶籽含水量降至30%左右。脫殼攤晾的茶籽,去掉夾雜物及蟲蛀、劣變者,然後過篩(篩孔直徑12毫米)分級,就可以播種。四、茶籽的貯藏茶籽採收後,當年如不播種,必須進行貯藏。貯藏過程中,應保持低溫乾燥,適當通氣。要求溫度5-7℃,相對溫度60-65%,茶籽含水量30%左右。茶籽貯藏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室內砂藏、室外溝藏和畦藏。①室內分層砂藏選擇朝北或朝西北的蔭涼房間,先在地面鋪一層乾草,再鋪炭砂混合物(用3份細砂、2份炭硝攔成)或乾淨細砂,厚5-6厘米,上鋪茶子,厚10厘米左右,再撒一層炭砂混合物或細砂,以茶籽不露出為度,如此相關鋪茶籽5-6層,最後在上面覆蓋一層乾草。貯藏數量多的,可安置若干個通氣筒。②室外溝藏適合貯藏大量茶籽。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朝北的地方,挖掘貯藏溝。溝深25-30厘米,寬100厘米,長依茶籽多少而定。然後將溝底、溝壁敲實,並薄薄地鋪一層稻草,再倒入茶籽,厚約10厘米,上面再鋪一層秀草或細砂,以茶籽不露出為度。如此相間鋪茶籽2-3層,最後鋪蓋一層稻草,上面再用泥土緊封成屋脊形。貯藏溝中部,每隔2米安置一通氣筒。貯藏溝周圍還應開設排水溝,以防貯藏溝中積水。③室外畦藏此系簡便的室外貯藏法。選地勢高畦,畦面寬100厘米左右,畦長視茶籽貯藏量而定。畦面上先鋪一層細砂,再鋪一層茶籽,厚4-5厘米。如此相間鋪茶籽2-3層,在最上層的細砂上再蓋土緊封,土上再蓋以稻草。不論採取哪種貯藏方法,在貯藏期間,每隔一、兩個月,抽樣檢查一次,如發現茶籽霉變,應及時清除。五、茶籽育苗茶葉生產上,一般採取茶籽直播,有時來不及開墾新茶園,以及為了補缺或履行舊茶園,也可設定苗圃進行茶籽育苗。苗圃地的選擇和整理,在扦插育苗一切將詳述,可參照進行。實生苗輔比扦插苗輔要求低,山坡地亦可。苗床表面不需要鋪泥,不必搭棚遮蔭,也不必經常澆水。其它田間管理技術,均可參照扦插苗田間管理進行,以下只著重介紹茶籽播種技術。①播種時期最好冬播。科播比春播發芽率高,出土早,可節省茶籽貯藏的費用和人工。杭州地區冬播以十一月到十二月中旬,春播以二月中旬至三月下旬為好。②浸種催芽方法是,先將茶籽用25-30℃溫水浸4-5天(每天換水兩次,浮在水面的茶籽撈出淘汰),然後攤於高在室內的砂畦上(鋪砂厚5-6厘米),厚7-10厘米,上面蓋一層5-6厘米厚的細砂,砂上再蓋以稻草。室溫保持在25℃左右,每天灑水一次。催芽室空氣要適當流通。當50%的茶籽露出胚根時,即可播種。③播種方法茶籽播種方法,可採取穴播和單粒條播,單粒條播行距20厘米,料距3-4厘米。穴播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茶籽4-5粒。播種後隨即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冬播覆土稍厚,春播覆土宜淺。

營養繁殖的生理特點

厚軸茶厚軸茶

(1)營養繁殖所產生的新個體,不是通過兩性細胞的結合,而是由分生組織直接分裂的細胞所產生,因此營養繁殖是無性繁殖,也就是再生繁殖。茶樹是一種再生能力很強的樹種,由於有這樣的特性,便可以利用茶樹的各器官,無論根、莖、葉甚至細胞,來進行營養繁殖。

(2)影響髮根的生理因子影響髮根的因子包括,扦插枝的性質和外界條件。

①枝條性質與髮根茶樹樹冠不同部位的枝條,其性質結構隨著空間分布和年齡的不同,表現了異質性,它們在扦插後的髮根和成活率也不同。一般樹齡較幼,枝條較為成熟的,扦插後容易髮根,生長較好。近根須處發出的枝條,由於比較接近於種子胚軸,因此容易發育成根。枝條性質的差異,實質表現在澱粉和糖分含量上。一般莖含氮和可溶性糖高的,特別是雙糖/單糖比值大的,髮根較好。存在這些差別的原因主要是幼年樹木的枝條分生組織多、生長活性高,合成作用占優勢。幼年樹莖的單糖含量少而雙糖單糖比值高,這是因為呼吸旺盛,單糖消耗較多的關係。莖部含氮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年齡老的木質化程度高,生理機能便有所減退。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往往利用望中含澱粉較多的時期進行扦插,並且提倡扦插枝要粗壯,要帶有新葉片,以促進早髮根。

②水分與插穗的關係凡插穩含水分多的髮根和成活率均較良好,含水少的髮根則差。此外,插穗含水量雖然良好,但插後不再給予適宜水分,也影響髮根。

③髮根與生態條件的關係髮根好壞,除插穗本身因素外,與生態條件(如氣溫、土壤溫度和土壤水分狀況等)也有密切的關係。氣溫是髮根的重要生態條件。氣溫高低影響水分代謝和物質代謝的程度與速度。在低溫時插穗的生理活動受到抑制。一般茶樹再生活動要求的最適溫度為20~28oC。在高溫、足水的條件下,呼吸旺盛,代謝進行快,愈傷組織形成迅速,髮根良好,但在高溫缺水情況下,髮根則差。土溫過高,細胞分裂快,呼吸劇烈,物質消耗大,對髮根不利,如土溫連續在35oC高溫下,不但對髮根有影響,而且會使地上部葉片受灼傷。土壤水分對扦插成活率影響也很大,一般土壤含水在40%左右時,大部分枯死。扦插成活髮根率隨土壤含水的增加而提高。一般以土壤含水量80~90%時髮根率和根的生長最好。
(3)插穗生根能力和生根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扦插時為了提高成活率,除應注意防止乾旱和腐爛,還必須選用生根能力強的插穗,而且在適合生根的苗床條件下進行扦插,儘量縮短容易枯死的生根前的時間。但是,插穗的生根能力不僅因茶樹品種的遺傳特性而不同,即使同一品種,由於枝條部位、插穗年齡,剪穗時間等不同,其生根能力也有很大差別。插穗生根首先要形成根原始體,然後發展成為根的組織,因此要求插穗具有較強的生活力,而且具備促進根原始體形成的物質,以及根組織的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不僅是插穗生根和根生長所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插穗在生根之前維持其生存的重要能源。特別是碳水化合物中的糖類,更是生根所必需的主要營養物質。氮素化合物不僅關係著根原始體的形成,而且可以促進根和地上部的生長。在套用氮素化合物促進生根時,有機態的氮素化合物比無機化合物的效果好,例如精氨酸對促進生根就很有效。一般而言,插穗本身的碳水化合物素化合物含量已能滿足生根的需要。在生根過程中,與其說是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含量不足,還不如說是兩者的比例不當。一般認為,對碳水化合物含量來說,氮素化合物含量越低,即C/N比越大時,生根越好。

同屬物種

厚軸茶山茶科最原始的一屬。常綠木本。花兩性,單生或數朵腋生,苞片2~8,有時苞片與萼片逐漸過渡組成苞被片。萼片5至多數,與苞片一樣,宿存或脫落。花冠白色、紅色或黃色,花瓣5~14,基部少連生;雄蕊多數,與花瓣基部連生,多輪。外輪雄蕊分離或連合成短管;子房上位,3~5室,胚珠1~6;蒴果,3~5室,有時只有1室發育,果皮木質或木栓質,3~5片自上向下開裂。約270種,集中分布於中國南部及西南部,其餘散見於中南半島、日本印度東部及菲律賓等地。山茶屬種子均含有油脂,可榨油供食用或工業用油,花均有觀賞價值。供飲用的茶有38種。茶樹和山茶屬的原始種類,都是中國原產。山茶屬的劃分分歧甚大。一般分為4亞屬20組:原始山茶亞屬 子房5室,苞片及萼片分不開,12~18片,宿存,花有柄。①古茶組,花單生,葉大,苞及萼12~16片,大而宿存,包著蒴果。3種,中國有大苞山茶及大白山茶。②實果茶組,苞及萼6~13片,短小。5種,中國有五柱滇山茶、散柱茶肖散柱茶。③匹克茶組,花數朵排成假總狀花序,葉長40厘米。1種,匹克茶,產越南。
山茶亞屬花近無柄,苞被未分化為苞及萼,花後脫落,子房多數3室。①油茶組,花白,大形,花瓣及雄蕊近於離生,雄蕊及花柱較長。4種,全產中國,其中有油茶、高州油茶越南油茶。②糙果茶組,特徵似油茶,花較小,果皮有糠粃,10種,全產中國。③短柱茶組,花白,小,花瓣離生,雄蕊及花柱短,蒴果小,1室。15種,產中國陝西南部以南各省。常見的有長瓣短柱茶、落瓣短柱茶、短柱茶等。④半宿萼茶組,花白,有短管,花瓣高度連合,萼片半宿存,乾膜質,花柱離生。7種,產中國雲南、貴州等省,常見的有光果山茶、半宿萼茶。⑤瘤果茶組,特徵近似半宿萼茶組,子房及果皮有瘤突。16種,常見的有瘤果茶,皺果茶等。⑥紅山茶組,花紅,苞被脫落,雄蕊連合成短管,花柱連合。約65種,主產中國,常見的有山茶、滇山茶(見彩圖)、香港紅山茶、南山茶、西南紅山茶等。⑦小黃花茶組,花黃,1種,小黃花茶,產黔北。
茶亞屬 苞與萼已分化,多數是宿存的;花小,有柄,雄蕊離生,稀連生;蒴果3室,稀5室。①離蕊茶組,苞及萼未完全分化,花柱短,花絲及花柱離生。11種,常見的有離蕊茶、滇緬離蕊茶、腺葉離蕊茶等。②短蕊茶組,近似離蕊茶組,花小,雄蕊及花柱極短。11種,主產中國,常見的有厚短蕊茶、短蕊茶、細花短蕊茶。③長柄茶組,花有柄,花絲有短管。4種,常見的有長柄山茶等。④金花茶組,花黃色。14種,產中國廣西南部,常見的有金花茶、顯脈金花茶、黃花茶、東興金花茶。⑤管蕊茶組,花絲連成長管。2種,產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地,常見的有管蕊茶。⑥茶組,苞片2,早落,花絲離生。38種,主產中國,常見的有茶、普洱茶等。⑦超長柄茶組,苞片2,早落,花小,花絲離生,花柄很長。2種,產中國廣西,常見的有超長柄茶。⑧禿茶組近似茶組,全體無毛,花絲連成管。2種,產中國雲南、廣東。常見的有禿茶。
後生茶亞屬 苞及萼片均宿存,雄蕊1~2輪,外輪常連生成管,蒴果僅1室發育。①連蕊茶組,茶藥背部著生,子房無毛,51種,常見的有尖連蕊茶、蒙自連蕊茶等。②毛蕊茶組,花葯基部著生,子房有毛。13種,全產中國,常見的有長尾毛蕊茶、毛蕊茶等。
所有物種:

同屬物種:

厚軸茶 茶梅
厚軸茶 長尾紅山茶
厚軸茶 白毛茶
厚軸茶 糙果茶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山茶屬(Camellia),山茶科一屬。山茶科(Theaceae)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單獨列出一個山茶目,2003年的APGII分類法將山茶科和厚皮香科共同列入杜鵑花目,厚皮香科和五列木科親緣更近。山茶屬(Camellia)為常綠灌木或喬木,約120種,產於東亞。
普洱茶
白毛茶
長瓣短柱茶
厚軸茶
金花茶
毛瓣金花茶
平果金花茶
凹脈金花茶
紅皮糙果茶

西南白山茶
西南紅山茶
白毛蕊茶
長尖連蕊茶
長尾毛蕊茶
川滇連蕊茶
大苞茶
大理茶
陝西短柱茶
禿房茶
五室連蕊茶
滇緬離蕊茶
貴州連蕊茶
顯脈金花茶
心葉毛蕊茶
雲南連蕊茶
薄葉金花茶
厚殼紅瘤果茶
大廠茶
尖連蕊茶
長凸連蕊茶
金屏連蕊茶
棱果毛蕊茶
荔波紅瘤果茶
綠萼連蕊茶
白絲毛紅山茶
毛蕊紅山茶
綿管紅山茶
南川茶
南投禿連蕊茶
能高連蕊茶
東安紅山茶
短柄紅山茶
七瓣連蕊茶
全緣糙果茶
榕江茶
多齒紅山茶
石果紅山茶
栓皮紅山茶
多脈普洱茶
峨眉紅山茶
高州油茶
寡脈紅山茶
廣南茶
香港毛蕊茶
小花金花茶
小瘤果茶
廣西茶
抱莖短蕊茶
膜葉茶
單籽油茶
淡黃金花茶
陳氏紅山茶
檸檬金花茶
長管連蕊茶
厚柄連蕊茶
東興金花茶
簇蕊金花茶
黃花短蕊茶
汝城毛葉茶
尖苞瘤果茶
尖萼瘤果茶
短軸紅山茶
多瓣糙果茶
微花連蕊茶
阿里山連蕊茶
五柱茶
苦茶
斑枝毛蕊茶
細萼茶
細花短蕊茶
細葉短柱茶
狹葉油茶
大萼毛蕊茶
腺葉離蕊茶
防城茶
小果短柱茶
小果毛蕊茶
大花短柱茶
小黃花茶
毛糙果茶
長萼連蕊茶
硬葉糙果茶
廣東毛蕊茶
窄葉短柱茶
直脈瘤果茶
毛葉茶
越南油茶
突肋茶
疏齒茶
德宏茶
紫果茶
湖北瘤果茶
大果紅山茶
黃楊葉連蕊茶
假大頭茶
假多齒紅山茶
斑枝紅山茶
尖齒離蕊茶
尖萼紅山茶
尖萼連蕊茶
大花紅山茶
大花尖連蕊茶
截葉連蕊茶
長柄山茶
大樹茶
金沙江紅山茶
縉雲山茶
九嶷山連蕊茶
大姚短柱茶
闊柄糙果茶
老黑茶
樂業瘤果茶
丹寨禿茶
離蕊紅山茶
黎平瘤果茶
單體紅山茶
荔波連蕊茶
連山紅山茶
柃葉連蕊茶
瘤果茶
瘤葉短蕊茶
柳葉毛蕊茶
龍勝紅山茶
龍州金花茶
安龍瘤果茶
卵果紅山茶
落瓣短柱茶
馬關茶
莽山紅山茶
長管紅山茶
毛柄連蕊茶
倒卵瘤果茶
毛萼金屏連蕊茶
毛果山茶
毛花連蕊茶
半宿萼茶
毛絲連蕊茶
滇北紅山茶
毛枝連蕊茶
毛籽短蕊茶
毛籽紅山茶
玫瑰連蕊茶
美齒連蕊茶
蒙自連蕊茶
長果連蕊茶
膜萼離蕊茶
頂生金花茶
膜葉連蕊茶
木果紅山茶
半禿連蕊茶
長毛紅山茶
冬紅短柱茶
擬細萼茶
冬青葉山茶
怒江紅山茶
披針萼連蕊茶
披針葉連蕊茶
長蕊紅山茶
短柄細葉連蕊茶
短蕊茶
短蕊紅山茶
全緣紅山茶
白毛紅山茶
短柱茶
三花連蕊茶
散柱茶
閃光紅山茶
鈍葉短柱茶
長尾紅山茶
多苞糙果茶
栓殼紅山茶
杯萼毛蕊茶
思茅短蕊茶
四川毛蕊茶
禿茶
多萼茶
禿梗連蕊茶
長尾葉山茶
褪色紅山茶
超長柄茶
文山毛蕊茶
無齒毛蕊茶
五瓣紅山茶
五列木紅山茶
五室金花茶
超尖連蕊茶
五數離蕊茶
粉紅短柱茶
五柱滇山茶
扁糙果茶
寡瓣紅山茶
扁果紅山茶
細萼連蕊茶
光果山茶
細尖連蕊茶
川鄂連蕊茶
細葉連蕊茶
狹葉茶
狹葉瘤果茶
廣東禿茶
粗毛紅山茶
薄殼紅山茶
香港紅山茶
貴州紅山茶
香花茶
小瓣金花茶
小長尾連蕊茶
大白山茶
小果金花茶
合柱糙果茶
河口超長柄茶
褐枝短柱茶
紅花七瓣連蕊茶
小卵葉連蕊茶
小石果連蕊茶
肖糙果茶
肖長尖連蕊茶
肖散柱茶
白花毛蕊紅山茶
隱脈紅山茶
櫻花短柱茶
厚瓣短蕊茶
元江短蕊茶
圓基茶
嶽麓連蕊茶
糙果茶
厚短蕊茶
大萼連蕊茶
窄葉西南紅山茶
浙江紅山茶
浙江連蕊茶
厚葉紅山茶
中東金花茶
中越山茶
鍾萼連蕊茶
重慶山茶
皺果茶
皺葉茶
皺葉瘤果茶
竹葉紅山茶
白靈山紅山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