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葉娃兒藤

卵葉娃兒藤

中文別名是雙飛蝴蝶。界是植物界。卵葉娃兒藤,所屬植物界,屬蘿摩科,有藥物功效,分布於華南地區全年可采,長江以南地區秋季採收。

基本信息

植物特徵

攀援半灌木;莖柔細;嫩枝被微毛,老枝無毛。葉薄紙質,葉形及大小變化較大,一般為卵圓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4厘 米,寬0.5-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有時具有小尖頭,基部急尖或圓形,兩面無毛,邊緣有緣毛;側脈兩面扁平,不明顯;葉柄長0.5-1厘米,被短柔毛。聚傘花序傘形狀,腋生,比葉短;花梗纖細,長1.5厘米;花萼內面基部有5個腺體,萼片卵圓形,頂端急尖,無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5毫米,外面無毛,內面有時被短柔毛,裂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副花冠裂片卵圓形,背部隆腫;花粉塊圓球狀,平展或近直立。
卵葉娃兒藤卵葉娃兒藤

別名

三十六盪、三十六根、雙飛蝴蝶、老虎鬚、落地金瓜、藤細辛
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卵葉娃兒藤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 Steud.,以根或全草入藥。華南地區全年可采,長江以南地區秋季採收。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止咳定喘,解蛇毒。用於風濕筋骨痛,跌打腫痛,咳嗽,哮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及體弱者忌用。
備註】(1)全草有毒。服用過量後,中毒症狀為頭暈眼花,嘔吐,四肢無力,麻木,嚴重者呼吸困難,心跳由強變弱,最後因心跳停止而死亡。急救方法:先用高錳酸鉀洗胃,注射鹽酸去水嗎啡,口服硫酸鎂,並迅速給予必要救治。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其他信息

‧原產地:
兩廣至華中與華西,越南,緬甸,印度,寮國及台灣。
‧分布:
台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地約0~900公尺處,開擴的原野或叢林的邊緣。
‧用途:
1.園藝盆栽用:植株細弱,全株有短柔毛,形似羊角之蓇葖果向左右兩邊叉開,相當別致特殊,植為小型盆栽,頗為美觀。2.蝴蝶食草:鷗蔓為琉球青斑蝶及姬小紋青斑蝶幼蟲的食草。3.藥用:性味:根及全株:辛、溫,有小毒。效用:全株:袪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傷。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鷗蔓無主根,鬚根叢生,白色,故有白龍鬚或三十六盪之名,根含生物鹼,可入藥,有袪風、止咳之效,俚醫用以治療哮喘,故亦有"哮喘草"之稱。根常被用來治跌打損傷、腳痛及腳氣。
‧莖:
莖伸長,長4~5公尺,木質;小枝細長,密生毛茸,綠色;老藤可以深裂得很深,像軟木塞的質料一樣,軟軟的,裡面是空心的,外表有很深裂的皺紋,很滄桑的感覺,很容易辨識。
‧葉:
單葉對生,卵形,少數亦有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5~6公分,寬2~5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而有尖突,基部圓或心形,紙質或薄革質,全緣;表里兩面皆密生鏽色毛茸,中肋呈不明顯的三出脈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及細脈皆明顯細緻;葉柄長1~1.5公分,密生毛茸。
‧花:
花多數,小型,花苞黃綠色,開放時徑0.5~0.6公分,呈腋生傘房狀聚傘花序排列;花序長1~2公分,具毛茸;花柄細長長0.8~1.5公分,有毛茸;花萼小,5深裂,毛緣;花數甚多而小,花冠輪形,帶暗紫紅色,5深裂;裂片5枚,卵狀披針形,長0.4~0.5公分,寬0.2~0.3公分,先端漸尖;富冠鱗片5枚,卵形,著生於雄蕊筒上,先端鈍,高達花葯之半;每一藥室中僅有一枚花粉塊;花粉塊水平伸展。
‧果實:
果實為蓇葖果,披針狀圓柱形,兩兩對生,張開近180度,長4~7公分,徑0.7~1.2公分,平滑,成熟時綠帶紫色,易開裂;種子薄扁凹形,長0.5~0.7公分,頂端具白絹質,長約3公分的叢毛,開裂後種子會隨風飄送。
‧特性:
蔓性多年生木質纏繞藤本;莖細長,具有茸毛,老藤可以深裂得很深,像軟木塞的質料一樣,軟軟的,裡面是空心的;葉對生,通常呈卵形,偶爾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兩面多少具有細絨毛,長2.5-8.5公分,寬2-4.5公分,兩面均被毛,葉柄長4~6公分。花腋生,聚傘花序作傘形排列,花數甚多而甚小,花冠輪形,帶暗紫紅色。果為蓇葖果,牛角形,兩兩對生,張開近180度。果實包覆著有白色毛絮的種子,開裂後種子會隨著風兒飄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