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肺囊蟲肺炎

卡肺囊蟲肺炎

卡肺囊蟲肺炎,又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蟲引起的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是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本病20世紀50年代前僅見於早產兒,營養不良嬰兒,近10餘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的套用,腫瘤化療的普及尤其是AIDS病的出現,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AIDS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感染與致死的主要病因。

基本信息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卡肺囊蟲肺炎又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蟲引起的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是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潛伏期4~8周。AIDS患者較長,平均6周,甚至可達1年。1.流行性嬰兒型(經典型)流行於育嬰機構。起病緩慢,先有畏食、腹瀉、低熱,以後逐漸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症狀呈進行性加重,未經治療病死率為20%~50%。2.兒童-成人型(現代型)起病較急,開始時乾咳,迅速出現高熱、氣促、發紺,肺部體徵甚少,可有肝脾腫大。從起病到診斷,典型的為1~2周,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者,病程短促,可於4~8天死亡。

體徵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1.流行性嬰兒型(經典型)流行於育嬰機構。起病緩慢,先有畏食、腹瀉、低熱,以後逐漸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症狀呈進行性加重,未經治療病死率為20%~50%。潛伏期4~8周。AIDS患者較長,平均6周,甚至可達1年。
2.兒童-成人型(現代型)起病較急,開始時乾咳,迅速出現高熱、氣促、發紺,肺部體徵甚少,可有肝脾腫大。從起病到診斷,典型的為1~2周,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者,病程短促,可於4~8天死亡。AIDS患者病程較為緩慢,漸進,先有體重下降、盜汗,淋巴結腫大,全身不適,繼而出現上述呼吸道症狀,可持續數周至數月。未經治療100%死於呼吸衰竭。本病症狀嚴重,但肺部體徵較少,多數患者肺部聽診無異常,部分病人可聞及散在濕囉音。

病因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卡氏肺孢子蟲為單細胞生物,兼有原蟲和真菌的特徵。卡氏肺孢子蟲主要有包囊滋養體兩種形態。滋養體為可變多形體,有細足和偽足形成,類似阿米巴。包囊呈圓形,直徑4~6μm,囊壁內含有囊內小體(或稱子孢子),完全成熟的包囊內一般為8個,包囊是重要的診斷形態。卡氏肺孢子蟲寄生部位限於肺泡腔,成熟包囊進入肺泡後破裂,囊內小體脫囊後發育為滋養體,滋養體緊貼肺泡上皮寄生,增殖,包囊多位於肺泡中央。

生理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肺孢子蟲屬低致病力、生長繁殖緩慢的寄生性原蟲,健康宿主有抵禦能力只形成隱性感染。細胞免疫受損是宿主最主要的易患因素,如嬰幼兒營養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兒童,惡性腫瘤、器官移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及AIDS患者。在AIDS病人中的發病高達80%~90%。當T細胞免疫功能抑制時,寄生於肺泡的肺孢子蟲可大量繁殖,對上皮細胞造成直接的毒素性損害,引起I型上皮脫屑性肺泡炎。肺泡間隔有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肺泡上皮增生,增厚,泡腔內充滿嗜酸性泡沫樣物質和蛋白樣滲出物。嚴重病例有廣泛間質和肺泡性水腫。肺泡腔內充滿炎性細胞,蛋白樣滲出物和蟲體,阻礙氣體交換,產生臨床症狀。

診斷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本病診斷較困難,對高危人群結合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可考慮診斷,再藉助病原體檢查以確診,痰找病原體陽性率極低,可用3%高滲鹽水霧化後誘導咳痰。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和經纖支鏡肺活檢陽性率可達80%~100%。BAL可以與解剖檢查同期發現肺孢子蟲,可用於早期診斷。開胸活檢雖陽性率高,但不易為病人接受,且病情較重者,危險性大,已很少採用。主張以胸腔鏡活檢取代剖胸活檢。X線表現是非特異性的,10%~25%患者胸部X線可正常。典型的X線表現為瀰漫性肺間質浸潤,以網狀結節影為主,由肺門向外擴展。病情進展,迅速發展為肺泡實變,病變廣泛而呈向心性分布,與肺水腫相似。在實變病灶中雜有肺氣腫和小段不張,以肺的外圍最明顯。罕有氣胸或胸腔積液等胸膜病變。亦有以局限性結節陰影,單側浸潤為表現。肺功能檢查肺活量減低,肺彌散功能(DLCO)低於70%估計值。

檢查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1.血液學檢查白細胞增高或正常,與基礎疾病有關。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血清乳酸脫氫酶常增加。
2.血氣和肺功能動脈血氣常有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鹼中毒。肺功能檢查肺活量減低。肺彌散功能(DLCO)低於70%估計值。
3.病原學檢查痰、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經纖支鏡肺活檢做特異性的染色如吉姆薩(Giemsa)染色、亞甲胺藍(TBO)染色、Gomori大亞甲基四胺銀(GMS)染色,查獲含8個囊內小體的包蟲為確診依據。
4.血清學檢查常見的方法有對流免疫電泳檢測抗原,間接螢光試驗免疫印跡試驗。檢測血清中抗體及補體結合試驗等,但缺乏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尚不能用以診斷卡氏肺孢子蟲病。

治療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本病死亡率高,但早期治療反應較好,多數可以得到恢復,故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和治療。
1.一般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增加營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缺氧,經鼻或面罩給氧,FiO2<50%時,動脈血氧分壓在9.32kPa(70mmHg)以上,嚴重缺氧者則採用輔助通氣體外膜氧。儘量減少免疫抑制劑的套用,但對嚴重瀰漫性病變者,尤其是AIDS患者則應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龍40mg,6h1次,連用7天。
2.病因治療
(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異噁唑):是較為理想的治療藥物,初治有效率為77%。一般劑量甲氧苄啶(TMP)每天20mg/kg,磺胺甲噁唑(SMZ)每天100mg/kg,靜脈注射或分4次口服。病情嚴重者用靜脈注射,7~10天病情好轉可改用口服,療程至少14天。副作用包括皮疹、轉氨酶升高,中性粒細胞減少,血肌酐升高等,AIDS病人半數以上可出現副反應。
(2)噴他脒(Pentamidine):對肺孢子蟲有致死作用,但副反應發生率可達50%。劑量為4mg/kg,肌注,1次/d,療程14天。初治有效率為70%,復治有效率為50%。缺點是毒副反應大,主要為腎性、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壓、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噁心嘔吐及肌注部位疼痛和膿腫等。主張常規藥物不能耐受和無效時用,仍可取得一定療效。有報導用噴他脒吸入治療,40mg/kg,1次/d,取得較滿意療效。AIDS患者,套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TMP-SMZ)或噴他脒療程要長,3周或更長。初期療效同非AIDS患者相似,但藥物副作用的發生率和嚴重性更明顯,復發率也高,可達50%。對TMP-SMAK或噴他脒過敏或治療失敗者,可用下列藥物:①氨苯碸(Dapsone)加甲氧苄啶(TMP),前者每天100mg,後者每天200mg/kg,分4次口服;②二氟甲基烏氨酸(DFMO,eflomithine),每天100mg/kg靜脈滴注或75mg/kg口服,每6小時1次;③克林黴素伯氨喹,均為每次450mg,3次/d,口服。

預防

卡肺囊蟲肺炎卡肺囊蟲肺炎
來發現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是愛滋病患者最常見機會性感染,且為其主要致死原因。注意免疫抑制者與患者的隔離,防止交叉感染。對高危人群應密切注意觀察。對有發生卡氏孢子蟲危險的病人,套用藥物預防,可有效地防止潛在感染轉變為臨床疾病和治療後復發。一般用TMP5mg/kg,SMZ25mg/kg,每天或每周3次口服。噴他脒霧化吸入可作為二線預防用藥。
卡氏肺孢子蟲分布廣泛,可寄生於健康人體和多種動物,病人和孢子蟲攜帶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和人與人接觸傳播。卡氏肺孢子蟲人群感染率為1%~10%,正常人感染呈亞臨床經過,血清中可檢出抗體。免疫抑制宿主感染後引起疾病,出現明顯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