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卡爾帕克人

卡拉卡爾帕克人主要從事畜牧業,過著半定居的生活。卡拉卡爾帕克人最初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而成為今天的卡拉卡爾帕克人的。

卡拉卡爾帕克人

正文

中亞鹹海南部沿岸地區的居民。自稱“卡拉爾帕克人”和“卡爾帕克人”。約30.8萬人(1979),主要分布在蘇聯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共和國,部分分布在費爾乾納和花拉子模等地。屬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合類型。使用卡拉卡爾帕克語,分東北和西南兩大方言,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1928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一度改用拉丁字母,1940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卡拉卡爾帕克人的遠祖可追溯為公元前7~前2世紀時就已居住在鹹海南岸的薩卡-馬薩格特人(即塞種-馬薩格特人)。2世紀末到4世紀,部分東來的匈奴部落在鹹海草原地帶與當地居民結合,6~8世紀又與突厥人結合,形成佩切涅格人和烏古斯人部落。10世紀初,部分佩切涅格人西遷至南俄草原。俄國文獻稱他們為“高筒黑帽”(“卡拉卡爾帕克”一詞,突厥語意為“黑帽子”)。留居在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的佩切涅格人東支逐漸與來自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奇普恰克人相結合。14~15世紀,又與近鄰諾蓋人結合,形成卡拉卡爾帕克人。16世紀時受布哈拉汗國統治,18世紀中葉被沙俄兼併。18世紀末19世紀初臣服希瓦汗國,19世紀後期又被併入俄國版圖。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5年成立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州,1932年改為自治共和國。
過去,卡拉卡爾帕克人從事畜牧業與農業、漁業相結合的多種經濟生產活動,過著半定居生活。現在,工農業都有較大發展,工業部門有農產品加工、建築材料等;農作物有小麥、高粱、瓜類、苜蓿和棉花。多住氈頂帳篷,部分住粘土草頂平房。飲食有肉類、乳製品、麵食、酸牛奶等,愛吃手抓羊肉。婦女穿束腰連衣裙和燈籠褲,喜歡佩戴手鐲、耳環、戒指和沉重的金銀胸飾。直到20世紀初,社會制度尚處在早期封建關係發展階段,家庭生活中還保留著氏族部落殘餘,行族外婚制(見外婚制)、夫兄弟婚,並早婚、多妻,婦女地位低下。十月革命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面貌迅速改觀。
另約有數千卡拉卡爾帕克人居住在阿富汗境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