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經幢

南詔經幢

南詔經幢,公元八世紀,南詔崛起,統一了洱海地區,其勢力向東發展。唐天寶五年(746年)至七年(748年)間,南詔王皮羅閣率軍東征,途中死於波州(今祥雲境),其子閣羅鳳即位,占領馬龍,進兵安寧,消滅了爨氏,進入滇池地區,遷徙20萬戶“白蠻”於永昌(今保山和大理地區),嗣後又進占姚州,統一了雲南。

歷史

公元八世紀,南詔崛起,統一了洱海地區,其勢力向東發展。唐天寶五年(746年)至七年(748年)間,南詔王皮羅閣率軍東征,途中死於波州(今祥雲境),其子閣羅鳳即位,占領馬龍,進兵安寧,消滅了爨氏,進入滇池地區,遷徙20萬戶“白蠻”於永昌(今保山和大理地區),嗣後又進占姚州,統一了雲南。此前,唐王朝一直扶持南詔,其目的是要南詔為其抵禦吐蕃的威脅。但統一後的南詔,認為羽翼豐滿,想獨霸一方,為此與唐產生了矛盾,釀成了爭奪雲南的“天寶戰爭”。天寶十年(751年)和十三年(754年),楊國忠先後派鮮于仲通和李密進攻南詔,雖然收復了安寧等地,但南詔在吐蕃的幫助下,奮起抵抗,兩殲唐軍於蒼洱之間。三軍統帥鮮于仲通僥倖逃脫,李密墜海死。南詔的兩次勝利,大大鞏固了其封建政權,形成了割據一方的局面。

唐寶應二年(763年),閣羅鳳“次昆川,審形勢,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認為滇池區域很適合建立重鎮,加大發展。於是在唐永泰元年(765年),命長子鳳伽異正式建立城市,命名為拓東城,寓南詔將“開拓東境”之意。在拓東城置拓東節度使,為南詔六節度之一,以大軍將領之,故又名拓東節度城。拓東節度轄拓東城、官橋渡(官渡高橋)、安寧鎮(今安寧市)、龍和城(今祿豐縣)、晉寧川(晉寧縣)、新封川(路南縣)、龍封驛(今玉溪市)、求州(今武定縣)、升麻川(今尋甸縣)、曲軛川(今馬龍縣)、量水川(今江川縣)、石城川(今曲靖市)、龍和遇川(曲靖縣南越州)、螺山(今昆明大普吉)、 鹿弄川(今陸良縣)。“其軍事體制頗為嚴密,設四府,遞相統轄,四府主將下有城鎮長、村邑管事、部落頭目。還修築了拓東龜城(昆陽)、蒙氏城(安寧)等。大理國又築伽宗城(呈貢)。居民有烏白些、門些、莫徙、階荼、焚五種民族。”

結構

拓東城周長約六華里,是一個狹長形的土城,東、南、北三面,河上有木橋,可通滇池西岸,類似南詔太和城。城內有王宮、官署、館驛、寺廟、鄯闡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請中原內地工匠尉遲恭韜在拓東城西一里外滇池水濱建覺照、慧光二寺和東西寺塔。東寺塔在今昆明書林街,方形,為十三級密檐式磚塔;西寺塔在今昆明東寺街,也是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二塔均為典型的唐代建築。

南詔興築拓東城後,大量移民填充滇池地區,擴大其勢力。據《蠻書》載:“南詔既襲破鐵橋及昆池等諸城,凡虜獲萬戶,盡分來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拓東城是南詔歷代統治者極為重視的“都城”,其地位僅次於南詔都城羊苴咩城,故又稱“別都”、“上都”、“東京”(太和城稱西京)。自鳳伽異開始,歷代國王都親自巡駐拓東城。其中鳳伽異、尋覺勸、勸龍盛、勸豐佑、隆舜五人均死於拓東城後才返葬滇西。拓東城原址今已不可尋。不過據考證,它的大致位置在昆明市區南部,地跨盤江兩岸,北迄長春路,南至金碧路一帶,東起五里多、拓東路,西到得勝橋一帶。

意義

拓東城興建後,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從滇池東岸晉城一帶向滇池北岸平緩開闊、具有發展前景的盤龍江三角洲轉移。拓東城開昆明城市發展的先河,在雲南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