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山與歌眉斂

南歌子·山與歌眉斂

《南歌子·山與歌眉斂》是由蘇軾所作。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作者簡介

南歌子·山與歌眉斂南歌子·山與歌眉斂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南歌子(游賞)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詞牌釋義

南歌子 又名《南柯子》、《風蝶令》。唐教坊曲,《金奩集》入仙呂宮。二十六字,三平韻,例用對句起。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謂之雙調。

南歌子.閨情 歐陽修

〔題考〕 張衡【南都賦】云:“坐南車歌兮起鄭舞。”隋唐以來,曲多稱“子”,本調調名殆濫觴於此。又萬氏【詞律】本調下注云:“歌又作柯”。毛先舒【詞學全書】亦云:“﹝南歌子﹞題,采於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是本調先後有二名也。淳于棼事見唐李公佐【南柯記】,系敘一蟻穴中之夢境。此調凡有四體,獨本詞又名﹝望秦川﹞、﹝風蝶令﹞。至唐劉采春另有﹝南歌子詞﹞,系五言絕句,與此無涉也。

〔作法〕 本調五十二字,前後闋相同,起二句為五言對句;首句仄起仄收,次句平起平韻,與平起之五言律詩頷聯無異。第三句七字,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故第一三字可平可仄。末句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萬氏【詞律】云:“兩結,語氣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然終以上二下七為順。如本詞前後闋末句下七字,蓋現成唐詩句,只是句頭加兩字也,豈可割裂耶!

鳳髻金泥帶,

⊙●○○●(句)

龍紋玉掌梳。

○○●●△(平韻)

去來窗下笑相扶,

⊙○⊙●●○△(協平韻)

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協平韻)

弄筆偎人久,

⊙●○○●(句)

描花試手初。

○○●●△(協平韻)

等閒妨了繡功夫,

⊙○⊙●●○△(協平韻)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協平韻)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並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這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有這樣的記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於此。”

此詞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並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緻的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說作者及其同伴面對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象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後眼波流動,就象湖中的灩灩水波。接著補敘一筆:“遊人都上十三樓。”意即凡是來游西湖的人,沒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在十三樓上。為了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作者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這裡說只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樓並不比竹西亭遜色。據《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得名於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遊人羨慕。

過片以後極寫自己和同伴於此間的游賞之樂。“菰黍連昌歜”,寫他們宴會上用的糕點,材料普通而精緻味美。(一本題作“杭州端午”,則此指粽子。)“瓊彝倒玉舟”,“彝”為貯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為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杯中倒酒。綜上二句,意在表明他們游賞的目的不是為了口腹之慾,作烹龍炮鳳的盛宴,而是貪戀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最後以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水調,相傳為隋煬帝於汴渠開掘成功後所自製,唐時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水調歌頭即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揚州》“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詩意,但更富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家唱起了水調一曲,歌喉宛轉,音調悠揚,情滿湖山,最後飄繞著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雲彩卻不肯流動,仿佛是被歌聲所吸引而留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