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套

南套

南曲的套數叫做“南套”。南套所用的曲調不同於北套。南套的構成, 有引子、過曲、尾聲等部分,但尾聲較北套單純。而尾聲前的其他部分,則較北套繁雜。南套一般只用同一個宮調所屬的曲牌。

基本資料

南曲套數叫做“南套”。南套所用的曲調不同於北套。南套的構成,

崑曲南套崑曲南套

引子過曲尾聲等部分,但尾聲較北套單純。而尾聲前的其他部分,則較北套繁雜。南套一般只用同一個宮調所屬的曲牌。

概述

崑曲傳奇故事是由許多“折”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由這些摺子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折戲的劇情及音樂自成一個完整的片段,每折戲除念白外包括許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個曲牌名稱,這些曲牌就是崑曲的唱腔。一折戲中不同的曲牌組成一套,即所謂“套曲”,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組合傳統和規律。

崑曲的南套

南曲聯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過曲和尾聲三部分組成。過曲的數量因戲而異,如《牡丹亭·遊園》就是由引子【繞地游】接過曲【步步嬌】、【醉扶掃】、【皂羅袍】、【好姐姐】和【尾聲】六支曲子組成。《驚夢》則由【山坡羊】、【山桃紅】、【出對子】、【畫眉序】、【滴溜子】、【鮑老催】、【五般宜】、【山桃紅】、【綿搭絮】、【尾聲】等十支曲牌組成。南曲聯套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靈活多變,但原則上必須保持樂調的氣氛與劇情的發展相協調。

南套組合多樣,如《玉簪記·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懶畫眉】,後四支都是【朝元歌】,這在北套中是沒有的。在南套中,劇中人有獨唱、對唱、同唱、眾齊唱,而北套則由主角一人獨唱到底。南套有引子,一般都是演員乾唱,不帶伴奏,如《爛柯山·痴夢》崔氏上場所唱【胡搗練】。還以《痴夢》為例,崔氏做夢,夢見她逼休的丈夫朱買臣作了會稽太守,而且派人送來鳳冠霞帔,此時崔氏所唱【漁燈兒】接【錦上花】就是南套的獨唱接眾齊唱,南套【尾聲】都是三句十二板,而北曲【煞尾】很自由。

南北合套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

崑曲中很多劇目採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演唱,這樣風格即統一又多樣,表現力更強。南北合套的劇目一般主角唱北曲,配角唱南曲。如《石秀探莊》中石秀先唱北曲【新水令】,下來楊林唱南曲【步步嬌】,石秀再唱北曲【折桂令】,下面由鍾離老人唱南曲【江兒水】,石秀再唱北曲【得勝令】,下面祝小三唱南曲【園林好】,石秀唱北曲【沽美酒】。

再舉一例《雷峰塔·水斗》、《長生殿、絮閣》兩折,它們的曲牌結構基本相同,分別由主角白娘子和楊貴妃先唱【醉花陰】,下面配角法海和高力士唱南曲【畫眉序】;主角白娘子和楊貴妃接唱【喜遷鶯】,配角法海、唐明皇再唱南曲【畫眉序】;主角白娘子、楊貴妃唱北曲【出隊子】,配角法海、唐明皇唱南曲【滴溜子】;主角白娘子、楊貴妃唱北曲【刮地風】;配角法海、唐明皇唱南曲【滴滴金】;主角白娘子、楊貴妃唱北曲【四門子】;法海、唐明皇則唱南曲【鮑老催】;主角白娘子、楊貴妃唱北曲【水仙子】,最後有點不同的就是《水斗》中【水仙子】的結尾是由眾水族齊唱的【二犯江兒水】,是為開打做準備,而《絮閣》還是由唐明皇唱南曲【雙聲子】,最後楊、李二人對唱【煞尾】。

以上就是南北合套的典型表現形式。崑曲除了南曲和北曲還有部分“時劇”。時劇形成的年代較晚,它的唱詞和曲調相對更通俗一些,觀眾最熟悉的要屬《思凡》這一出,它和《夜奔》一樣都是獨角戲,載歌載舞,俗稱“一場乾”,很要演員功力。因此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說。《思凡》中最後一支曲子是【風吹荷葉煞】,它是急曲流水板四分之一的節奏,這支曲子就是膾炙人口的京劇曲牌【夜深沉】的原素材,唱詞中有“夜深沉、獨自臥、起來時、獨自坐、有誰人孤淒似我”,請注意這幾句唱詞的鏇律,這幾句就是京胡曲牌【夜深沉】開始幾句的原型,其名稱【夜深沉】三字也是來自【風吹荷葉煞】中“夜深沉”這句唱詞。崑曲和京劇中還常上演一些吹腔戲。如《奇雙會》、《武松打店》、《蜈蚣嶺》、《古城會》等等。嚴格說來這些戲不屬於崑曲,因為它們的唱詞和曲調都是上下句,又有過門與崑曲格律相去甚遠,但由於用曲笛伴奏,因此也列為京昆常演劇目。《小放牛》是民歌,也因用曲笛伴奏,久而久之也成了京昆的劇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