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曲

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分別形成的兩支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合稱為南北曲。南曲與北曲在其他音樂構成要素上也存在著一系列差別。

南北曲

簡介

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分別形成的兩支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合稱為南北曲。由於南方與北方在語言特點、地理環境、經濟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反映在音樂上,就形成南曲與北曲的分野。

南曲與北曲的音樂風格差異頗大。這首先是由曲調的音階結構所造成,南曲用五聲音階,而北曲用七聲音階。有無變徵、變宮二音(即現代音階中的fa、si二音)是區別南曲與北曲的顯著標誌。

南曲與北曲在其他音樂構成要素上也存在著一系列差別。節奏上,北曲較為急促,唱詞安排較密;南曲較為舒緩,唱詞安排較疏。鏇律上,北曲多用大跳進行;南曲則多用級進與小跳進行。因此,古人認為北曲“字多而調促”,是“詞情多而聲情少”;南曲則“字少而調緩”,是“詞情少而聲情多”。此外,北曲的伴奏樂器以弦索(彈撥樂器)為主;而南曲則以笛簫為主。這種種差別綜合起來,便形成北曲高亢粗壯,南曲婉轉嫵媚的特點。

在古人的論著中,也可以見到對南北曲這種不同特點的論述,明人王世貞《曲藻》說:“大抵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徐渭《南詞敘錄》也說:“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髮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而“南曲則紆徐綿眇,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

南曲北曲也有共同點。在音樂結構上,它們都採用曲牌聯套體形式,不過,由於這兩種聲腔的風格不同,各自的發展條件不同,南曲與北曲各有自己的聯套形式與聯套方法,南套與北套各不相混。但自13世紀下半葉起,由於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南北曲之間的交流,此後的南曲便開始吸收北曲的成分,出現了“南北合套”這種套曲形式。到16世紀崑山腔興盛,更大量吸收北曲的藝術成果,形成了南北曲合流的局面。

文學專業術語

曲之有南、北,非始今日也。
關西胡鴻臚侍《珍珠船》(其所著書名)引劉勰《文心雕龍》,謂:塗山歌於“候人”,始為南音;《有娀》謠於“飛燕”,始為北聲。及夏甲為東,殷整為西。古四方皆有音,而今歌曲但統為南、北。如《擊壤》、《康衢》、《卿雲》、《南風》,《詩》之二《南》,漢之樂府,下逮關、鄭、白、馬之撰,詞有雅、鄭,皆北音也;
《孺子》、《接輿》、《越人》、《紫玉》、吳歈、楚艷,以及今之戲文,皆南音也。
豫章左克明《古樂府》載:晉馬南渡,音樂散亡,僅存江南吳歌,荊、楚西聲。自陳及隋,皆以《子夜》、《歡聞》、《前溪》、《阿子》等曲屬吳,以《石城》、《烏棲》、《估客》、《莫愁》等曲屬西。
蓋吳音故統東南;而西曲則後之,人概目為北音矣。以辭而論,則宋胡翰所謂:晉之東,其辭變為南、北;南音多艷曲,北俗雜胡戎。以地而論,則吳萊氏所謂:晉、宋、六代以降,南朝之樂,多用吳音;北國之樂,僅襲夷虜。以聲而論,則關中康德涵所謂:南詞主激越,其變也為流麗;北曲主忼慨,其變也為樸實。
惟樸實故聲有矩度而難借,惟流麗故唱得宛轉而易調。吳郡王元美謂: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
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辭情少而聲情多,南聲情少而辭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此其大較。
康,北人,故差易南調,似不如王論為確;然陰陽、平仄之用,南、北故絕不同,詳見後說。(北曲,《中原音韻》論最詳備,此後多論南曲)。

所屬分類

古代樂種
中國古代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