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

學校創建於1957年,現有35個教學班,在校師生1900名。學校占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校園綠化成蔭,環境整潔優美。擁有200米環形跑道的田徑場和1600平方米的室外籃球場、排球場,建有現代化教學大樓三幢、辦公實驗樓二幢、功能完善的室內體育館一座,擁有設施齊全的現代化計算機教師、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多功能教室、圖書館、教師閱覽室和學生閱覽室;還有配套的食堂、餐廳、浴室等。2000年4月份學校被評為南京市重點中學。

基本信息

簡介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明理求真”為校訓,逐步形成“勤學創新文明守紀”的校風、“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的教風和“求學刻苦做人求真“的學分。學校連續多年被市、區評為“文明學校”、“先進集體”、“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等。

校史

創建於1957年8月,原名方家營初級中學。建校時校址在下關區方家營153號,當時僅有8間合400平方米的校舍,全是竹笆草房,十分簡陋。首任副校長盛大壯同志主持工作一年至1958年8月。建校時共有教師12人,國中教學班4個,學生200名。1958年8月,盛大壯同志調至大廠鎮中學,由方炎同志任方家營初級中學校長至1968年8月,並從1959年8月起,方炎同志兼任學校的黨支部書記至1968年8月。1958年,學校共有教師23人,初一初二年級各4個班,約400名學生。1966年8月,李庚鑫同志任方家營初級中學黨支部副書記至1967年8月。這時,學校共有16個國中班,53名教師,約800名學生。1960年起,學校在下關區頭所村也有了校舍,這裡正是三十九中現在的所在地。

從1968年8月起,更名為南京市遵義紅中,成立了遵義紅中革委會,由駱繼斌同志任革委會副主任並主持工作,周維鑫同志任委員,吳梅霖同志任書記。學校還成立了工宣隊。當年年底,學校創辦了小工廠,由趙道元同志負責,廠房是兩間教室,生產硫酸,後因產品銷路困難,一年就停辦了。1971年8月,由王曉春同志任革委會主任,駱繼斌同志任革委會副主任,吳梅霖同志任書記。

1972年1月,方家營中學正式更名為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並在頭所村建成一幢三層教學樓,共12個教室,同年7月,學校全部遷至頭所村,開始創辦高中,首屆招收4個班高一。這時教師共50餘人,初高中共23個教學班,1115名在校學生。由王曉春同志任革委會主任,併兼任副書記,馬恩貴同志任書記。

1977年8月至1978年7月,由陳秋蓮同志任革委會副主任,兼支部副書記,主持工作。“文革”期間,“老三屆”共16個班級約800名學生下放到灌南、灌雲、車辛、沭陽、南通等地,共有9名教職工下放到農村。1978年8月起,由陳秋蓮同志任三十九中副校長,主持工作,並先後兼任支部副書記和支部書記,查茂雲、陸金才同志任三十九中副校長。1979年,學校建成一幢教學實驗綜合大樓,建築面積3140平方米,其中有20個教室,有設備齊全的理、化、生實驗室。1984年8月,張正榮同志任三十九中副校長。1985年10月,先後由季福修、王平、楊文起、杜經蘭、李儻等同志先後組建校辦工廠,在各方的支持下,發展很快。1988年7月,經下關區計委發文正式命名三十九中校辦廠為“旭東機械廠”,同年開始為期三年的第一輪承包,承包人為季福修、王平、李儻和杜經蘭。

1986年8月,陸金才同志調52中任校長,1987年7月,陳秋蓮同志調12中任支部書記,由張正榮同志擔任校長,丁建農同志擔任副校長,查茂雲同志任書記。1989年4月,查茂雲同志調51中任校長,朱志高同志由52中調至我校先後擔任支部副書記、書記。1989年9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13人,班級數24個,初高中學生數1025名。這時學校設有考核辦公室(主任孔麗華)、秘書室(汪素琴、王天玉)、教導處(主任張天龍、副主任華憶雲,下學期增加蔡新農、趙守平任副主任)、政教處(副主任仇佩芳)、總務處(主任汪茂祥、副主任何正乾)、校辦廠(廠長季福修、副廠長王平)、工會(主席季福修、副主席管冰梅)、團委(書記吳梅、副主席虞斌)等機構和部門。1990年8月,學校又峻工一幢新的現代化的四層辦公大樓,內有階梯教室、電腦房、語音室、各部門的辦公室等,並建成了700平方米的溜冰場,有200米環形跑道的田徑場和600平方米的籃球場。這時,學校的占地面積達1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6700平方米。1990年9月至1991年7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15人,班級數24個,學生數1156人。1991年9月,副校長丁建農同志調至51中,趙光宇同志由12中調至我校擔任副校長。這時學校共有教職工118人,教學班24個,在校學生1169名。校辦工廠共有工人30多名,新建廠房、宿舍1000平方米,共有工具機39台,具有車、銑、磨、鑽等生產能力,有固定資金30多萬元,流動資金5萬元,,為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曾先後提供資金15萬元左右。1992年2月,中層幹部隊伍調整較大,教導處副主任蔡新農借調到下關區進修學校,趙守平任考核辦公室副主任,孔麗華、張天龍、湯志平、華憶雲任教導處副主任。1992年9月,學校成立教研室,由華憶雲、張天龍負責,湯志平、孔麗華任教導處副主任,汪茂祥調至下關區督導室,何正乾擔任總務處副主任兼任工會副主席。1993年8月,湯志平同志任三十九中副校長,兼教導處主任,吳梅、華憶雲同志任教導處副主任,姜言清同志任政教處主任兼團委書記,王學海同志任團委副書記,何正乾同志任總務處主任。同年9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20人,班級數24個,其中國中6軌18個班級,高中2軌6個班級,在校初高中學生1273人。1994年8月,湯志平同志調任下關區教育局副局長,齊道蘭同志擔任副校長,何正乾同志擔任副校長兼總務主任,朱志高同志調至21中,姚彤同志調任三十九中支部書記,姜言清同志調至濱江中學,毛恆祥同志擔任政教處副主任,吳梅同志擔任教導處主任,華憶雲、蔡新農同志任教導處副主任。這時,學校共有教職工118人,班級數26個,學生數1415人。1995年3月,教導處副主任華憶雲同志退休,副校長何正乾同志兼任工會主席,陳小杉同志任工會副主席。1995年5月,支部書記姚彤同志調任下關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校長張正榮同志兼任三十九中支部書記。

1997年8月齊道蘭同志擔任三十九中校長,張正榮同志但任書記,葉立新由12中調至我校擔任副校長。教導處正式更名為教務處,主任吳梅同志調至濱江中學,副主任蔡新農同志主持工作,張宏寬同志擔任教務處副主任,毛恆祥同志擔任政教處主任,考核辦公室副主任趙守平同志調任政教處副主任,王學海同志擔任團委書記。同年9月,學校高中部擴軌招收高一年級4個班,由張繼忠同志任年級組長。1998年3月,張正榮同志任三十九中調研員,張黎明同志由下關區教委中教科調任三十九中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同年9月,教務處副主任張宏寬同志主持教務處工作,學校正式成立校長辦公室,由汪素琴同志任辦公室主任。9月10日,在校長齊道蘭同志的奔走呼籲下,在副市長張連發等市區領導的關心下,齊校長與學校一牆之隔的南京市鎢鉬材料廠簽訂了正式協定,購置該廠理化大樓及大會堂各一幢,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60平方米,價格620萬元,順利實現了學校的增地擴容。學校的占地面積達到1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1999年8月,原鎢材廠理化大樓改造成高中教室、閱覽室、圖書館,原會堂改造成室內體育館,均於9月份投入使用。9月,謝德余同志由21中調任三十九中副校長。10月,學校成立教科室,由蔡新農同志任教科室主任,並任命張宏寬同志任教務處主任,蔡永康、許能榮同志任教務處副主任,陳翠英同志任總務處主任,張利海同志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11月,校辦工廠停產,所有契約制工人均經法律渠道與學校脫離關係。2000年2月,葉立新調任12中校長,學校任命張宏寬同志為校長助理,蔡永康同志為教務處主任,吳衛琪同志為教務處副主任。3月,學校撤銷政教處,成立德育處,由毛恆祥同志任德育處主任,趙守平同志任德育處副主任,王學海同志任德育處副主任兼團委書記。5月,順利通過南京市重點高中的驗收,實現了學校建校43年來辦學規模、質量、水平最大的一次飛躍。這時,學校共有教職工131人,國中班級19個,高中班級12個,在校學生1500名。2000屆高考,三十九中高考上線率達62.35%,本科錄取人數達56人,創歷史最高紀錄。2000年9月,學校共有教職工136人,國中部22個班級,高中部13個班級,在校學生1730名,均創建校以來最大規模。毛恆祥同志調下關區社會實踐基地,趙守平同志任德育處主任,12月初,學校通過南京市德育先進學校驗收。

2001年,校第四屆教代會第三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三十九中考核工資發放辦法》(修訂第三稿)。國家級課題《中國小學習問題研究》子課題《中學生學習心理指導》結題,孫菲、張利海、張第元、劉竹生老師獲國家級或市級教科研先進個人;我校承擔省級課題《構建區域性“責任片”、高質量地實施義務教育》;區級課題《高中數學學習常見錯誤及對策》獲取教科研二等獎。9月,張繼忠、張利海、陳圓當選第三屆學科帶頭人。11月區教研室來我校視導,給我校較高肯定。12月,初步接受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驗收;通過了“南京市優秀實驗室”“南京市A級圖書館”“南京市優美校園”驗收;南京市體衛工作檢查我校為優秀、被評為健康教育先進集體;獲得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校學生會被評為南京市優秀學生會。同時本年度籌建第二多媒體教室、第二電腦房、田徑運動場。

2002年,對高中五樓開始加層改造,徹底整修學校主幹道,更新添置室外廣播系統,完成第二電腦房、多媒體教室、塑膠性運動場的改造及建設,配置第三電腦房、電子閱覽室。9月,齊道蘭校長被授予南京市第四屆名校長稱號。10月,市教育局張也可局長、市教研室張雨仁主任、肖林元主任、市教科所所長劉永和來我校指導工作。高考錄取率、總均分有新突破;高中美術特色教育結碩果,美術專業本科錄取率達53%;並獲得第七屆全國中國小繪畫書法比賽組織獎。11月通過了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驗收,12月被評為南京市優秀家長學校;南京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綠化景觀驗收先進單位。

2003年2至5月,成功地抗擊了“非典”。承擔並出色完成了全國藝術高校專業加試工作。區督導室來我校綜合督導,對我校各項工作高度評價;6月我校組織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被授予“南京市優秀志願者服務集體”。9月,通過了南京市美術特色學校的申報和審批;2003年6月引進語文特級教師李淮生;區教育局全體領導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在我校召開專題現場會,商議我校申報省級重點中學的具體措施;。齊道蘭校長《履行“區域性“責任片”管理職能確保“高質量地實施義務教育”》等相關論文在省級刊物的發表;高一年級任課教師參與《中學生易發心理困擾問題疏導的個案研究》被正式立項為國家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小學生心理監護系統的構建與動作》的子課題。10月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性社會活動,如捐資助學、南京市“規範社會用字,維護城市形象”啄木鳥行動並獲組織獎;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素質教育競賽與活動,我校在下關區中國小美術、書法比賽中有15名學生一等獎,一名獲二等獎,我校還獲得金陵小畫家國慶萬人畫展優秀組織獎;11月,召開了校工會四屆五次會議,討論通過了《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獎勵工資發放辦法》。順利通過了二星級學校驗收、江蘇省教育技術現代化實驗學校驗收。本年度相繼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三八紅旗先進集體、南京市文明單位、南京市教科研先進集體、南京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南京市優秀家長學校、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省、市級榮譽。本年度共有207名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和優勝獎,共有37位教師的論文獲國家、省、市優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共有27篇論文發表於國家、省、市報刊雜誌上,有七位教師參加編書,並彙編成我校第十一期論文集。

2004年5月其中陳圓榮獲南京市青年體育教師基本功大賽第一名;吳國紅、沈懷霞、周雪兵、王志耀、李斌被評為下關區第四屆學科帶頭人;齊道蘭、李淮生、吳衛琪、沈懷霞、張維保、陳圓、陶樹鴻獲得下關區首屆教科研津貼。2004年的高考再次取得突破性發展,不僅推進度、總均分在全區去名列第一,而且我校高考本科上線率、錄取率在南京市同類學校中均列第一。 2004年9月,喜迎優秀數學高級教師閔亞東。

2004年8月,區委區政府作出“三校合併,初高中分設,做大做強三十九中”的戰略決策,將原三十九中、鐵路一中、鐵路二中合併為新的三十九中。齊道蘭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王文瑾同志任書記,張宏寬、吳洪剛、謝德余、何正乾、喬占瑜、吳慶勇任副校長,許能榮、盛為民為校長助理。圍繞學校發展總目標,全校教職員工,團結協作,奮力拚搏,學校各項工作卓有成效,三十九中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在高中部(原鐵路中學)大力加強硬體建設,改善教學條件,快現代化教學進程。更新電腦房和語音室,信息中心,新建300米環形塑膠操場、5片藍球場、新安裝教室多媒體設備33套。原三十九中校園內拆除紅樓,新建一座5層綜合樓,為創建三星級學校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2004年12月,學校成立黨總支。

2005年3月,創建三星級學校過程中,張宏寬副校長突遇車禍去世,舉校悲痛。4月,學校通過三星級學校驗收。7月齊道蘭校長調離三十九中為十二中校長,8月下關區教育局副局長周兵被任命兼任三十九中校長。9月,學校被評為南京市師德先進群體。11月,學校被評為南京市“十五”教育發展先進單位;12月陳圓榮獲全國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大賽一等獎;學校圖書館被評為省一級圖書館;學校被評為05年度全國教科研先進集體、南京市文明單位

2006年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周校長提出打造“數位化、生態型、書院氣”的精品校園,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其中評選感動三十九中2005年度人物引起強烈反響。特級教師李淮生榮獲斯霞獎,語文、英語、生物、政治被評為南京市先進教研組,10月,盧剛、陳玉春邱衛琴、沈昱、左延柏、張慶紅被評為下關區第5屆學科帶頭人。隆重召開第五屆教代會,討論通過《三十九中獎勵工資考核方案》,選舉產生新一屆工會,吳衛琪當選工會主席。成功召開團代會,選舉產生新一屆團委。

2009年,高中部併入南京市第十二中學

成效

學校德育工作成績顯著,於2000年12月順利通過南京市德育先進學校的驗收;智育工作常抓不懈,國中教學質量一直穩步提高,近年來高中教學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2000年高考錄取率達到98%,其中本科共錄取60多人;體育工作已形成以籃球、排球、田徑為重點,其他項目全面發展的特色,校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多次在市、區運動會上獲得優異成績;多年來,學校先後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體育優秀人才。高中藝術類教學教育特色鮮明、碩果纍纍,近年來,學校已培養出一大批音樂、美術類大學生。

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強與國外中學的教育教學研究與交流,先後與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中學建立了友好關係,並經常開展雙邊交流活動。

學校決心再用2-3年時間,創建成高質量、有特色、規範化、現代化的省級重點高中,為培訓更多富有競爭力和創造性的人才而努力奮鬥。

南京市部分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