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千湖之省]

千湖[千湖之省]
千湖[千湖之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以長江、漢江,洪湖、梁子湖,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兩江"、"兩湖"、"兩庫"等為代表的湖北水系,滋養了6000多萬湖北人民。武漢1/4的面積是水,武漢東湖的面積接近7個杭州西湖。

千湖簡介

千湖[千湖之省] 千湖[千湖之省]

武漢為古雲夢澤地帶,江漢平原的中心,這裡的湖泊之多,可稱為“千湖之鄉”。市區內的湖泊有些已經湮沒,僅存地名,有些湖泊水面在縮小,有的由大湖漸漸填塞成若干小湖。市郊的湖泊有的是著名風景區,有的是重要養殖基地。而郊縣的湖泊除了養殖和灌溉以外,有些仍在發揮水上交通線的作用。

歷史故事

千湖 千湖

在武昌城內,原有九湖。蛇山以南,長街(今解放路)東西各有一組湖泊。街西今人 民電影院附近有菱湖,原名寧湖,避廟諱改之,又名明月湖,是舊兩湖書院的外湖,今花堤街即為菱湖的攔水堤,在堤的北端經平湖間出江。南與都司湖、東與西湖均相連。兩湖書院的內湖為都司湖,沿湖原來建有水閣、涼亭、長廊,風景寧靜宜人。現武漢音樂學院即其舊址。

街東則有西湖和歌笛湖。西湖原有湖上花園,綠柳成陰,宜於休養,故址在今湖北醫學院附屬一醫院內。歌笛湖(一名東湖),湖中蘆葦薄膜可做笛簧,故名,當地百姓卻以諧音呼為鍋底湖。湖址在今水陸街與紫陽路之間,現僅存歌笛湖街巷名稱。又東為滋陽湖,一名紫陽湖,在今紫陽公園內,是現存諸湖中最大者。據說湖中以前有個墩子,漲水淹不沒,故又稱墩子湖。湖中有堤,東西向,中有滋陽橋,夏日荷花盛開,可資游賞,為納涼勝地。因賀逢聖投湖殉明(朝),清初督學高世泰曾易名為亞相湖。滋陽湖在橋北的狹長部分稱長湖,旁有長湖堤和長湖南村,該湖今已埋沒。另外,位於水陸街巡迴嶺和清真寺街附近的教唱湖,明代時曾為楚王府歌伎集中的地方,故名。所有這些湖泊以前都是連成一片的,名曰南湖。現今隔開諸湖的街道,均系以前的湖堤,宋代祝穆在<方輿紀勝>中云:“南湖外與江通,長堤為限,長街貫其中,四旁居民蟻附。”《湖北舊聞利引<人蜀記>稱:在蛇山南樓上“下瞰南湖,荷葉彌望,中為橋日廣平,其上皆列肆,兩旁有水閣極佳。山谷(按即黃庭堅)雲‘憑欄十里芰荷香',渭南湖也”。古南湖隨著舊武昌城從蛇山北擴展到山南而包人城內了,現在的南湖指城外赤欄湖。南湖外還有湯遜湖,湖在山間,比南湖水位高,湖面比南湖大。

千湖 千湖

蛇山之北有司湖,又名藩湖、都撫湖,在舊藩署後,撫署前,為縣學外泮。都府堤 即為該湖堤防,武昌兒童公園即為其故址之一部分。當時也是蕖荷亭亭,幽芬襲人。司湖以東與其相連的一個小湖稱西川湖。

以上為歷史上武昌九湖。其實武昌城內還有幾個湖泊。如:今紫陽路北,復興路和烈士街之間曾有彎把湖。鳳凰山以北,中山路以南得勝橋、西城壕街一帶原有應山湖。舊城東北紫金山外,有一小湖,小湖之外,又有一大湖稱沙湖。其中靠東一部分已淤成田畝,僅剩下一青山港可通船。湖西有沙湖嘴,現為武昌工人文化宮。武黃鐵路從湖心穿過,堤上有長橋。舊城西北外,筷子街附近曾有筷子湖,今已不復存在。

宋時有東湖在縣東5里,湖上有東園,為近城登覽之勝地。此東湖疑為今武昌火車站以東的曬湖(賽湖),繞湖一帶原多古寺,蓋是風景很好的遊覽地。今東湖,是郭鄭湖、水果湖(由水回湖訛念而來)、喻家湖、湯湖、牛巢湖的總稱。從磨山可看到東湖外另有嚴東湖、嚴西湖,西北還有北湖、楊春湖。更遠在青山公園附近還有戴家湖。

千湖 千湖

漢陽的湖泊除了古郎官湖和今蓮花湖外,最著名的則為月湖了。月湖的範圍原來從梅 子山向東在龜山北麓直達江邊。月湖上有三條堤。最東臨江之堤名楊柳堤,築於1506年(明正德元年),中有橋,1732年(清雍正十年)郡守高綱並紳士甘昌棋捐建,故名高公橋,為漢口集稼嘴到漢陽城的大道,今高公街、晴川街是其故址。中間一條系清漢陽知府郭朝祥時所築,舊稱郭公堤,中有三孔石橋,解放初此堤尚存,是漢陽人到漢日去的主要通道之一。月湖西端另有一條堤稱龍燈堤,今仍在。在龜山北麓未淤塞之前,以郭公堤為界分為東西兩月湖,三堤臥於湖上,龜山、梅子山突出湖中,配上古琴台、崇福寺、鐘樓、文昌閣等建築,昔人曾謂仿佛西湖風景。清代施襄有<漢口竹枝詞>一首曰:

踏青先上伯牙台,弓底鞋新不染埃。

走遍月湖堤十里,過河還到後湖來。

可見月湖不僅是漢陽人,也是漢口人所喜歡的遊覽地之一。那時,客到古琴台,可雇舟遊蕩,湖岸柳樹成行,湖中荷花,一碧接天,千紅映日,煞是好看。古人總結出月湖八景,有古洞仙蹤、板橋花影、僧樓鍾韻、宵市燈光、柳映長堤、荷風曲淑、琴台殘月、梵寺朝暉等。

漢陽城外西南郊,今武漢動物園一帶,還有馬滄湖、墨水湖,有港直通漢陽縣諸湖,如官湖、刀環湖。再南還有太子湖(又名九真湖),因南北朝時梁昭明太子得名。往西在湯家山和扁擔山之間有龍陽湖。在漢南區還有銀蓮湖、沉湖等諸多湖泊。

漢口中山大道西北邊原來都是湖泊,統稱“後湖”,包括牛湖、西長湖、鯨子湖、十八淌等。後逐漸淤淺,在張公堤築成後更涸出多數田畝,剩下來的湖泊遺蹟,主要分散於沿街後側及沿張公堤一帶。後湖傳是襄河(不是漢水)故道,原可由土壋出江。在江漢路一帶,未築堤前可直接乘船經後湖達黃陂、孝感。後湖風景優美,騷人墨客稱其為“瀟湘湖”,明清之際是漢口人的主要遊樂場所。在今建設大道和青年路的夾角上有一西湖、北湖,建設大道以南還有罐子湖等小湖。

在漢口西北,原有一片面積為40萬畝的水面,泛稱東西湖,其中又有小湖名貓兒湖、桑台湖等。現基本上淤為田地,已闢為農場。

至於武漢郊縣武昌縣的紙坊湖、漢陽縣的雞籠湖、黃破縣的武湖、新洲縣的張渡湖和更多的湖泊,限於篇幅,不擬一一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