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防城港市上思縣與防城區交界處,總面積87.4萬畝,是廣西面積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2年建立十萬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包括珍貴稀有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廣西南部沿海地區主要的水源涵養林,垂直帶譜上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景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中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是1982年6月經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保護區內分布的動植物物種具有很強的特有性、典型性和珍稀性,其生態地位具有全球意義和特殊的保護價值,是中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

在對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及國際有關珍稀瀕危植物評估的標準體系,分析和統計該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多樣性狀況,結果表明: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多樣性豐富(44科85屬14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其中Ⅰ級2種,Ⅱ級13種),占保護區植物種數的0.67%;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的有27種,占1.21%,,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冊)的達110種,占4.92%;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79種(其中附錄Ⅰ有1種,附錄Ⅱ有77種,附錄Ⅲ有1種),占3.54%。

管理機構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上思縣林業局職工工作場景
自然保護區建立後,一直由設立在上思縣林業局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承擔建設和管理工作。由於存在著組織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經費短缺、管理設備落後等問題,越來越不能適應保護區建設發展的需要,為改變這一現狀,市政府決定成立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下設上思、防城兩個管理分局和8個保護管理站、18個保護管理點和2個檢查站,實行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保護點四級管理體制。

保護區管理局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市林業局代管。

地理位置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與防城區交界處,北部灣,緊靠中越邊境,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9′59″~108°13′11″,北緯21°40′03″~22°04′18″,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總面積58277.1hm2,其中核心區面積23585.2hm2,緩衝區面積22646.1hm2,實驗區12045.8hm2,森林覆蓋率64.8%(不含灌木林)。

植物資源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狹葉坡壘——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北熱帶氣候區,是以水源涵養林、熱帶季雨林、生物多樣性、山地常綠闊葉林模式標本產地為主要保護對象。

據初步調查統計,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219科912屬2233種,其中蕨類植物30科76屬150種,裸子植物8科9屬16種,被子植物181科827屬2067種。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54科648屬1713種,單子葉植物27科179屬354種。屬中國大陸新記錄的有4種,廣西新記錄的有10種。保護區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種,即狹葉坡壘、十萬大山蘇鐵;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金毛狗脊粗齒桫欏等13種。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屬北熱帶山地,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目前已遭到外來種植物入侵。通過實地調查和查證文獻資料,初步確定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內外來入侵植物有23種,隸屬於12科21屬,其中菊科種類最多,6種,占入侵植物總數的26.1%;其次為莧科,3種,占入侵植物的13.0%。從來源看,23種入侵植物中,有21種來自熱帶美洲,占入侵植物種的91.3%。23種入侵植物均為r-選擇對策種,其中有草本20種,占入侵植物種類總數的87.0%。23種入侵植物幾乎全部是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引入。

狹葉坡壘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瀕危種。

“龍袍樹”學名狹葉坡壘,是龍腦香科植物,常綠喬木,高25米,胸徑75厘米,喜濕潤肥沃的酸性土,耐陰偏陽性。它是中國熱帶季節性雨林的代表性樹種之一,材質堅硬,耐腐力極強,被稱為“萬年木”。狹葉坡壘曾廣泛分布於廣西的十萬大山和大青山。但由於人類生產活動及亂砍濫伐而遭到嚴重破壞。現僅分布於廣西十萬大山海拔470至700米的山谷、溝邊和山坡下部的季節性雨林中。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恐龍時代植物——粗齒桫欏
粗齒桫欏

恐龍時代植物——粗齒桫欏。

桫欏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古植物,在中國雲南、四川等地有少量分布。這種在自然界歷盡滄桑和浩劫的存遺植物,繁盛於距今一億六千萬年前的地質歷史時期,和恐龍同生共榮,是草食性恐龍等大型動物的重要食物。植物學家認為,正是桫欏家庭造就了地球生命史上極其輝煌的恐龍時代。雖經地質年代的巨變,恐龍早在70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然而桫欏家族的一些成員,卻作為植物的活化石至今仍異常頑強地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的局部區。粗齒桫欏,為研究南嶺山地的古植物學、古氣候學和古地理學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科學依據。

動物資源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種:雲豹、金錢豹、林麝、巨蜥、蟒;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44種。十萬大山保護區昆蟲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已鑑定學名的有23目169科719種,其中有新屬1種,新種27種,中國新記錄種8種,特有昆蟲27種,珍稀昆蟲33種。

聯合科考隊發現9個廣西新動物品種

由中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11名專家組成的聯合科考隊,2005年5月8日結束對廣西十萬大山的科考活動。此次科學考察中發現147種動物,其中有9個動物品種在廣西尚屬首次發現。

位於廣西境內的十萬大山生物種類豐富,極具代表性。聯合科考隊於2005年4月14日至5月8日進入十萬大山,重點對中國南部陸地邊境脊椎生物的多樣性進行考察。

專家們在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的扶隆坳一帶,共採集147種動物標本。據廣西自然博物館生物部主任莫運明介紹,此次考察發現的獸類、鳥類、兩棲爬行動物分別為26種、67種、54種,其中有9個品種初步認定屬於廣西新記錄,有2種蛙類被認定為“非常重要”和“罕見的”。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金錢豹,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金錢豹

金錢豹,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稱豹、銀豹子、豹子、文豹。體態似虎,身長1米以上,體重50千克左右。頭圓、耳小。全身棕黃而遍布黑褐色金錢花斑,故名。還有一種黑化型個體,通體暗黑褐,細觀仍見圓形斑,常被稱為墨豹。
棲息在茂密的森林中,善於跳躍和攀爬,營獨居夜行生活。常在林中往返遊蕩,捕食猿猴、野兔、野鹿和鳥類等,時而還獵食家畜。生性兇猛,甚至可與虎交鋒,但一般不傷人。繁殖期為冬末春初,孕期約三個月,每胎多為三崽,初生幼體500克左右,約三年性成熟。近年數量銳減,瀕臨絕跡。

護理成效

由於對十萬大山的有效護理,不僅改善了保護區附近的農業生產條件,而且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創造了優美環境。

失蹤多年的華南虎已出現在保護區內;原來在北方停留繁衍的灰脊鳥飛到南方過冬之後,依依不捨到那板水庫邊繁殖生長;近年來在東屏風亭河水庫附近的密林里,重新發現了已經失蹤30多年、屬中國特有、世界上30種最瀕危鳥類之一的海南虎斑開鳥

海南虎斑開鳥

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海南虎斑開鳥——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海南虎斑開鳥是中國的特有鳥類,被列入全世界前30種、在中國排名第一的珍稀鳥近似於,由於數量稀少、行蹤不定,人們對它知之甚少,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中國有記錄在案的海南虎斑開鳥數量不到200隻,其沒有亞種分化,分布區域也十分狹窄,目前已經處於瀕危的狀態。“海南虎斑開鳥是獨行俠,不群居。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以小魚為生。”專家告訴記者,“海南虎斑開鳥一般在傍晚出來活動,至今人類仍然沒有掌握它們的生活規律,所做的標本均是幼鳥。”

根據記載,這種鳥是由英國人在鴉片戰爭時期在中國海南島發現的,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裡保存有一副標本,以後再也未能獲得相關信息,故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南虎斑開鳥才重新在中國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區被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