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位於濟南市南郊,東臨歷城區港溝鎮,南與歷城區錦繡川鄉、仲宮鎮接壤,西與党家鎮毗鄰,面積101.19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48324人,其中農業人口41855人。鎮人民政府駐英雄山南路南首、省道103線縱貫南北,東南外環路和繞城高速公路橫穿東西,鎮內柏油公路四通八達,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

基本信息

簡介

十六里河鎮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地處省城南大門,東與歷城區港溝鎮相鄰,南與錦繡川鄉、仲宮鎮接壤,西與党家鎮毗鄰,因政府駐地在十六里河村而得名。人口出生率14‰,自然增長率8‰。轄區“一縱兩橫”,省道103線縱貫南北,東南外環路和繞城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三泉三景”,鎮內斗母泉、林汲泉、甘露泉屬濟南七十二名泉,其中斗母泉為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佛峪、青桐山玉函山三大自然風景區鳥語花香,景色怡人,成為休閒旅遊的理想去處。積極打造以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為主的“三點一線”近郊旅遊品牌。“一大名產”,濟麗紅杏是該鎮的農業特色名產。2005年,該鎮先後榮獲“市級文明鎮”、“省級計畫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市級計畫生育創新獎”、“市級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區級教育執法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行政區劃

下轄村:
吳家村、西仙村、石匣村、復興村、石崮村、瓦欲溝村、大西村、大東村、東河村、西河村、柏石欲村、分水嶺村、華山峪村、南康村、石青崖村、北康村、興隆一村、興隆二村、興隆三村、白土崗村、大嶺村、小嶺村 、搬倒井村、礦村村、澇坡村、王家窩坡村、郭家窩坡村、鄭家窩坡村、侯家村、義和村、青桐山村、斗母泉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3129
27044
26085
家庭戶戶數 14578
家庭戶總人口(總) 47924
家庭戶男 24067
家庭戶女 23857
0-14歲(總) 10315
0-14歲男 5540
0-14歲女 4775
15-64歲(總) 39417
15-64歲男 19904
15-64歲女 19513
65歲及以上(總) 3397
65歲及以上男 1600
65歲及以上女 179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4291

資源優勢

十六里河鎮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轄區屬山地丘陵區,海拔高度在96米至800米之間,群山環抱,景色怡人;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40攝氏度,平均無霜期180天,年均日照時數2320小時,有效輻射率52%,年平均降水680毫米;地表岩性多為石灰岩,土壤屬粘性和褐土,現擁有耕地3.30萬畝,生態林34629畝,經濟林4500畝(不含果園),荒山13533畝,森林覆蓋率265.30%。

轄區“一縱兩橫”,省道103線縱貫南北,東南外環路和繞城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三泉三景”,鎮內斗母泉、林汲泉甘露泉屬濟南七十二名泉,其中斗母泉為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佛峪、青桐山、玉函山三大自然風景區鳥語花香,景色怡人,成為休閒旅遊的理想去處。積極打造以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為主的“三點一線”近郊旅遊品牌。“一大名產”,濟麗紅杏是該鎮的農業特色名產。

名優特產

十六里河鎮濟麗紅杏
濟麗紅杏

濟麗紅杏是一個地方農家品種,系自然實生變異。起源於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鎮。自1994年始,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資料的收集整理。1999年進行了果品性狀測評,2000年由山東省有關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進行了正式鑑定,一致認為,該品種具有中晚熟、特豐產、果個大、色澤艷麗、品質好、耐擠壓、葉片果實具有明顯的抗病能力、適應性廣。是現有杏品中的珍品,具有極大的開發前景,並建議定名為“濟麗紅”。

濟麗紅杏是中晚熟品種,果實生育期85-95天,6月底7月初成熟,採收期七天左右。果實近圓形,果個大,平均單果重85g,最大果重132g。果面光滑,底色黃,向陽面濃紅,色澤艷麗。肉質清脆,耐擠壓、耐貯運(據2004年試驗,正常成熟[7月2日]採收的果實在室溫30℃條件下,存放7天后仍有一定硬度,保持原有風味,低溫儲藏70天后,保持原貌不變)。品質好,風味佳,果肉橙黃,果汁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味濃香,離核,種核小,甜仁,核仁飽滿,種子出仁率28.5%。特大型果(100克以上),種子雙仁情況較多。早果性好,特豐產。幼樹生長健壯,成形快,成花早,栽後第二年可結果。花朵自然授粉座果率30%以上,利用二次生長枝的花結果,可以減輕早春凍害的損失。據2000年調查,三年生樹單株結果112個,株產達10?。五年生樹坐果505個,株產達40?。該品種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廣。濟麗紅杏在原產地已發展6000畝,年產量150萬公斤,產值500萬元。三年內建成萬畝基地。5年後產量可達400萬公斤,現產品遠銷上海、深圳、哈爾濱等地市,產品供不應求。

十六里河鎮紅荷包杏
紅荷包杏

紅荷包杏源產於十六里河鎮大澗溝西村,有“珍果良品”之稱,1987年被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杏優良品種,生長期較短,比早熟的麥黃杏還早7至10天,填補了春季杏品種的空白。

該杏果肉桔紅,肉質柔細、味甜、離核,,較耐貯運,是杏中成熟最早的品種。目前已發展1萬畝,年產量近100萬公斤。

經濟狀況

全鎮轄3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5.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5萬人。鎮黨委下設11個黨總支、59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總支5個、黨支部32個;共有黨員1720名。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1700萬元,同比增長13.6%;本級財政收入達到2600萬元,同比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6元,同比增長12%。1999—2002年,連續四年被授予市級“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4年先後榮獲市級“五好”鎮黨委,省級人口與計畫生育統計工作先進集體,市級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雙擁工作模範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發展規劃

十六里河鎮十六里河鎮
該鎮立足優越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和國民經濟發展趨勢,研究確定了“三條線、四大片”的總體經濟規劃布局。南二環路和省道103線沿線各村,立足區位優勢,抓開發,建載體,大力發展以市場網路、機械運輸、餐飲服務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形成市場、餐飲線。興隆至侯家公路沿線各村,重點做好水、路、樹的文章,創新環境,營造近郊旅遊線。鎮駐地一大片,以旺山麗景苑玉龍山莊為依託,重點抓好載體開發。大澗繞城高速公路立交橋周圍一大片,以繞城高速公路出入口為依託,重點抓好市場建設。興隆十字路口一大片,以山東大學、電力研究院和兩個俱樂部為依託,重點發展文化娛樂、餐飲服務業。澇坡一大片,以佛峪風景區和濟南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斗母泉為依託,重點抓好特色林果和環境綠化,發展觀光旅遊業。逐步形成“以兩個杏品基地為龍頭,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發展觀光旅遊為重點,以‘三條線四大片’為依託,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區域化經濟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該鎮確定了“大力強化四個抓手,努力加快經濟發展”的具體工作措施。1、立足優勢抓調整,努力增加山區農民收入

堅持把提高農村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面向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在“橫抓生產基地建設,縱抓主導產業延伸”上做文章,以發展特色林果、特種養殖、觀光旅遊為重點,走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的路子,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第一,發揮品牌和產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充分發揮紅荷包和濟麗紅兩個優質杏品的品牌和產地優勢,按照“合理布局,連片開發,適度規模,科學管理”的原則,採取示範引導、無償提供苗木和行政驅動等措施,以“兩杏”為重點,結合冬棗、薄皮核桃、石榴等耐旱型經濟林木,統一規劃、連片開發,變品牌優勢為市場競爭優勢,逐步形成濟麗紅杏、紅荷包杏、園豐核桃3個林果基地和19個林果專業村。第二,發揮傳統優勢,積極推廣特種養殖。在進一步提高傳統養殖業生產經營效益的同時,充分發揮每發展一隻散養土雞扶持0.3--O.5元的優惠政策,積極發展以奶牛、波爾山羊、小尾寒羊、肉食鴿、散養土雞為主的特種養殖業。第三,發揮自然人文優勢,大力發展觀光旅遊業。按照“夯實基礎、招商引資、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思路,以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三點一線”自然和人文景觀開發為重點,結合兩杏基地和觀光林帶建設,大力發展觀光旅遊。一是按照“山頂松柏刺槐戴帽,山腰花椒柿子冬棗纏腰,山腳栽植核桃杏桃”的總體布局,著力抓好大環境綠化,建好觀光林帶。二是抓好以水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澇坡節水灌溉工程和“雙增”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發展觀光旅遊和民眾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三是多種渠道加大對各旅遊景點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佛峪、斗母泉、興隆水庫等旅遊資源的知名度,積極營造觀光旅遊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社會投資開發旅遊資源,加快觀光旅遊業的發展。第四,著力推進勞動力轉移,靠非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充分發揮近郊優勢,加強對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領導,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用轉移農民、減少農民的辦法致富農民。

2、創新環境抓引進,著力培植後續財源

按照“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工作思路,最佳化兩個環境,落實一個責任,大力進行招商引資,著力培植後續財源。一是最佳化軟環境。充分發揮招商引資考核獎勵辦法的激勵作用,對凡是引進了項目、產生了稅收收入的,按新增地方財政收入的10%重獎中介人和引進人;在用地、用水、用電、子女入學入托、信貸協調、手續辦理等方面給予協調服務;堅持定期在各“視窗”行業開展行風評比活動,及時整治各種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不良現象,努力營造親商、愛商、招商、護商的濃厚氛圍。二是最佳化硬環境。大力完善以水電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區管理水平,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綠化、美化、淨化鎮容鎮貌,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和招商環境。三是嚴格落實引進引辦目標責任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幹部的引進職能,形成層層抓引進、人人抓引進的工作局面。

3、突出重點抓開發,大力實施三產富民戰略

根據省市區的總體開發規劃,結合“三條線、四大片”的總體發展布局,對處於關鍵地片的土地,搞好功能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積極幫助協調有條件的村搞好舊村改造,改善民眾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推進柏石峪地區綜合開發項目,協調好旺山麗景苑、玉龍山莊、鐵路南苑小區、市財政局培訓中心和市法制局培訓中心,山東大學等引進開發項目,進一步加快全鎮的城市化進程。同時,充分發揮近郊村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專業運輸、市場租賃、建築建材、餐飲娛樂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努力培植一批三產專業村。

十六里河鎮十六里河鎮
4、強化措施抓扶持,進一步壯大基礎財源

按照“扶持、改制、服務”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強化服務措施,促進工業企業的穩步發展。一是扶持骨幹企業。從政策、技術、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對骨幹企業和稅收大戶的扶持力度,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促進企業的穩步發展。集中全力抓好龍頭企業建設,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強企業“兩本”管理,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企業產品的轉化升級,提高廠企經濟效益。二是扶持民營企業。在徵用土地、供電供水、信貸協調、道路維修等方面,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生產發展中自身想辦而辦不到的事情,鼓勵他們發展新興產業,實施外向發展,壯大企業規模,培植更加雄厚的財源。三是改制鎮直企業。本著“積極穩妥、一廠一策、成熟一個、改制一個”的原則,採取改組、聯合、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加大鎮直企業改制力度,實現鎮直企業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同時,進一步落實外向發展戰略,努力擴大對外出口,繁榮對外經濟貿易,著重抓好出口創匯企業產品和出口創匯農產品的開發建設,努力培植一批外向型企業,進一步增強群體出口實力,提高全鎮的出口總量和創匯水平,促進鎮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教育科技

1985年十六里河鎮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國中布局分散,三分之一的小學生不能進入國中就讀,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很低,教育質量受到影響。10年來,從改善辦學條件入手,加強“兩基”工作,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投資450萬元,對90%的校舍進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校舍面積1.8萬平方米。1995年新建教學樓4幢,在建1幢,18所國中、完小已有半數學校建起教學樓。投資180萬元,建成5100平方米鎮中心中學教學樓。新建幼稚園10所,改建擴建國小5所,礦村、澇坡、興隆、東十六里河、西仙莊等建起高標準的教學樓。中國小校舍和內部配套達標率分別為100%和85%。1995年全鎮有中學3所,在校生1887人,教職工142人;國小18所,在校生4036人,教職工218人;幼稚園29所,在園幼兒1307人,教職工63人,有4所區合格幼稚園,有3所濟南市標準幼稚園。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2%和100%,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為100%,向各類學校輸送國中生1920人。實施弱智兒童隨班就讀,弱智兒童入學率達80%以上。有科技機構13個,科技人員450人,農民技術員320人,農民技術研究會31個。1986~1995年,圍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廣新技術40項,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畫45項。其中科研攻關6項,新成果推廣17項,新產品開發22項,累計新增產值5億元,實現利稅4000萬元。除塵設備廠開發的高壓靜電除塵器,被省科委列入’94火炬計畫。遠紅外設備廠與省中醫研究所聯合開發的中藥飲片乾燥機,被省科委列為’94星火計畫。

村鎮建設

文化、衛生1974年建文化站,至1995年全鎮陸續建立起村文化大院20處,有文化專業戶30戶。1986~1995年舉辦書畫、攝影展10次,展出作品300件,舉辦文藝創作、文物、文化市場管理培訓班9期,培訓各類文藝人才3800人次。市以上報刊發表文學作品30件。民眾性文化活動日益活躍,逢年過節,民間戲曲、吹打樂、舞龍燈、踩高蹺等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用品經營單位,也由1993年的1個發展到8個。1986年全鎮計畫生育率為98.8%,人口出生率15.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34‰。10年來,鎮、辦事處、村、組四級計畫生育網路體系逐步建立並完善,促進了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1995年全鎮有計畫生育服務站(室)26處,人口學校22所,計畫生育協會會員4100人,計畫生育率為98.6%,人口出生率13.0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4‰。

1985年小城鎮開發以東西十六里河村村民住宅為主。10年來,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的原則,實施了5平方公里總體開發建設和002線商業一條街的規劃。先後引進資金8000萬元,投資3000萬元,拓寬了3公里的濟新公路,新修雙青路2公里,居民街道4條2.5公里,架橋4座,建可供1.5萬人用水的加壓泵1台,鋪設自來水管道3公里,新上150門程控電話總機,建商品房12萬平方米,辦公設施4.5萬平方米。省新華書店、市畜牧局、市林業局、省電力專科學校、鐵路十四局基礎公司在鎮上落戶。1995年11月18日,鎮政府辦公大樓交付使用,形成了行政辦公一體化。

機構設定

十六里河鎮十六里河鎮
政府、黨委主要領導及其他人員分工情況

徐廣玉: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負責政治、經濟等重大問題的研究、討論、決策;

劉秀才: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直管財審所、統計站、經管站等,協調國稅、地稅工作;

郭存安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工作,包括黨政辦公室、組織科、宣傳科、統戰、團委、婦聯、工會、老幹部等;

趙以華黨委副書記分管政法工作,包括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

王金剛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武裝部長主持紀委、武裝部全面工作,分管管站;

趙延生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協調日常工作,分管經濟發展辦公室,側重企業科工作;協助趙以華同志分管社會治安治理工作,包括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協調工商、信用社;

宋洪芹黨委委員、宣傳科科長主持宣傳科全面工作,協助分管書記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黨員幹部培訓工作;

李廣林黨委委員、組織科科長主持組織科全面工作,協助分管書記抓好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後備幹部考察培養和人事、老幹部工作;

支應泉副鎮長分管城鄉建設辦公室、土地資源管理所、居委會,協助鎮長協調國稅、地稅,協調交管所、交警中隊;

劉慶剛副鎮長分管經濟發展辦公室,側重農技推廣站、林業站、水利站、農機站、畜牧獸醫站、供銷社、糧所;

孟慶彬副鎮長分管社會事務辦公室、包括民政、計生辦、教育辦、文化站、衛生院、體育等,協調廣播站;

高連仲科技副鎮長協助鎮長搞好經濟工作,側重引進引辦工作。

特色村屯

搬倒井村

位於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鎮東北部,與歷下區搭界。交通方便,二環路穿村而過。全村308戶,總人口1020人。現有面積5000畝的開發用地。人均年收入4000元。村民主要以養殖業、種植果樹、建築業、運輸業等為主要經濟來源。

村名由來於一個傳說,相傳是漢代光武帝劉秀在公元二十五年前南征北戰,路經此地,人困馬乏,在此休整,見百姓從井中取水,欲借桶提水飲馬,與百姓發生口角。百姓曰:爾欲用水,把井搬倒即可用也,何用吾桶。說完擔水而去,劉秀大怒,雙臂神力,把井搬倒,水傾瀉而出,因而得名搬倒井。村北緊連千佛山風景區,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的開元寺、橛子山中間的大佛頭、平頂山都位於此,東部靠近歷下區漿水泉水庫風景區、西臨占地1500畝的“八一”園林,南臨新建1200畝的山大新校

大嶺村

位於濟南南郊二環路與繞城高速公路之間。該村現有人口3750人,耕地面積280畝。環境優美,全村綠化面積80%以上。

旅遊資源。大嶺村三面環山,擁有一個容量近10萬立方米的水庫,位於村的東北方還有2個19世紀30年代修建的清水池,雨後好似花果山的水簾洞。池周圍蒼松翠柏,紅色的火炬樹點綴其間,崎嶇的石板路曲徑通幽,翻山而過到開元寺,該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特色產品。2004年起種植了特色林果--香菱核桃,共種植2萬多株。幾年就可形成規模,為村裡帶來新的經濟收入。

旅遊建設

位於該鎮廣村東北方向約2公里處的佛峪古般若寺遺址,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寺依山而建,現存隋唐風格雕像20餘尊,歷代名人摩崖題記30餘則。從般若寺舉目北望,可見懸崖上山泉隙流,匯成一條條長長的瀑布。每年夏秋,懸流十丈;寒冬臘月,冰簾垂掛。水流沿石階三迭而下,如紗如練,飄渺而去,匯成溪潭,人們稱之為林汲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佛峪景區集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是濟南著名勝景之一。景區春日黃花遍地,山青樹綠,鳥語花香;夏季松濤林海,山澗溪水透明,山風清涼,盛夏無暑;秋天漫山紅葉,果實纍纍,景色最佳;冬天氣溫雖低,但陽光直射,毫無寒氣,是旅遊、休閒、避暑的理想去處。斗母泉位於斗母泉村一處山崖畔,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始建於清代,康熙十五年重修。旺季三股泉水汩汩而出,因水流量大,又稱“大泉”。泉水自岩壁岩孔流出,匯落方池,晶瑩碧透,清冽甘美,村民們爭相飲用。傳說飲此泉水“治病保健”,泉周圍“百米之內無蟲”。

該鎮按照市中區委區政府有關指示精神,充分發揮佛峪、斗母泉等人文自然景觀優勢,結合特色林果,著力打造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三點一線”的近郊旅遊線。為此2004年該鎮投資224.8萬元,打機井6眼,建谷坊14個、攔水壩3座、塘壩1座、蓄水池10個,整修、新建水窖255個,對釒廣村小嶺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投資1100多萬元,完成了興隆市場路、大黨路、吳家至石崮等全長40.2公里的路網改造,全面落實了公路綠化工程,植樹9200株,綠化新修公路25公里;投資266萬元,栽植綠化苗木123萬株,完成荒山綠化9000畝;投資181萬元,挖高標準魚鱗坑27萬個,栽植側柏40.3萬株,黃櫨10.7萬株,香花槐1.5萬株,治山整地5360畝。進一步夯實了發展旅遊業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