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村

礦村,是中國的一個地名,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十六里河鎮,該村歷史悠久,風景優美。

基本信息

礦村 

 山東省濟南市十六里河鎮礦村礦村(KuangVillage)釒廣,舊讀gong,簡化漢字後,該字取消,村名標為礦村。但依照傳統依舊讀gong礦村位於十六里河鎮政府東南20餘華里,南依月牙山,北靠白雲山,全村人口2800人,耕地面積1800畝,荒山9000餘畝。2004年人均年純收入2700元。東與港溝鎮黑龍峪村毗鄰,北與歷下區龍洞接壤,西北臨近仲宮鎮河圈村,東南臨近錦繡川鄉大佛寺。繞城高速公路通過該村,堪稱省內第一的濟南隧道也在此穿山而過。四周群山環抱,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荒山土層較厚,具有造林優勢,柿子、花椒是當地的主要土特產品,各種果樹(蘋果、山楂、杏、桃、梨樹)布滿山坡,成熟時節放眼望去果實纍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眾多。其中,村內建於唐朝貞觀元年的“白雲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大殿建築宏偉,院內另有明清碑石11座,院內有雌雄異株2棵銀杏樹,植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樹齡1300多年,樹高達26米,主幹高6.5米,樹幹粗6.4米,樹冠大如巨傘,直徑達24米,但仍然枝繁葉茂)。村東南有康熙年間的古墓1座,為明遺民懷晉大學士之墓,邊長6米,高1.7米的台形方墓頂上,古柏6株,奇而茂盛。奇怪的是,慘遭砍伐後,依舊長到了兩人環抱。墓前有清碑3通。其中清康熙賜“龍鳳碑”,題“惟孝能格”;歷城韓道隆立臥碑,題“一門節孝”;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衛既齊贈臥碑,題“攀柏永懷”,今存墓前,碑文清晰可見。墓東有祠堂1座,為該村清代名士黃錫金等所修。村北2公里,有1處著名的自然風景區--佛峪。佛峪景區集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是濟南著名勝景之一。佛峪古般若寺遺址,建於隋文帝時期。寺廟依山而建,以山根為牆,這在我國的寺院群中並不多見。寺院南北狹長,有一高數米的摩崖,崖頂外伸,狀如重檐,形成天然的披廈。崖上刻有隋唐風格的雕像20餘尊和歷代名人摩崖題記30餘則。摩崖下存有一座清代木牌坊,上書“佛峪勝境”,造工精細別致,保存十分完好。寺前牌坊旁邊有長20餘米的廊亭,站在亭中,可遙望寺院對面山林深處的觀音殿,綠樹古殿,意境飄渺。出般若寺往東,沿著陡直石階登上峰頂,便是禹王台,又稱靈台或釣魚台。立於台上,俯視可見幽曲的山澗和眾多峪底山洞,仰望可見群峰兀立和無數石砌寶塔。夏秋季節,從般若寺舉目北望,可見懸崖上山泉隙流,匯成一條條瀑布,懸流十餘丈,寒冬臘月,冰簾垂掛。水流沿石階三迭而下,匯成西潭,俗稱“林汲泉”,為濟南72名泉之一。般若寺遺址內外有三大名泉。第一“露華泉”,位於般若寺內,修有泉池蓄水,舊時專供僧人居士飲用;第二“茶壺泉”,在西山坡林深處,泉眼細如壺嘴,俗稱“壺嘴泉”;第三“林汲泉”,在瀑布下面,四面高山,古柏蒼翠,流水有聲,匯集成潭。景區春日黃花遍地,山青樹綠,鳥語花香;夏季松濤林海,山澗溪水透明,山風清涼,盛夏無暑;秋天漫山紅葉,果實纍纍,景色最佳;冬天氣溫雖低,但陽光直射,毫無寒氣,是旅遊、休閒、避暑的理想去處。該村為大辛河源頭之一,在村北公里處,為聞名的龍洞大峽谷,在峽谷與平地交界處有一巨大瀑布,豐水期數里之外落水聲仍如猛虎咆哮。村中古井數口,以泉為井,常年不枯,全年恆溫,在大旱季節也是周圍數村的取水之處。井水為天然泉水,含多種礦物質,為上等礦泉水。加之村東老年人釣魚基地的連環水庫和具有傳奇色彩的邋遢嶺,構築了礦村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