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琴銘

琴逃音,孤於予。 ,千頃之陂。 濤之聲,不可則也。

綜述

簡介

我國著名古琴家、篆刻家、書畫家徐文鏡,抗戰勝利後在廣州安家,妻子兒女一直在廣州西 關居住。據其子徐匡武先生介紹:他伯父徐文白(文鏡長兄)也喜七弦古琴,是公認的浙派琴 宗。徐文鏡習琴於大休上人,琴藝精深。

表辭

1950年在香港置有海表琴台,公諸同好,並撰文曰: “琴,雅樂也。雅者正也,所以正其心,無邪思也。許叔重曰: ,禁也。義亦如此。我國禮樂之 邦,古人無故不撤 瑟。尚乎樂,所以崇乎禮也。余束 受書,所好乎藝,故愛乎 。兀兀窮年, 遲海表,目眚為崇,久不能棄,昔之所好,漸致荒落,是獨寄興於,愛之彌深。既損於彼,欲足 於此,爰出舊作之畫如乾幀,冀以易金,求於此間一席眠 地,名曰海表 ,公諸同好,垂之久遠,以為遷客騷人撫軫揮 ,喔詩潑墨之所。庶使海外人士遊蹤至此,知華夏徽音,尚未絕響也。 邦人君子,實鑒斯衷。臨海徐文鏡辛丑春月書於香港寓次。”其“鏡齋十二琴銘”,在海內外廣為 流傳,茲引介於後:

琴銘內容

雲中君

張我孤桐,揚彼清宮,浪浪天風,君在雲中。醉彼羽觴,泛彼清商, 環鏘鏘,六龍翱翔。既 刻以羽,複流以征。知音在 , 焉容與。

松風寒

音生乎桐,曉寺霜鍾。音生乎弦,碧澗流泉。音生乎指,晴濤四起。音生乎心,雲宿山深。 三年督墨,成此良琴。遂錫斯名,天風泠泠。

山水清音

山逃名,可靜居。水逃聲,可種魚。琴逃音,孤於予。琴德不孤,予與之後。

鷗 鷺

十里之 ,千頃之陂。白鳥栖棲,澹然忘機。龍吟九淵,鳳噦九天。對此七弦,悠然忘年。

竹 籟

奏以本宮,晴濤撼松。吟雷引風,叩以清角。鳴籟在竹,水月可掬,寶哉斯琴,歸真返樸。

大 休

休於巔,鶴聽泉。休於湖,山不孤。 休於道,眾峰小。休於游,屋如舟。 休於琴,虛無心。我乃觀其音。 余學琴於大休上人,則今五十年矣。因以其名命琴,並勒斯銘。大休不休矣。

元 白

兀然高出者元,介然不染者白。元者玄,依於禪。白者潔,退於密。 不可乎復得,撫斯琴 兮長憶。 先兄元白,彈琴五十年,入禪理,出化境。直推為浙派正宗。勒銘記之,泫然出涕。

海門潮

唯天有根,唯海有門。龍湫之瀑,華頂之雲。唯潮有音,唯桐有心。湘靈之瑟,成連之琴。 灑灑十指,湯湯千里。明月前身,浮雲知己。

秋 池

雨絲絲,秋一池。雨如煙,秋無言。峽啼猿,泉出川。拂之 然,揉之淵然。幽幽七弦,舊遊 在前。

憶西湖

泛彼湖心,啼鶯柳陰。陟彼遙岑,修篁森森。鼓之秋清,目滿湖平。鼓之冬深,殘雪初晴。 我今憶之,琴中當日之西泠。

滄 浪

天風乎,水擊之聲。海水乎,風鼓之鳴。橈之深湛,泛之輕清。挽天河兮洗耳聽,攬明月兮 到中庭。撫一曲兮求知音。

天塹濤聲

天之塹,不可測也。濤之聲,不可則也。唯斯雅音,乃正色也。淘之不失,汰之復得也。龍 盤之雄,虎踞之風,在我囊中。揚諸天聲,將有進乎大同。

後 記

徐文鏡,浙江省海門白口井人。1912年與兄一起來穗,經李濟深先生介紹工作,一直從事 書畫古琴技術之鑽研,尤邃於金石學。著有《古 彙編》,集三代秦漢以來金文、甲骨、大小篆之 大成。早年先後在滬、穗設大雅社,在重慶、南京開設“紫坭山館,”從事篆印文房四寶業務。抗 戰時起任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技正,其畫作早為美國哈佛大學收藏。抗戰勝利後南來廣州, 據已故廣州文史館副館長李曲齋介紹,1948年徐文鏡常與謝贏洲、胡毅生、余少帆等文化、司法 界名流聚會於“九衢園”,交流詩詞書藝、品畫談心,大家對徐文鏡的豐富學識、藝術才華十分賞 識。聚會每周一次,從不間斷,而李曲齋本人也是座上客雲。 徐文鏡出身於音樂世家,其父徐月秋系琵琶好手。今其在廣州西關孫女徐思杭八、九歲起 酷愛古樂,先後拜馮旭明,譚穎為師,已學有所成,掌握古箏演奏等琴藝。2001年在廣州中國四 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荔灣環翠”景區中表演“漁舟晚唱”、“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樂 章,為中央、省、市領導和外國元首、遊園民眾參觀時助興,長達數周,深受歡迎,為嶺南文化增添 了光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