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史前文化

北美大陸土著居民原始社會階段的文化。約自更新世晚期至15世紀。分布於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在內的廣大地區。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大階段。發展緩慢,始終處於原始狀態。其古代居民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陸橋遷移去的,並成為現代北美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祖先。

北美史前文化指北美大陸土著居民原始社會階段的文化。年代約從更新世晚期至15世紀。分布於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在內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因自然條件不同而分成北極、亞北極、東部森林地區、大平原、大盆地、西北沿海、加利福尼亞和西南等地區。其居民是現今北美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的祖先。北美史前文化自成一系,但發展較慢,始終處於原始社會階段。從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開始,直到20世紀60年代,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探索,已基本認識了北美史前文化的面貌。

簡要介紹

根據考古學人類學的研究,北美古代居民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陸橋遷移過去的。北美史前文化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兩個大的階段。新石器時代的第一階段稱前古代階段,即新石器時代初期,年代約為公元前8000~公元前5000年;第二階段稱發達的古代階段,約為公元前5000~公元前2000年;第三階段為農業階段,亦即發達的新石器時代,開始於公元前2000年,後期已進入歷史時代,實際上不屬於史前範圍。

區系和特徵

北美史前文化在舊石器時代便以地區類型而顯出其特徵。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東部是古代文化傳統(公元前5000~公元前2000),以伍德蘭地區(即東部森林地區)為中心,並延伸到加拿大和平原地區。其居民過季節性的村落生活。早期以狩獵和採集為生,使用石制的投槍、投擲棒和磨光石斧,後期始出現農業和陶器。西部地區初為沙漠文化(公元前8000~公元前7000),以西北沿海山脈落基山脈間地為中心,擴及墨西哥 -德克薩斯地區東北、加利福尼亞南部一帶,初期以採集野生植物和獵捕小動物為生,使用石制的投槍、挖土棒、磨盤以及筐籃。大約在公元前3200~公元前2200年開始過定居農業生活,為北美西南地區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約在公元前第8千年中葉,科奇斯文化在西南地區繼沙漠文化而起,經過薩爾弗斯普林斯期(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奇里卡瓦期(公元前5000~公元前2000)和聖佩德羅期(公元前2000~公元100)3期的發展,逐漸有了定居農業,自前第4千年起種植玉米,工具石器為主,晚期開始使用飾粗漩渦紋的陶器,並出現了鑲金的珠寶飾品。 

農業階段的主要區系文化

農業階段開始後,各地區出現不同的文化類型,北美西南、東部和平原地區農業經濟發達,但在西北和極地仍保持漁獵和採集經濟。除東部伍德蘭地區相繼發展起來的阿迪納文化霍普韋爾文化和密西西比文化,西南地區的阿那薩吉文化、莫戈永文化和霍霍卡姆文化外,還有以下一些重要區系文化:

西北地區史前文化

這一文化系統源自古科迪勒拉文化,年代從公元前1000年延續到歷史時期。其文化特點是以捕撈經濟為主,捕捉大馬哈魚、海獸、貝殼類。使用磨光石器、骨器和木器。長於石雕技術。其中的西北河流地區文化(公元前1000~公元1250)萌發於哥倫比亞河和弗雷澤河流域的溪谷地帶,系融合沙漠文化和德尼塔西羅文化的因素而成。該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漁獵和採集,過定居的村社生活,居住地穴式或地面起建的棚屋。村社有公共墓地,存在火葬習俗。

加利福尼亞史前文化

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可分 3期:早期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典型器物有石制的三角形帶翼凹底鏃、尖狀器、葉狀刨、匕首、刮削器、錘及蚌、骨製品。中期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50年,工具有石制葉形矛頭,骨制的一側帶倒鉤的魚鏢、針、錐,裝飾品有石、蚌制的環,廣泛使用石制容器缽、臼等。晚期從250年至歷史時期,主要使用石制缽、盤,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北美西南地區文化影響使用陶器,工具有石制的三角形邊緣帶鋸齒鏃、尖狀器和蚌魚鉤,裝飾品多為石、蚌、骨制的珠子和耳墜。各期均有屈肢葬式,早期墳上樹圓形石標,晚期墓穴往往先經火焚燒。在晚期的卡納利諾遺址發現的房址為圓形直徑4~7米,中間有一火塘,村落附近有公共墓地。

平原地區史前文化

這一文化系統由古代文化和伍德蘭地區的文化傳統發展而來,其最後階段是平原村落文化(公元1000~公元1500),該文化分布於以密蘇里州中部為中心的廣大草原地帶。在德克薩斯地區發現了這一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上里帕布利肯和斯莫基希爾。居民過定居農業生活,種植玉米南瓜、豆類等作物。工具有石制的磨盤、磨棒、三角形鏃、尖狀器、刮削器及骨制的魚鉤、魚叉和鋤。居住土木結構的長方形小屋 ,村落較小,人口約50~ 100人。陶器多為瓶和罐,質粗,飾以粗繩紋和劃紋,南部達科他地區陶器精緻,飾麥曲紋,附有動物肖像把手。陶菸斗普遍,作折肘狀並有肖像裝飾。埋葬中仰身直肢葬和二次葬並行,屍骨置於屋內或窖穴中,以工具、用具和陶器隨葬。歷史時期的黑腳、夏延和曼丹等印第安族即其後裔。

大盆地地區史前文化

文化系統源於古科迪勒拉文化,並融合了沙漠文化的一些因素,主要分布於內華達州猶他州,在加利福尼亞、俄勒岡、愛達荷、懷俄明等州也有發現,年代約在公元前8000~公元900年間。遺蹟多發現於洞穴中,其中以危險洞穴和拉夫洛克洞穴為典型。危險洞穴位於猶他州和內華達州交界處,海拔1400米,年代約從前8000年至公元初年。遺物除石制磨棒、磨盤外,多為骨、木製工具,也有編織的網羅和筐籃,工具組合表明當時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拉夫洛克洞穴的年代約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初年。早期遺物以編織的筐籃、容器為主,也有石尖狀器、鳥羽和毛皮毯子、蚌錐;中期出現木製菸斗及串珠;至晚期,弓箭成為主要武器,還有木別針和魚鉤、石雕等。

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史前文化

北極地區的史前文化為愛斯基摩文化。亞北極區(或稱內地北極)的主要居民則是古代印第安人,其史前文化有兩支:一支是西北細石器文化傳統及德尼塔西羅文化傳統。前者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於阿拉斯加、育空河流域和加拿大西北地區西南部的森林地帶,以獵取鹿野牛等為生。典型工具是細石器小石刀、大型雙刃刀,有槽口的尖狀器和矛頭。有人主張這一文化來源於亞洲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和當地的古代文化傳統。德尼塔西羅文化傳統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繼前者而起,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細石器消失,出現磨光石器,骨、角制的武器和工具增多,以樹皮製作容器,並以冷鍛法製造銅器。另一支是阿塔帕斯卡文化傳統。阿塔帕斯卡人是古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化始於公元前4000年前後,繼承了北方古代文化傳統,分布於阿拉斯加腹地經加拿大腹地到哈得孫灣一帶,一直存在到歷史時代。遺物有石制的帶鋌尖狀器、刮削器,骨、角制的倒鉤魚叉等。阿塔帕斯卡文化發展的過程證明:古印第安人經過長期生活,已適應了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創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