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滅佛

周武帝滅佛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同時,還下令“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一場大規模的、轟轟烈烈的反佛道行動由此展開。

主要人物

1、周武帝

宇文邕(543—578),字禰羅突,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繼北周孝愍帝明帝之後的第三代帝王,在位十八年(公元561——578年)。

周武帝滅佛 周武帝

北周武帝是一位勵精圖治、負有遠見的皇帝,沈毅有智謀,克己勵精,聽政不怠,能明察,少恩惠。凡是朝政大事,政令處置,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同凡響。他平時,身著布袍寢布被,無金寶飾物。他發現各宮殿如有華綺裝飾的,便立即下令撤去。他的後宮,僅有嬪御十餘人。周武帝勞謙接下,自強不息;以治國為己任,銳意進取。他致力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為一般人所不能受。每次征戰,身先將士,深得將士崇敬。他的性格果決,能斷大事,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

周武帝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病逝於出征前夕,令後人唏噓~。這樣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怎么會反佛呢?

2、衛元嵩

在周武帝想詔除佛教糜費的時候,一個特殊的人物出現了,他的名字叫衛元嵩益州成都人。初出家為亡名法師弟子,通陰陽曆術,從其師之意,佯狂漫走,觸物唱詠,後因蜀地狹小不足以展示懷抱,於是,就易俗服入關,交遊權貴。他到長安後,曾上書朝廷,請求廢除佛法,而自己也還了俗。

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他上了一本《省寺減僧疏》,主張“無浮圖以治國,而國得安”,更主張不要為少數僧尼謀福利,要為天下百姓謀福利,能如此,則“六合無怨紂之聲,八荒有歌周之詠”的盛明之世就會出現。這一番話卻打動了勵精圖治的周武帝,周武帝又用道士張賓來佞辯。於是,一場廢除佛教的運動在北周境內出現了。

歷史背景

北周是繼西魏建立起來的小朝廷;西魏是北魏末年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中的一個。在他們這個天地內,佛教勢力發展迅速,擁有寺產、佃戶、奴婢不計其數,給國家財政收入帶來很大的壓力。

北魏末年,社會動盪。公元 515 年爆發過冀州沙門法慶聚眾造反之事,其眾多達 5 萬以上,法慶自稱“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毀寺、殺僧、焚經、燒像,故此對當時的僧俗地主統治階級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北魏鎮壓了“大乘起義”後不久,在公元 523 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六鎮起義”,接著各處紛紛出現反魏起事,群雄並出。當時北方地區的僧、道階層過於龐大。根據《魏書》稱,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後,不少原屬國家的編戶民眾,為避苛役重賦,相繼投入空門;此外,其時社會政治動亂的加劇,亦令普通百姓尋求相對安全的宗教實體之庇護。以致全國的佛寺竟有3萬之多,僧、尼數目則有200萬之巨,這在當時北中國的人口比例上,達到了極高的程度,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6分之1。士這促使封建國家政權採取極端手段,以擴大經濟來源來充實國力。 

天和二年(567),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議周武帝。我們知道,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原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寺院不僅濫度僧尼,而且廣占田產,隱匿人口,與封建國家爭奪勞動人口與財賦,“所在編戶,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7]據《歷代三寶記》所記,武帝即位前後,僅北周這一偏狹的地區之內便有寺院一萬餘所,僧尼百萬,占當時全國編戶十分之一強。大量的社會財富被浪費,大批國家編戶被剝奪。嚴峻的現實迫使周武帝不得不採取措施,“求兵於僧尼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

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之後,於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當時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還一個勁地爭辯不休,說明佛教當在道教之上,心裡很不服氣。而另一些明眼人卻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疑謂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深誠可怪。”他們認為周武帝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因為“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給民,豈能富國”。

事件過程

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於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當時,有僧眾五百餘人,都在俯首聽命,獨慧遠和尚厲聲抗擊說:“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

周武帝聽後大怒,眼睛直瞪著慧遠說:“只要百姓得樂,我也不怕入地獄!”接著,嚴厲地廢佛活動在原齊境內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結果,四萬多所寺廟賜給王公作宅第,一切經像盡毀於火;寺院財產,簿錄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釋放;近300萬僧尼都全部勒令還俗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10分之1 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妄作評價,愚痴至極) 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當時有人稱讚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北周滅齊乃至北周統一北方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意義

。(妄作評價,愚痴至極) 

周武帝滅佛一事,被佛教徒視為佛教浩劫,竭力攻擊。但從當時歷史來看,周武帝的滅佛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於弊的。
周武帝不顧世俗偏見,從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滅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很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因此當時有人稱讚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廣弘明集》卷七《敘列代王百滯惑解》)。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滅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南北朝及隋唐君主多崇尚佛法,令佛教力量日大,以致發生佛教與政府爭奪土地及勞動力的情況;部份佛寺漸變成“庸俗”之地,參與不法勾當奸淫擄掠,無所不作,因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及唐武宗遂有滅佛之舉。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周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劇照

時佛教都十分興盛,大批田產及勞動都佛寺管理,國家的財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北魏佛寺有奴婢協助耕作和灑掃,並設有“佛圖戶”和“僧只戶”,他們交出粟物給佛寺,作為“僧只粟”,作災荒時用。北魏太宗帝一向崇道,信任道士寇謙之.謙之集道教方術之大成,通圖讖歷教之學,兼修儒術,嘗言:“受神中之訣,今當輔佐太平真君。”對政治抱有期望,其時丞相崔浩為漢族領袖,亦精通術數,常欲整頓人倫,分明姓族,摧毀佛教,維持中國傳統文化.崔浩既遇謙之,乃向太武帝推薦,帝嘉納之,乃奉天師道,更詣道壇受符籙。浩每與帝言佛教之非,稱佛教為虛誕,帝頗信之.時僧尼墮落,寺院僧尼數目增加也導致國家經濟衰敗,益激起太武帝滅佛之決心。(太平真君七年)二月,發現長安一寺院藏有許多兵器,又於室內發現釀酒器皿與婦女密,疑寺院與蓋吳勾結,乃成滅佛之導火線.帝命毀長安佛寺沙門,焚毀經像。帝下詔滅佛四年後,崔浩以罪誅,滅佛事始漸息。

綜觀此事,其根源在胡漢之爭.丞相崔浩好道教,又好”五德終始〃之說,想導太武帝承”古聖王之正統〃,故極力主張排斥外來之佛教,太武帝亦有華化之思想,圖繼統中華,復加上經濟受佛教影響太大,遂借蓋吳之亂中長安佛寺不法事,下令滅佛。此為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佛事件。

(二) 北周武帝滅佛
周武帝滅佛之原因有二: 僧徒濫雜,寺廟多幣,蠱害百姓社會 ;尊崇儒家劉宗義熙末年,社會目沙門為五橫之一,佛徒侵占農田,不勞而獲,又可逃避租稅力役。北魏末年,佛徒人數有二百萬,寺院三萬餘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周武帝親政後第二年,關中荒旱,命當戶拿口糧出來賣,而寺僧卻借荒年放高利貸。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圖謀造反.如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
沙門慧思謀反;又如太和五年沙門法秀謀反.皆須用兵討平。周武懲於前事,遂有滅佛之心。帝本信道教,兼奉佛說,唯卻深信治國須用儒術.時有還俗僧人衛元嵩者力說武帝建立一理想之地上王國,代替天上之佛國。與道士張賓相結,二人俱善術數,大受帝信任,武帝於是數次召集大臣,佛道討論三教優劣.於574年又詔佛道大集京師,帝親臨太極殿主持討論.張賓與僧人智炫辯論落於下風,帝親斥佛教不淨,智炫反指道教更不淨,更牴觸武武帝之短.武帝大怒,乃下詔∶ “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由是道觀寺院經像被毀,僧尼還俗,歸於軍民戶。綜觀之,武帝滅佛之根源在於武帝視佛道為虛妄,其組織不 納賦稅虛耗國力,欲重振儒家傳統,方便其勵精圖治之意圖。

(三) 唐武宗滅佛
中葉以後,諸帝大都信佛,憲宗遣使赴鳳翔法門寺迎佛骨還京,更轟動朝野,瞻禮者萬人空巷。惟唐自安史亂後,藩鎮連年混戰,均田制破壞,中央財政日匱,百姓之賦役相對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稅者漸多.唐代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貴族擴充莊園,多與寺院僧人相結,如此則不利於國家經濟收入。

武宗即位後即親信道士趙歸真,對佛及其餘宗教皆頗有不滿.此外,武宗亦欲借沒收僧尼產業以裕國家財政.於是於會昌五年(845A.D.)下詔禁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佛教首當其衝被禁.總計其時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被迫還俗僧尼亦多達二十六萬多人。

武宗滅佛時宰相李德裕出身北方經學世家,亦為滅佛之擁護者.故是次滅佛可算是儒道二教合力排斥其餘各個外來宗教.(是次並毀景教,祆教與摩尼教) 其後宣宗立,又復佛法,殺道士劉玄靖等十多人,但武帝前佛教的盛況終亦不可復見了。國史上除三武滅佛外,至五代周世宗,亦曾打擊佛教,曾毀佛寺三萬餘所,故滅佛之舉又有所謂“三武一宗”之說。
(四) 排佛之原因
1、政治:(1)僧尼不臣於君,破壞君臣之份,無忠君之心,必促國禍。(2)君主常信道士而毀佛,三武皆崇道士而滅佛,道教因得君主之助而占上風。(3)此外,佛教徒絕少接觸政治,道教徒反甚熱衷,因而道士易循政途接觸君主,利用君權打擊佛教。
2、經濟:僧尼不織不耕,毋須徭役,更有奸徒借佛事聚歛,受人指責.基於國計經濟原因,北齊文帝,北周太祖唐高祖皆有汰僧尼之詔,北魏太武帝乃發現長安寺中藏有富人所寄贓物萬計才下決心滅佛以增國家財富,北周武帝,唐武宗亦以經濟理由下詔滅佛。
3、民族: 基於華夷之辨而排佛,中國有深厚之文化傳統及特色,部份人以為華夏文化較印度夷狄者為優,佛徒服飾又與中國不同,故力加排斥。信道者排斥佛教亦基於華夷之辨,因道教源出本土,滅佛存道,理由堂而皇之。
4、倫理:排佛者有三破論。指佛徒不事生產,逃避賦役,佛事虛耗財富。指佛徒遺棄兩親棄絕孝道。指佛徒削髮傷身,又有使民族有滅絕之罪,且如子弟較長輩早出家,又有長輩拜後輩之非,於禮不合。

參考資料

1、《中國史通》第五卷

2、《九州釋道》

3、《歷史教學問題》1996年01期刊

中外歷史事件

通過歷史事件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增強歷史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