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滅佛

魏是拓跋族建立的政權。公元386年,拓跋矽定國號為魏,稱道武帝。不久,攻入山西、河北,並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對當時流行於中原地區的佛教也予以尊重。公元389年,太祖拓跋矽下詔在新都建佛寺、造佛像,並致書法師僧朗,賜絲綢以示敬意。不久又請趙郡沙門法果擔任沙門統,統轄僧徒。繼位的太宗也很敬重法果。法果經常說:“太祖明睿好道(信佛),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主張拜天子即等於拜佛。這種思想被北朝佛教界長期繼承,成為加強北朝佛教國家性質的思想背景。太武帝即位之初,繼承了太祖、太宗的佛教政策,招聘德高望重的沙門講學,在四月八日的佛誕會上讓大家舉行佛像遊行儀式。

事件

北魏太武帝滅佛

介紹

不久,北魏攻滅夏國和北涼,而這兩國的佛教都非常活躍,這就為北魏的佛教發展到高峰作好了準備。到孝文帝即位之初,京師平城新舊寺廟百所,僧尼2000餘人,四方諸寺計6478所,僧尼72000人。遷洛以後,僅洛陽就有寺1367所,僧尼幾萬人。
寺廟和僧尼的增多,無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損害了國家利益。
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一樣,占有土地,剝削人民,而且不負擔租賦和徭役,享有大量特權,史載北魏“自遷都以來,年逾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川鎮,僧寺亦然,侵奪細民,廣占田宅。”許多寺廟、不僅廣占田宅,還擁有大量的勞動人手。顯祖拓跋弘時,河門統曇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祗戶,粟為僧祗粟。至於儉歲,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灑掃,歲兼營田輸粟。高宗並許之。於是僧祗戶、粟及寺戶,遍於州鎮矣。”可見寺院擁有田產和勞動人手之多。
在政治上,北朝僧侶曾多次與北魏對抗。439年,北魏滅北涼,由於北涼崇奉佛教,故當時有許多僧侶為北涼守城,城陷後,三千僧徒被俘。太武帝認為:和尚應當修行,現在竟然作“賊”,實在可惡,下令一律斬首。後來經人勸說,只罰作苦工,但不少人中途逃去。445年,關中蓋吳起義,太武帝親征。由於關中過去是後秦的首都,而後秦統治者姚興崇信佛法,佛教非常興盛,所以這次起義,可能有不少貧窮教徒參加。當太武帝在長安寺廟中查出許多弓矢矛盾時,非常憤怒,說:“此非沙門所用,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於是,命有司“案誅一寺”。在查閱其財產時,又發現許多釀酒器具,以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的財物,數以萬計。同時又發現窟室,“與貴室女私行淫亂”。太武帝大怒,下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
除政治、經濟因素外,儒佛及佛道之爭也是太武禁佛的一個原因。時太武帝信奉道教,“親至道壇受符,備法駕,旗帳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當時司徒崔浩博學多聞,“浩奉謙之道,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非毀,常謂虛誕為世費害。”可見,太武毀佛是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
公元446年3月,太武帝下《滅佛法詔》,規定:“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但太武帝不可能用行政手段禁絕佛教的流傳。他死後,對佛教的禁令也就取消了。之後,由於北魏皇帝的提倡,佛教以更迅猛之勢發展,天下諸寺,在宣武帝元烙時,有13727所。東魏北齊時,寺廟3萬餘所,僧尼200萬。至北齊末年,境內僧尼近300萬。北周境內也有百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