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以天、地、人和諧統一為主線,把中國的文字、書法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體現了“心智、身體、精神”和諧統一的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發布儀式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北京市市長王岐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鄧朴方、國際殘奧會副主席弗朗索瓦共同為殘奧會會徽揭幕。

簡介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以天、地、人和諧統一為主線,把中國的文字、書法和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體現了“心智、身體、精神”和諧統一的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會徽寓意

會徽圖形部分,即由紅、藍、綠三色構成的“之”字形,以書法的筆觸表現出一個運動的人形,仿佛一個向前跳躍的體操運動員,又如一個正在鞍馬上凌空鏇轉的運動員,體現了運動的概念。“之”字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達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歷經坎坷最終達到目標獲得成功。

在會徽所使用的色彩中,紅色,寓意著太陽;深藍色,寓意著藍天;綠色,寓意著大地。3種顏色的3個筆劃綜合起來成為一個運動的人形,即為“天地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現代人秉持科學的發展觀,追求運動的和諧,人的自身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會徽的色彩還充分體現了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紅色,是具有濃重中國特色的“中國紅”,體現了“人文奧運”理念;深藍色,代表著高科技,體現了“科技奧運”理念;綠色,代表著環保,體現了“綠色奧運”理念。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天地人”以漢字作為會徽圖案,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作為會徽圖案,“中國字”和“中國印”都是中國傳統典型的文化元素,充滿了中國文化特色,兩者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遙相呼應。兩個會徽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突出了“人文奧運”理念,寓意深刻,表現力強。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誕生記

2004年3月24日,北京奧組委向6家符合要求的設計單位發出了北京殘奧會會徽徵集檔案。至4月30日截稿日止,共提交了有效設計作品81份,其中殘疾設計師作品13件。北京奧組委與中殘聯成立了會徽工作小組,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會徽徵集、評選工作,組成了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陳漢民、原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常沙娜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奧運專家林磐聳等有關專家9人組成的會徽評選委員會。專家們於5月1日召開了評選委員會評審會。經過初評,11幅作品進入了複評。綜合複評專家、國際奧委會形象景觀顧問和北京奧組委執委會意見,最終決定對其中的5幅作品進行修改。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會徽發布儀式

為了保障北京殘奧會會徽評選工作公開、公正、公平地進行,全面反映各界民眾對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的意見,北京奧組委邀請政府領導以及各界代表組成了會徽評議委員會,於6月4日舉行了殘奧會會徽評議會。評議會上,來自人大、政協工青婦系統、體育界、藝術設計界、人文社科界和中殘聯的各界代表19人就11幅作品進行了評議。

評審們的評議意見比較集中地看好中國文字創意作品。其中,12位評議委員傾向於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第八工作室導師劉波創作的048號作品“極”,其餘幾位評議委員傾向於其他作品。一位聾啞人評審用手語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表示,“極”這個作品非常好,因為它的主體圖案是漢字“之”,若選用它作為北京殘奧會會徽,那么使用手語來表述本屆殘奧會時,就只需要1個動作來代替“殘奧會”3個字,簡潔明了,利於表達。

在廣泛吸取了各方意見之後,6月5日,特別評審會召開,在京的殘奧會會徽評選委員會委員對修改後的方案進行了特別評審。

六次大修改煉成“天地人”

而“極”的創作者劉波從5月下旬開始,就在會徽工作小組、有關方面專家等的幫助下對作品進行了6次大幅度的修改。首先是在作品色彩的選擇上,原作選用了紅、黑兩色,經過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選擇紅、藍、綠三色更佳,一方面三色將賦予會徽更為深厚的內涵與寓意,另一方面還可以與國際殘奧委會標識所採用的色彩呼應。其次,將原作中印刷體的“Beijing 2008”字樣改為了與北京奧運會會徽中一致的漢簡體。接著,在字形上作了進一步的書法感覺處理,以提高書法品位,在筆劃末端加上了“飛白”、“提拉”、“筆鋒”等效果。然後,調整了筆劃間的間隙和疏密、組合關係。為了達到更強的視覺衝擊力,還對構成會徽的三部分進行了整體組合效果調整。最後是對作品名稱的修改,由於原作“極”這個名稱對於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公眾來說是非常難於理解的,經過反覆斟酌,最終將作品定名為“天地人”。

6月10日,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召開了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審定會,聽取了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的修改工作情況匯報,決定確定作品“極”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備選方案。

6月21日,殘奧會會徽設計方案得到了國務院批准。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紀念章

設計者寫下幾千個“之”字

4月16日,中央美院接到由北京奧組委發出的《北京2008年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設計邀請函》後通知劉波負責組織團隊參與徵集時,他來到中央美院工作才兩年。在他的組織下,設計學院所有的學生和4位教師積極參與設計,共提交了60個作品。經過學校的兩輪評選,最終確定了5個作品向北京奧組委進行了提交。其中就有劉波自己的作品——“極”。劉波說,當時覺得這個機會來之不易,非常希望自己能為殘奧會做一份貢獻,盡一份力,不過,沒想到夢想真的能夠實現。

劉波覺得自己成功的原因可能在於一方面,他秉持“先做對,再做好”的設計理念,在創作之初,他充分分析了北京殘奧會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以及歷屆殘奧會會徽的特點,為自己的設計找到了方向。另一方面,從小愛好書法,特別喜歡蘇東坡書法的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積累較豐厚,從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親和感,為作品奠定了人文基礎。

有了構思和素材,選擇字型也就成了工作的關鍵。劉波先後著重試驗了4種字型,以每種字型為母體,變化出了幾千個“之”。“一開始我用的是篆字,但是覺得在表現運動上不夠有力,就改用顏體行楷,結果發現形體感覺過硬,缺乏親切感,於是又換了狂草。狂草的字形很漂亮舒展,但是太過張揚,不夠穩重、大氣。最後換了行書。”回憶起“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一刻,劉波仍然無法抑制激動,“當時看到行書‘之’的效果時,我真的非常激動!我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行書‘之’與我的設計理念完全吻合!”就這樣,“極”也就是後來的“天地人”誕生了。

最出色的殘奧會會徽

北京殘奧會會徽評選的整個過程嚴格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和程式進行,全程進行了公證。6月25日,北京奧組委在德國波恩向國際殘奧委會提交了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方案。

6月25日11時,德國波恩,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總部會議室,北京奧組委的工作人員正在這裡向國際殘奧委會提交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方案。

當北京奧組委的工作人員結束精彩的陳述,一幅色彩明快,圖案簡捷,有力,充滿個性和東方特色的會徽設計方案樣稿呈現在眾人面前時,國際殘奧委會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當即表示:“國際殘奧委會完全同意該方案並予以批准。”

這意味著北京殘奧會會徽“天地人”正式得到了國際殘奧委會的認可。

國際殘奧委會認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方案對於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精神和核心理念的把握十分準確,國際殘奧委會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稱讚道:“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方案是我們所見到過的最出色的殘奧會會徽。”為了表達喜愛和讚賞之情,他當場在樣稿上題詞:“An athlete whose spirit is truly in motion.(一個真正將精神寓於運動的運動員。)”,並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菲利普·克雷文指出,北京奧組委在運動會舉辦之前4年就選定並即將發布殘奧會會徽,充分體現了北京奧組委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他說,會徽的設計凸顯了中國文化元素,非常有特色,是中國文化同國際殘奧委理念的完美結合。菲利普·克雷文對所提交會徽體現出的理念讚賞有佳,認為會徽設計強調了運動員在運動中所體現的精神和意志,以及運動中所體現的人類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與國際殘奧委倡導的“Spirit in Motion(精神寓於運動)”的格言及其理念十分吻合。

至此,凝聚了無數人智慧結晶的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方案終於順利獲得通過,北京奧組委於7月9日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提交了北京殘奧會會徽特殊標誌申請登記表,當日,又通過代理機構分別向香港和澳門商標註冊機構同步提交了該會徽的商標註冊申請。申請均已被相關機構受理。這樣,北京殘奧會會徽在法律獲得了充分的保護。7月13日,在北京申奧成功3周年慶祝晚會上,“天地人”向全世界正式亮相。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吉祥物

中國文化與殘奧委理念的完美結合

2004年7月13日晚,中華世紀壇廣場,在北京2008年殘奧會即第13屆殘奧會會徽發布儀式上,北京,又迎來了一個歷史時刻——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袁偉民,北京市市長、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王岐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鄧朴方,國際殘奧委會副主席弗朗索瓦先生,共同拉動象徵著和平與愛的黃絲帶,覆蓋會徽圖案的紅色綢緞飄然飛落,北京殘奧會會徽“天地人”以躍動、有力的姿態第一次正式向世界亮相!

人們盡情地鼓掌、歡呼,這與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如同孿生姐妹一般的“天地人”,它由紅、藍、綠三色構成的“之”字形圖形部分、“Beijing 2008 Paralympic Games”字樣和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標誌組成。它的圖形部分以書法的筆觸勾勒出一個運動的人形,仿佛一個向前跳躍的體操運動員,又如一個正在鞍馬上凌空鏇轉的運動員。它使用的色彩中,紅色,寓意著太陽;深藍色,寓意著藍天;綠色,寓意著大地。3種顏色的3個筆劃綜合起來成為一個運動的人形,即為“天地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現代人秉持科學的發展觀,追求運動的和諧,人的自身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它還以色彩充分體現了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紅色,是具有濃重中國特色的“中國紅”,體現了“人文奧運”理念;深藍色,代表著高科技,體現了“科技奧運”理念;綠色,代表著環保,體現了“綠色奧運”理念。“天地人”以漢字作為會徽圖案,“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作為會徽圖案,“中國字”和“中國印”都是中國傳統典型的文化元素,充滿了中國文化特色,兩者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遙相呼應。

北京奧組委副主席蔣效愚在談到會徽的人文內涵時說,“之”,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達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歷經坎坷最終達到目標獲得成功。會徽以天、地、人和諧統一為主線,把中國的文字、書法和殘奧精神融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體現了“心智、身體、精神”和諧統一的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北京殘奧會會徽與北京奧運會會徽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突出了“人文奧運”理念,寓意深刻。

靈動的“天地人”,舞動的“中國印”,一個完整的中國傳統文化系統的縮影,一對一脈相承的孿生姐妹,“天地人”以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形象邁向未來,“中國印”以和平、友誼、進步、奔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她們象徵著北京殘奧會和北京奧運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她們象徵著殘疾人是我們無法割捨的兄弟姐妹。

會徽設計者

北京2008年殘奧會會徽劉波工作照
劉波,男,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第八工作室導師。1959年出生於湖北,1991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獲碩士學位。1992年調入廣州美術學院設計系,任裝潢系副主任,副教授。2002年調入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第八工作室導師,副教授。

主要作品:

2004年——《旅遊衛視》新台徽設計被旅遊衛視採用。

2003年——《北京首屆國際戲劇演出季》標誌設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採用。

1999年——或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當代建築藝術展VI形象策劃、設計、製作獎。

主要論著:

《論以市場為基礎的設計實踐教學》、《論平面設計用紙》、《傳統核心、現代設計和我的探索》、《論設計素質教育的重組》等。專業著作《影視廣告謀略與視聽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