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缸瓦市教堂

北京缸瓦市教堂

北京缸瓦市教堂坐落於中國北京西城區的西四南大街57號,經緯度為39°55'11.53"N 116°22'1.53"E。這間教會由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於1863年所創建,是現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會。

基本信息

概述

北京缸瓦市教堂北京缸瓦市教堂

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方屋尖頂的主堂和副堂連在一起,外牆壁上,“北京基督教會缸瓦市堂”幾個鎦金大字和屋頂高懸的十字架十分醒目。

簡介

北京缸瓦市教堂北京缸瓦市教堂

缸瓦市教堂現有信徒5000多人。每個主日有四次禮拜。杜鳳英牧師為主任牧師,其他同工還有:張錦星牧師,朱健傳道、孫乃木傳道、田昊傳道。周日下午為朝語敬拜。

歷史

缸瓦市教堂缸瓦市教堂

1861年10月,倫敦會的雒魏林(WilliamLockhart1811-1896),在北京東城租用英國公使館的房產開創醫療事工。這就是協和醫院的前身。

1863年倫敦會派艾約瑟(JosephEdkins1823-1905)來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負責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設立傳教機構,這就是缸瓦市教會的起源。

1864年3月28日,英國倫敦會27歲的醫學博士德貞(Johndudgeon1837-1901)輾轉上海到達北京,在行醫的同時傳教。德貞博士同時也對中國現代醫學、攝影等學科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與北京城內其他10餘座教堂在同一天被義和團燒毀。

1903年3月16日,英國倫敦會又用當時通用的松江銀2100兩,在缸瓦市從私人奎瑤手中購地而建堂,當時教堂分南北兩院,南院占地1.93畝,房32間半,有小禮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師住宅;北院3.32畝,房54間半,有大禮拜堂一座。

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實行自立自養,並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在教堂南院開辦仁濟醫院;北院為銘賢國小。形成教堂、醫院、學校為一體的格局。

1919-1928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寶樂山先生負責。

1929-1949年,缸瓦市堂由石雲浦牧師主持工作。

缸瓦市教堂缸瓦市教堂

1950-1958年,由呂仲岩牧師繼任工作。1951年,向政府登記時,有工作人員4人,義工11人,信徒120人。李克先生從神學畢業之後,即到缸瓦市堂協助呂牧師一同工作。

1958年,北京市西城區屬於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關閉,信徒都被合併到缸瓦市教堂,稱缸瓦市堂為西堂。此期間由劉仲和牧師負責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缸瓦市教堂被迫停止聚會。

1980年7月18日恢復禮拜,祁廷鐸牧師任主任牧師,後調任北京燕京神學院為副院長。

1986年-1994年,楊毓東牧師為主任牧師。

1994年-2002年,於新粒牧師為主任牧師。

2002年至今,杜鳳英牧師為主任牧師。

在1949年前後和文革期間,陸續有居民和單位侵占缸瓦市教會教產和土地,並修建各樣非法建築比如家具店、住宅等,至今拒絕歸還。到現在歸屬教堂使用的房屋只有大禮拜堂和附屬房屋,僅占原來的五分之二,相當部分信徒只能在院裡露天聚會。

1994年發生變革,楊毓東牧師被迫離任。1996年,為緩解聚會壓力,在主堂的南側擴建了副堂。2008年,在主堂北側擴建了又一個小堂和教會辦公室。

2009年初,被西四家具店占據50多年的土地開始收回;同年四月缸瓦市教會修繕完畢並預留有停車位。

聚會時間表

缸瓦市教堂缸瓦市教堂

周日主日大禮拜(共四堂)

晨更 上午7:30-8:30

第2堂 上午9:00-10:00

第3堂 上午10:30-11:30

晚堂晚19:00-20:30

周二查經班晚19:00-20:30

周三禱告見證會上午8:30-10:00

周四青年聚會晚19:00-20:30

周五姊妹會上午8:30-10:00

每月第一個主日為聖餐禮拜;主日禮拜同時設有兒童主日學,每堂禮拜後歡迎第一次來堂的朋友聽福音傳講。

活動

缸瓦市教堂缸瓦市教堂

順著主堂門前高高的台階,一位顫巍巍的老人正拾級而上。她虔誠地走進“神的殿”。這是一位幾十年一直堅持做禮拜的老人。她和教堂一起見證了一段近百年的歷史。
在暗紅絨布的映襯下,講台牆壁正中,一個十字架鑲嵌在“以馬內利”4個鍍金大字中間,雕花木桌上擺著鮮花。“‘以馬內利’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她一邊解釋著,一邊掏出封面磨得發白的《聖經》,緩緩展開了書頁。

每周有四五千信徒做禮拜
缸瓦市教堂的主堂目前約能容納500人,其他的信徒則聚集在副堂和小堂中。通過視頻畫面,他們可以看到主堂做禮拜的場面。
每個周日,缸瓦市教堂共有4堂禮拜,上午3堂,晚上1堂。第一堂禮拜從早晨7時半開始,來做禮拜的大多是老年人。從第二堂禮拜開始,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
教堂負責人、主任牧師杜鳳英對信徒的年齡構成非常熟悉:“上世紀80年代以前,信教的以老年人居多。現在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大約各占1/3。”
每周來缸瓦市教堂做禮拜的信徒大約有4000到5000人,他們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另外每年大約有500人在教堂受洗。
每堂禮拜除了朗讀經文、歌唱讚美詩,還有以“感恩與奉獻”等為題的講道。禮拜之餘,教堂的牧師還要經常探訪和接待信徒,解答他們的信仰和生活難題。
外國信徒在此流連忘返

缸瓦市教堂缸瓦市教堂

在缸瓦市教堂做禮拜的人們中間,有許多是在北京居住、工作甚至旅遊的外國人。一位來中國旅遊的澳大利亞信徒做完禮拜後仍不願離去,在主堂門口流連、拍照。
在北京工作的約翰在缸瓦市堂做禮拜已經持續3年了。這位美國人覺得“在這裡做禮拜跟在美國一樣方便”。
“多的時候,一個禮拜日我們接待100餘名外國信徒。”張牧師說。為了方便外國信徒做禮拜,教堂還提供同聲傳譯服務。
“許多外國人聽說北京還有許多非常著名的教堂,以及中外信徒可以在這些場合聚會、做禮拜時,非常驚訝。”張牧師說:“而當他們看到我們教會的實際工作時,就更吃驚。這也說明,我們之間需要更多的交流,增進相互的了解。”
為了加強與國外信徒的交流,缸瓦市教堂邀請過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爾文大學的一些專家學者前來訪問。美國著名的布道家路易斯·帛琉曾3次前來講道。從2004年11月至2005年9月,共有24個外國宗教團體計1200多人前來缸瓦市教堂訪問。

布希曾參加禮

拜2005年11月,布希總統訪華期間曾在這裡參加禮拜,可以肯定這是布希在華期間到過的最簡樸的地方,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名氣,被列入國事外事活動場所幾乎不可能。其實,這種簡樸的根本原因也來自基督教(新教)本身所崇尚。

北京的基督教天主教堂

基督教自1861年傳入北京,儘管外國傳教士用盡各種方法,但信耶穌的人數很少。五十年代初有文字記載的材料包括教會學校的學生共有基督教徒四千人。在那個年代基督教被人看作“洋教”如現在的崇文門教堂,當年聚會人數不到三百人,而有的教堂只有牧師一家人在聚會。而近50年來。北京的教會和北京的所有市民一樣經受了不少風風雨雨,由於中國的教會和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使人民感受到中國基督教徒成了他們中的一部分,被人民接納了。
北京朝陽教堂| 北京豐臺教堂| 北京缸瓦市教堂| 北京南苑教堂| 北京寬街教堂| 北京懷柔教堂| 北京崇文門教堂| 北京延慶教堂| 北京南口教堂| 北京珠市口教堂| 北京神學院教堂 | 北京通州教堂 | 北京南堂| 西什庫天主堂| 王府井天主堂 | 東交民巷天主堂| 北京西堂| 基督教女青年會 | 北京基督教青年會| 燕京神學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