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坐落於安定門內國子監街上,與國子監一牆之隔的東側是孔廟。國子監是自隋以後中國官方最高學府,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明初毀棄,改建北平府學,成為北京地區的最高學府,永樂帝從南京遷都北京,改北平府學為北京國子監,同時保留南京國子監。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現在北京國子監內的元代建築遺存極少,絕大部分建築為明清所建。

概述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
在北京城的東北隅,有一條古老的成賢街,在其人口處和中間,矗立著4座完整的過街牌樓,金碧輝煌。人們走進這條古老的街道,可以遠遠望見牌樓上三個斗大的金字“國子監”。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創建於元大德十年(130年)。明初稱“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年),復改稱國子監。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有集賢門、太學門、辟雍、彝倫堂、敬一亭等,建築布局相當講究。
進人學府院內大門--太學門,即可見到一座瑰麗壯觀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題字是“圜橋教澤”,北面的題字是“學海節觀”。正廳彝倫堂,是監生們會講的大禮堂,皇帝來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
講學時在這裡設座。東西兩廊各有房33間、設監內“六堂”:東為率性、誠心、崇智,西為修道、正義、廣業,是監生課堂。東西兩面還有4廳:東為典簿、繩愆,西為典籍、博內,是監內分管文書、紀律、圖書、教學的辦公處。
國子監內有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於東西六堂,縣位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之內。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共63萬餘字。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在這裡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中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二門太學門

六百年前的三朝最高學府,如今建築依然,已改為首都圖書館寬敞的院落,參天的古柏,花木蔥蘢,清雅幽靜,為當代的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國子監會聽到各種各樣的名稱,他們的含義和今天的已經大不一樣了。
祭酒:以官職而兼師的校長。
司業:副校長,負責全面的教學工作與執法事務。
監丞:教務主任,主管學規,督導教學。
博士:教師,從事闡明經說啟迪領悟的教學工作。
助教:教師,以不同科目為分工從事教學輔導工作。
貢生:學生,各省推薦入學的品學兼優者。
八旗官生、監生:學生,花錢捐得就學資格,品學水平參差不齊。
號:學生宿舍。
交趾號:留學生宿舍。
南學:國子監南部助教官員與學生居住之處的俗稱。

主要建築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
集賢門: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敬持門與孔廟相通(現已封閉)。琉璃牌坊:在集賢門內有一座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正面額書“圜槁教譯”,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台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制象徵著天元地方。康熙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六堂: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製聖諭碑。北京國子監在1949年之後一度被用做首都圖書館,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六堂成為書庫,隨著首都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2003年首圖遷出北京國子監。現在北京國子監成為中國教育博物館所在地。作為首都圖書館,北京國子監曾經免費向公眾開放,現作為博物館須購票進入。首圖遷出後,國子監為了牟利,所以又先後將彝倫堂及六堂等空間租給「王碼」開辦復讀班,民眾花錢購票進入後,看不到昔日的皇帝、貢生及監生,卻可以看到復讀班學生在國子監內嬉戲、學習,形成一種特殊的景象。

相關文章

國子監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下馬石
官署名,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官府名。西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成均監。宋屬禮部。宋初承五代後周之制,設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慶曆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系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官員子弟坐監讀書,僅是掛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中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國小、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畫三禮圖、繪聖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元豐改革官制(見元豐改制)前,國子監官員有判監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事)、司業(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中國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職事頗簡,僅出納錢糧,實際成為士大夫休養之所。崇寧四年(1105),罷三京國子監官,各設司業一員。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大門集賢門
遼太祖置南面上京國子監,設祭酒、司業、丞、主簿、下轄國子學。中京另建國子監,設官與上京同。金代國子監下轄國子學、太學,設祭酒、司業各一員;監丞二至三員,一員兼管女直學。元初置國子監,屬集賢院,下轄國子學,設祭酒、司業,掌國子學的教令;監丞,專領監務。另建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學,以示與漢人、南人之別。
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皆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清代國子監總管中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設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並歸學部。
“國子監”,始於隋代,為教育機關,至清代變為只管考試,不管教育的考試機構;到清末則成為賣官機構。國子監學生,等於秀才,分文武兩種,文稱文生,武稱武生。凡依照慣例規定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給朝廷,即可稱為“例監生”。他們有資格去見縣官,但沒有什麼實權。(摘自黃現璠著《中國封建社會史》,1952年12月)

內部景觀

北京國子監 辟雍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對稱格局,是中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辟雍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是北京“六大宮殿”之一。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學”。國子監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是皇帝臨雍講學的場所。其建築風格獨特,為重檐黃琉璃瓦攢尖頂的方型殿宇。外圓內方,環以園池碧水,四座石橋能達辟雍四門。構成“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流教化之意。殿內為窿彩繪天花頂,設定龍椅、龍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臨雍”講學之用。
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

相關報導

2008-02月23日凌晨5時40分,
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
國子監西側牌樓被施工車輛撞壞。“當時該車輛從東向西經過國子監街,因為整條街東西兩邊的地勢高低不同,車輛順利穿過了街東口的兩個牌樓後,司機有些大意,所以釀成了這起破壞文物的事件。”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介紹,經過專家儀器檢測,國子監街西牌樓屬於局部破損,梁架的橫枋被撞斷,牌樓整體向西有三厘米傾斜,但整體並無大礙。該牌樓的修複方案已經設計完成,文物部門將按原建材、原工藝恢復成民國時期水泥澆灌的狀況。另外,由於要按照原樣恢復油飾彩畫,所以預計工期將持續一個月。工人們表示已經進行了開工前的檢查,北京市文物局表示被施工車輛撞斷的國子監牌樓完全修復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國子監街上的四座牌樓高度雖相同,但由於東西地勢有落差,中間被撞的牌樓距離地面比兩邊的低一些。文物部門將按原建材、原工藝、原來的油飾彩畫、原樣恢復。地理位置: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中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交通:乘捷運到雍和宮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車可達。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