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

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者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從一種專業轉移到另一種專業,從一個職位轉移到另一個職位,從而引起勞動力和勞動資料結合狀態的改變。

勞動力流動

勞動力流動這一現象,是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引起勞動力流動的原因是:①從微觀經濟方面看,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的品種和數量、生產的技術和工藝發生變化。②從巨觀經濟方面看,伴隨經濟的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就業結構等)的變動。③從勞動者個人方面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能力發生變化,此外勞動者個人的職業興趣和就業意願發生變化。
勞動力流動包括:
①企業事業單位間的流動。它是最重要的流動形式,也是勞動力在部門之間、職業之間、區域之間的流動的基礎,這種流動對於勞動力與勞動資料的結合狀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②部門間的流動。它主要取決於社會產品總量及其結構的變化。這種流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首先由農業流向非農業,進而由工業、農業流向服務業,由此引起就業結構的重大變化。
③職業間的流動。它包括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主要取決於勞動者個人的職業選擇意願。水平流動是在技術水平、收入水平、社會地位大體相同的職業之間的流動。垂直流動是在技術水平、收入水平、社會地位明顯差別的職業之間的流動,它又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兩種形式。
④區域間的流動。它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各地區的勞動力資源、物質資源和生活水平的差異,是最主要的因素。勞動力的地區流動與人口流動有著密切的聯繫,並構成人口遷移的主要部分。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是勞動力地區流動的重要方面。以國家為地域單位的勞動力流出或流入,通常稱為勞務出口或勞務進口。
勞動力流動,從性質上看,可以分為合理流動和不合理流動。凡有利於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就是合理的流動;凡有損於社會經濟效益的,就是不合理的流動。在大多數情況下,勞動力的流動有利於企、事業單位合理地使用勞動力,有利於在全社會範圍內合理地配置勞動力資源,從而有利於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勞動力流動過多過快,或者流動方向不符合社會需要,就會損害社會經濟效益。社會主義國家勞動力管理的任務在於: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特別是保障高質量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並限制勞動力的不合理流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