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的原驅力

所以,工資率的差異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直接原因。 工資率差距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直接力量,技術進步差異才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終極因素。 這說明,中國勞動力流動的深層原因是技術進步。

內容介紹

《勞動力流動的原驅力:技術進步》介紹了: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完善,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化配置過程表現為勞動力資源的流動。勞動力的長期大規模流動會給中國的經濟、社會和生活帶來短期衝擊和長期影響。為了把握勞動力流動的規律。判斷其發展的趨勢,使之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生活的需要。筆者力圖從市場運行的角度來探討決定勞動力流動的深層次原因。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資源最優配置和高效使用的學科。勞動力是生產要素,所以,《勞動力流動的原驅力:技術進步》從經濟學視角重新界定了勞動力流動。所謂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的勞動收入,而在地區間、產業間、部門間、就業狀態間、企業間、甚至工作間的轉移。根據新的勞動力流動定義,首先考察了具有一般性的已開發國家勞動力流動的四種形式,接著具體分析中國的勞動力流動形式。中國的勞動力從不能流動到逐步流動,再到大範圍、大規模流動,經歷了一個轉軌的過程。當前。中國勞動力的流動形式主要有五種:從農村流向城市,從經濟落後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從國有單位流向非國有單位,在工作間流動,在產業間轉移。在這五種流動形式中,最突出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跨地區勞動力流動,而勞動力在就業狀態之間的轉換和工作之間的轉移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力流動,都表現出共同的特徵。即勞動力從低工資率流向高工資率。那么工資率與勞動力流動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兩市場勞動力流動模型認為,勞動力市場區隔為不同的子市場,各子市場之間不能實現一般均衡,因而各子市場的均衡工資率不同。勞動者作為理性經濟人以追逐高工資率為目標,為了獲取更高的工資率,勞動力便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問流動。所以,工資率的差異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直接原因。這個結論具有強大的理論和實證基礎。因為,二元經濟發展理論論證了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決定因素是城鄉收入差距;人力資本理論表明,地區間勞動力流動和工作間勞動力流動的決定因素分別是地區收入差距和工作間收入差距。產業理論也表明,產業間收入差距誘發了勞動力在產業間的流動。儘管中國勞動力流動形式有多種,但最引人注意的是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和跨地區流動。已有研究表明,這兩種勞動力流動的誘發因素是城鄉收入差距和地區收入差距。總之,已有的研究都將收入差距作為勞動力流動的終極因素。
但是,筆者認為。工資率差距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直接力量,技術進步差異才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終極因素。工資率差距與工資率持久變動決定於技術進步的差異。技術進步的內生性決定其是動態變化的,並且存在產業、部門和地區差異。所以,各個細分市場之間因技術進步的差異難以達到一般均衡。單一部門技術進步模型告訴我們,在單一部門情況下,技術進步提高了工資率,使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由此引起勞動力在就業狀態之間流動。兩部門技術進步模型告訴我們,在兩個部門技術進步速度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市場工資率存在差異,從而使勞動力從技術進步率較低的部門流向技術進步率較高的部門。
技術進步不僅誘導產業結構變遷,而且依託於一定的產業。技術進步的產業差異性引起勞動力在產業問的持久流動。產業布局必須依託一定的空間。因此,農村、城市和各個地區就成為產業依存的空間,城鄉差距和地區間差距都是產業(部門)空間差異的反映。所以,城鄉間和地區間勞動力流動都是產業間勞動力流動的空間依託形式。
通過考察三次產業問、地區間和所有制企業問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率的變動情況,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中國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能夠很好地解釋工資率的變動。這說明,中國勞動力流動的深層原因是技術進步。
總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我們可以將決定勞動力流動的深層原因從收入層面推進到技術進步層面。另外,《勞動力流動的原驅力:技術進步》的最後一部分歸納出前文分析的基本結論,並基於這些結論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