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治療法

割治療法是用手術刀切開某些穴位,取出一些皮下脂肪或結締組織,從而達到緩解病痛的一種治療方法。

割治療法

(一)哮喘:取雙側魚際穴,常規消毒後,用尖頭外科手術刀切開魚際穴上下約0。5-0。7厘米,以血管鉗張開切口,暴露脂肪組織,鉗出局部脂肪組織約1克左右,即封閉切口,用繃帶固定包紮,約3-5日,可以除去繃帶。

(二)癌腫(消化系癌腫):雙側公孫穴、合谷穴,操作方法同上,但在取出脂肪後,必須用血管鉗深入切口,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加以划動刺激片刻,使病員產生一種強烈的酸脹感,可起到止痛作用。

注意事項:操作過程中,病員如突然發生頭昏、噁心、心悸等情況時,必須立即停止操作,頭低足高位平臥休息片刻,即可恢復,當天不作繼續割治。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割治後兩星期不要下水。割治療法不宜用局麻。

割治方法

即是在雙手魚腹穴(雙手大魚際附近,歸屬奇經穴,是大腸經及肺經經絡循行路線)處切割一長0.5厘米、深0.2厘米左右的刀口,擠取脂肪少許,包紮三天(不得下水)即可治胃腸道、呼吸道疾病。術後不留疤痕。割治時,因稍有痛感,小兒不免啼哭,一旦啼哭出聲,反倒不會暈針,而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人,完全能夠忍受其輕微痛感。割治療法,沒有人們想像中“血腥”的流血場面——割治並不會出血。

師從名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擅長割治(亦稱割脂)療法的中醫兒科專家張少堂先生遠近聞名,但凡小兒奶癆疳積,至張先生處行割治治療,大多一刀即愈。薛寶玉師從張先生,隨先生治療小兒奶癆疳積數萬例,學得一手精湛的中醫割治技術,成為張少堂先生的唯一傳人。

小兒奶癆是民間的一種俗稱,西醫稱小兒營養不良。奶癆的症狀屬疳積範圍。疳積是中醫兒科中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於餵養不當等後天失調,或先天不足所致的慢性病。中醫割治對此症往往一刀見效。

正因為割治療法安全有效,基本無副作用,很多人都願意為患消化不良和呼吸道疾病的孩子行割治療法。早先時,張少堂先生只對大於6個月的孩子施行割治療法。當時,薛老自己才出生不久的女兒患“胃逆病”,餵奶時回奶噴奶不止,薛老自己身為兒科大夫,舐犢情深,如何能治好女兒的“胃逆”?她大膽地為剛2個月大的女兒操刀割治,結果一刀即愈。從此,割治療法對嬰幼兒胃逆、嘔吐、回奶的治療年齡便提前到了1~2月大的嬰兒。

割治對呼吸道疾病如小兒哮喘、肺炎等也屢有奇效。困擾很多家長的小兒哮喘,正是割治療法所擅長治療的疾病之一。割治加藥物外敷、內服,曾使無數發育前和青春期的哮喘兒童、青少年擺脫了病魔的糾纏。

割治對小兒貧血亦有良效,甚至治癒過西醫無法根治,只能靠輸血度日的貧血兒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