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天文字

則天文字

則天文字或則天新字,也稱武后新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首創的漢字(新造字)的總稱,在今天看來屬於異體字範疇。按照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六書來劃分,這些字都屬於象形和會意字。

簡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除了改服易幟、頻繁改元、變更職官名稱外,還相信文字對於思想統治的力量,發明了一些全新的文字,替代原有的文字,以除舊布新、樹立權威,實際上也有好大喜功和愚民因素在裡面;後世稱這些文字為“則天文字”。

概述

則天文字唐朝

則天文字不純粹憑空創造,也有依託古字而改,例如“天”被改成了“”,就是利用了“天”字的篆書,表明武則天效法古代先賢,有“法古”之意;但更多的是全新創造,強調了她發動的是一場革命(參看武周革命),不但在政治上革了李唐王朝的命,在文化上也要革命,所以要“自我作古”,創造一個全新的時代。

關於則天文字究竟有多少個,由於武則天命人所作的、收錄有所有則天文字的《字海》已經失傳,因此歷來眾說紛紜,有12個、16個、17個、18個、19個和21個等之說,而有記載的則天文字則有30個左右。因為有些單字的新寫法有兩種,或者因為印刷、手寫不同而產生錯誤,形成變體字,按原字則算1個字,按新字則算2個字或更多,所以造成了統計的不同。如果按原字計算,則21個的說法是其中字數最多的,17個的說法是被普遍認同的。

則天文字在全中國僅通行十五年,雖然字並不是很多,但都是常用字,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文物鑑定上也常常以則天文字的出現視為武周時期的一個特有現象。隨著女皇帝的退位,神龍元年二月初四甲寅日(705年3月3日)唐中宗復國號為大唐,武周王朝告終,原字恢復,則天文字雖未被立刻廢止,但由於書寫困難,漸漸被人們淡忘,最終停止使用。然而,由於武則天的影響力,則天文字不但在中國本土流傳開來,還傳到國外。雖然如今的則天文字已成為死文字,除文史研究外,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仍然保存了下來而沒有消失。

創製與頒行

則天文字則天文字
《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這套文字並不是武則天本人親自發明,而是授意其堂外甥宗秦客所造。

起初頒布通行的則天文字只有12個,即“照”、“天”、“地”、“日”、“月”、“星”、“君”、“臣”、“載”、“初”、“年”、“正”
“……朕宜以曌為名……特創製一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於古體,下有改於新文,庶保可久之基,方表還淳之意。……”

從此,武氏的名字武媚娘改為武曌,而為了避諱,把詔書(詔發音同照和曌)改為制書。同時,廢帝廬陵王(即唐中宗李哲)的長子李重照(照即)為了避祖母武曌的名諱,改名李重潤。同年正月初八丁亥日(689年12月25日),則天文字正式頒布通行。

而《舊唐書·藝文志》也有類似的記載,說武后(即武則天)著字海百卷,創造了不少新字,所以叫武后新字或則天文字。

新字的頒布和改元等傳統做法都是同一個目的,就是彰顯一代新人新氣象,做足表面文章,從今天看來實際上是一種愚民政策。

使用與廢止

則天文字武則天墓

則天文字在武則天稱帝期間的十五年(690年—705年)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很多石刻、碑帖佛經等都有則天文字的身影,現存的武周時期的碑刻墓志銘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唐中宗復辟後,曾一度頒布制書,將所有制度都恢復到已故父皇唐高宗永淳以前,則天文字當然也停止不用了。但是不久,武三思等前武周皇族就展開反擊,勾結韋皇后和上官婉兒,將發動五王政變推翻女皇張柬之等五位重臣(即五王)悉數誣告殺害,使武氏家族再次控制了大唐的朝廷,而且權勢比武則天在世時更盛。這時,時任左補闕的權若訥上奏中宗,稱則天文字仍是武則天的偉大創舉,讓它們保存下來可以體現出皇帝對已故母后的孝心。看到奏報後,中宗特地頒布制書予以嘉獎權若訥,並保留了母后所造的則天文字。以後一直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十月,才再次頒布詔書,廢除則天文字,一律改用本字。這樣,則天文字在武則天逝世後,實際又沿用了132年,總共通行了近150年。

但是由於武則天的影響很大,她所創造的新字也流傳甚廣,群臣的奏章和天下的書籍都使用新字,大家對於新字的使用已經習慣,並非一紙詔書可以革除的,因此在正式廢除新字以後,仍有不少書籍使用新字,又過了百餘年後才銷聲匿跡。宋代以後,已經沒有人使用則天文字了,以至於宋代人對於它們的演變發展過程也知之甚少。

日月當空曌

則天文字

“曌”作為則天文字中最出名的一個,其意義在千百年來一直指武則天一人,成為了女皇帝的標誌之一,然而對於它的來歷,則眾說紛紜。

日月當空為曌:最普遍的說法。

改照為曌:有學者指出,武則天本名武照,所以後來改為同音字“曌”,但此說缺乏根據,雖然“曌”的原字就是“照”,但沒有證據表明武則天本名為武照。

明空為曌:有學者指出,武則天本名武約,字明空,或者本名就叫武明空,或者她出家時法號明空,所以後來把“明”、“空”二字合在一起成為“曌”字,此說較為合理,且有證據,但終是一家之言。

則天文字

日月子女為明:有學者追究日、月的來歷,發現武則天最寵愛的小兒子唐睿宗和小女兒太平公主與其名“曌”上半部的“明”有關。因為唐睿宗本名李旭輪,後改名李旦,都和“日”有關;而太平公主名李令月與月有關(但是太平公主是否名為令月亦有爭議);“日”、“月”合而為“明”。但這也是一家之說,更有人用此說反證太平公主名令月。

其他:中央電視台首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中描繪術士明清遠(以歷史上的真人明崇儼為原型)將“曌”字獻給當時還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則天,暗示助其稱帝。

更改國字

則天文字國字

《朝野僉載》所載,天授年間,已經成為女皇帝的武則天喜歡改造舊字成為新字,但又多有忌諱。有一個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人叫尋如意,向女皇呈上了一封信,上面寫到:“‘國’字裡面是‘或’,而‘或’是天下大亂的象徵。請在‘□’中安上陛下的姓‘武’字來鎮住它。”女皇大喜,發下制書立即執行,即改“國”為“”。過了一個多月,又有一人向女皇呈上一封信,上面說:“‘武’退在‘□’中,與‘囚’沒什麼差別,非常不吉利。”女皇大驚,立即追歸制書,又把“□”中的“武”改為“八方”,即為“圀”。但是這么一改仍然沒解決根本問題。後來,中宗復辟,果然把武則天幽禁在上陽宮,而“上陽”二字就是“照臨八方”的意思,武則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終究逃不出被囚禁的命運,成為後人的笑柄。

這則傳說雖然很動聽逼真,但卻沒有多少根據,因為據考證,“圀”字的出現是在證聖年間,而不是在天授年間。

套用舉例

則天文字

注意:粗體字代表原字和則天文字的比較。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註: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是武則天的尊號之一,此寫法見於武則天親書的《升仙太子碑》

證聖元年九月九日:

註:證聖是武則天的年號之一。

天授二年正月初一:

註:天授是武則天的年號之一。

君臣佳天地:

註:這句話見於五代詹敦仁《復留侯從效問南漢劉岩改名龑字音義》

影響

則天文字《升仙太子碑》局部

《升仙太子碑》局部雖然唐王朝的詔書通告天下廢除則天文字,但實際上這些文字仍然在各地使用,流傳很廣,說明武則天的統治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河西走廊(在今甘肅省)和西域(今天的新疆、中亞)等邊境地區,大約沿用了二百多年(則天文字在全國通行150年不到),比如在敦煌,就發現了大量以則天文字撰寫的佛經,其中就包括早已失傳的《大雲經》《大雲經疏》,為學者們研究則天文字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如江戶時代的大名和主修《大日本史》的著名歷史學家德川光國(徳川光國)就根據則天文字中的“圀”字改名為“德川光圀”,因為他認為“國”字里的“或”字通“惑”,不吉,所以要改名。而為德川光圀剃度的本國寺也因此改名為本圀寺。這樣,“圀”字便成為日本最有名的則天文字。

武則天時期的碑刻傳世很多,最有名的是她親筆書寫的《升仙太子碑》,被譽為“千古美文”,其中就有很多則天文字;如右圖該碑的拓片局部所示,其中“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其尊號)中的“”(則天文字之“天”字)、“”(則天文字之“聖”字)二字就是則天文字。而位於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的《千唐志齋碑刻》,其上也刻載了許多則天文字,是匯集則天文字的寶庫。

武則天以後,南漢的開國君主劉岩也學她改字,創造了“龑”(拼音:Yǎn,注音符號:ㄧㄢˇ)字,意為“飛龍在天”,並作為自己的名字。該字現常簡化為“”字。

在近代各漢字國進行漢字整理以來,大部分的則天文字已鮮于日常生活中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