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民

愚民

愚民,指愚昧無知之人。語出《墨子·非儒下》:“盛為聲樂,以淫愚民。”。愚民所要達到的效果恰恰是令人喪失獨立思辯和識別的能力,將自己的意志嫁接到他人身上,成為精神上的寄生蟲。最有轟動效應的莫過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這大概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地用暴力的手段進行文化一元化活動,要達到的目的無非就是統一思想,萬世做嬴秦的馴順良民。愚民的本質,並不是說要將民眾的智商變得多么低,行事變得多么愚蠢。愚民者愚民的同時也免不了被自己的愚弄手段迷惑乃至“自愚”。

基本信息

釋義

(1) [blockhead]∶愚昧無知之民

(2) [obscurantist policy]∶使人民變得愚昧無知

愚民政策

讀李零《人往低處走》,《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主張愚民:“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遇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

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國之德也……”類似的主張還出現在《左傳》中:“可以無學,無學不害。”(昭公十八年)至於《論語》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更是耳熟能詳。後世孔門徒子徒孫覺得不妥,於是出來辯解說,應該這么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出發點和“不問馬”同樣屬於曲意回護,不值一駁。

錢鍾書先生曾經對“愚民”有專門的論述(《管錐編·左傳正義》第五四則)。錢先生將愚民分作兩個層次,首先是“使由而不使知”,這從手段上比較低級,基本還處於《老子》論述的階段。更高明的手段是在“絕聖棄智”的同時灌輸統治者所主張和需要的觀念,即錢先生所說的“文章學問復可為愚民之具,‘明’即‘暝’,見即為蔽”。

在不具備現代通訊的古代,要達到第二個階段並不難。在歷史上,歷代的君王也確實是在那樣做。最有轟動效應的莫過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這大概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地用暴力的手段進行文化一元化活動,要達到的目的無非就是統一思想,萬世做嬴秦的馴順良民。很多人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血腥暴力的行為本身。其實,它最大的危害在於為後來的執政者樹立了一個極為惡劣的榜樣。時隔百年左右,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無論是動機還是行為本身,和焚坑毫無二致。西漢統治者的高明就在於,其手段較和風細雨,沒有釀成類似的階級矛盾。

愚民的本質,並不是說要將民眾的智商變得多么低,行事變得多么愚蠢。愚民所要達到的效果恰恰是令人喪失獨立思辯和識別的能力,將自己的意志嫁接到他人身上,成為精神上的寄生蟲。並且在長期的寄生關係中,被愚者會對愚民者產生日益巨大的精神和物質依賴,即便之後試圖擺脫也難以做到。或者某些被愚者漸漸地也會加入愚民者的行列,其利益逐步和愚民者結合,形成新的既得利益群體,幫助開展更大規模和範圍的愚民活動。這兩種情況都可以被稱作“體制化”。

其實火玩得過頭了,最終會燃及自己。愚民者愚民的同時也免不了被自己的愚弄手段迷惑乃至“自愚”。錢先生更是一針見血地說:“愚民之術亦可使愚民者並自愚耳。”很少愚民者真正地相信自己的愚民內容。一般愚民者無非是將某種思想體系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度,通過意識形態的強行灌輸進行思想控制。

但是年深日久,裝糊塗的統治者會不自覺地開始真糊塗,成為自己創造的愚民體系的奴隸,這類似馬克思所說的“異化”。當愚民者和被愚者同時淪為愚民體系的附庸,那么整個政權也就必然走向消亡了。

王小波經常引用羅素的一句話:參差多態乃幸福的本源。其實它不僅僅是幸福的淵藪,還是破除愚民教育的最好良藥。任何單一封閉的社會所造就的必然是一群群良民和順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