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縱貫台灣島,長約320公里(199哩),寬約80公里(50哩),有62座山峰高度在3,000公尺(9,850呎)以上,其中22座超過3,500公尺(10,480呎),最高峰為玉山,海拔3,952公尺(12,966呎)。該山脈主要由片岩、石英岩和片麻岩所構成,東邊為台東裂谷驟然截斷,西邊則降為較緩之山地後,逐漸沒入西岸的肥沃平原。

(圖)中央山脈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東澳嶺,南抵台灣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縱貫台灣本島南北,全長330公里,東西寬80公里,縱貫全島中央,有“台灣屋脊”之稱,它將全島分成東小、西大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陡峻,西部較寬緩,並成為全島各水系的分水嶺。

地質構造

(圖)中央山脈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是因海岸山脈推擠而隆起,現今中央山脈約以每年1公分的速度在成長,同時隆起區域也受到快速的侵蝕作用,導致山脈高度的降低。但隆升高度仍大于山脈被剝蝕降低的高度,所以中央山脈大約還每年以0.5公分的速度在向上成長。

長期以來,持續進行的山脈剝蝕作用,將原來覆蓋在中央山脈的沉積岩與低度變質岩侵蝕消失,約在距今50萬年時,中央山脈才陸陸續續出露今日常見的片岩,大理岩,片麻岩等屬於中-高度變質的變質岩。

中央山脈其實是由兩條地質特性完全不同的山脈所構成,西側的山脈稱為雪山山脈,出露的岩石以板岩與變質砂岩為主,台灣最高的玉山就屬於雪山山脈;東側稱為脊樑山脈,高聳突起的山脈好像台灣島背脊,台灣島最古老的岩層就出現在脊樑山脈。

中央山脈從北部的龍洞岬向南延伸至恆春半島,地形呈南北狹長的山脈,山峰高度大都在三千公尺以上,最高的山峰大都位在中央山脈的中段,著名的東亞第一高峰玉山海拔高度為3950公尺。從山脈高度變化可以推論台灣中部應該是目前板塊擠壓力量最大的地區。從空中鳥瞰中央山脈,深邃的峽谷與陡峭筆直的山脊,樹枝狀河流侵蝕切割著山脈,山脈的成長與侵蝕本就是大地千萬年成長中必定經歷的過程。

北段

中央山脈自七星嶺後,大白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米的有名山峰(1369米),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米的有名山峰(2352米),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米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米(3167米),此後進入高山地區,為健行方便,自南湖北山起至中央尖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中央尖山迄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稱“死亡稜線”之稱呼。從甘薯峰迄中橫間,則被稱為北二段。

因為中橫宜蘭支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因此合歡群峰(合歡山主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並未列入“段”中。從奇萊連峰山的起登點松雪樓開始,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米的摩即山、草山、卡社大山,被稱為北三段,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岳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能高安東軍”。

南段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丹大山才又上升到3000米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匯集,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迄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此段自“三”算起,是因為中華山協在辦大會師時,是以南北兩方向向位居中央的七彩湖會師之故。

八通關越嶺路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自南橫以南,迄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卑南主山至北大武山間,高度低於3000米,稜線寬廣、低平,淤積成許多湖沼,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與小鬼湖,這段又稱為南南段。

百岳名峰

(圖)中央山脈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高峰連綿,台灣百岳有許多名峰位於中央山脈之中。根據統計,中央山脈中的台灣百岳名峰總計有六十九座,3000米以上的高山,也達一百八十一座,總數是台灣五大山脈之冠。有:

秀姑巒山(3825米)
馬博拉斯山(3785米)
南湖大山(3742米)
中央尖山(3705米)
關山(3668米)
奇萊主山北峰(3607米)
向陽山(3602米)
奇萊主山(3560米)
三叉山(3496米)
合歡山(3416米)
丹大山(3325米)
能高山(3262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