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臭椿

刺臭椿

喬木,高10餘米。幼枝具軟刺。奇數羽狀複葉,長50-90厘米,小葉8-17對,對生或近對生,披針狀長橢圓形,長9-15(-2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稍圓,基部有2-4對粗鋸齒,齒背有腺體,上面僅葉脈有較密柔毛,余無毛或有微柔毛,下面灰綠色,有柔毛;葉柄常紫紅色,有時有刺。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翅果長4.5-5厘米,先端扭曲。分布在湖北西部海拔1000~13OO米,以及四川省。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刺臭椿 刺臭椿

喬木,通常高10餘米;幼嫩枝條被軟刺。葉為奇數羽狀複葉,長50-90厘米,有小葉8-17對;小葉對生或近對生,披針狀長橢圓形,長9-15(-2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稍帶圓形,每側基部有2-4粗鋸齒,鋸齒背面有一腺體,葉面除葉脈有較密柔毛外其餘無毛或有微柔毛,背面蒼綠色,有短柔毛;葉柄通常紫紅色,有時有刺。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翅果長約5厘米。

株: 喬木,高10餘米。

枝: 幼枝具軟刺。

葉: 奇數羽狀複葉,長50-90厘米,小葉8-17對,對生或近對生,披針狀長橢圓形,長9-15(-2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稍圓,基部有2-4對粗鋸齒,齒背有腺體,上面僅葉脈有較密柔毛,余無毛或有微柔毛,下面灰綠色,有柔毛;葉柄常紫紅色,有時有刺。

花: 圓錐花序長約30厘米。

果: 翅果長4.5-5厘米,先端扭曲。

生長環境

刺臭椿 刺臭椿

可孤植、叢植或與其它樹種混栽,適宜於工廠、礦區等綠化。喜光,陽性樹種,生長較快,胸徑1米以上,乾形端直,喜生於向陽山坡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湖北、四川、雲南等省;生於山坡或山谷陽處疏林中,雲南產的達海拔2 8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房縣。

物種分類

與“刺臭椿 Ailanthusvilmoriniana Dode”相關的種有:

臭椿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臭椿(原變種)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var. altissima

大果臭椿(變種)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var. sutchuenensis (Dode) Rehder & E. H.Wilson

台灣臭椿(變種)Ailanthusaltissima (Mill.) Swingle var. tanakae (Hayata) Kaneh. & Sasaki

常綠臭椿Ailanthusfordii Noot.

毛臭椿Ailanthusgiraldii Dode

嶺南臭椿Ailanthus triphysa(Dennst.) Alston

主要價值

樹脂:用於頭痛,手足皸裂。

刺臭椿樹幹通直高大,春季嫩葉紫紅色,秋季紅果滿樹,是良好的觀賞樹和行道樹。

栽培技術

刺臭椿的根櫱性很強,可採用分根、分櫱等方法繁殖。

早春採用條播。先去掉種翅,用始溫40度的水浸種24小時,撈出後放置在溫暖的向陽處混沙催芽,溫度20-25度之間,夜間用草簾保溫,約10天種子有1/3裂嘴即可播種。行距25-30厘米,覆土1-1.5厘米,略鎮壓,每畝播種量5公斤左右。4-5天幼苗開始出土,每米長留苗8-10株,每畝苗1.2-1.6萬株,當年生苗高60-100厘米。最好移植一次,截斷主根,促進側鬚根生長。

花單性或雜性,5-6月開花,9-10月果實成熟。翅果,種子採集加工時去雜不必去翅,種子千粒重28-32克,每公斤種子3.2-3.4萬粒,發芽率80%左右,種子乾藏貯存,發芽力可保持1年。

刺臭椿對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常見病有白粉病。旋皮夜蛾、蓖麻蠶是主要的食葉害蟲,為害苗木。斑衣蠟蟬是常見的刺吸害蟲。刺臭椿溝眶象、溝眶象是常見的蛀乾害蟲。

苦木科植物

苦木科(simaroubaceae),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科。喬木或灌木,樹皮有時極苦。共20屬約120種,產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中心在美洲熱帶,其次是在西非熱帶。中國有4屬約10種,產長江以南各省,個別種類分布至華北及東北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