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內戰

【簡體】利比亞內戰
【繁體】利比亞內戰
【拼音】lì bǐ yà nèi zhàn
【注音】ㄌㄧˋ ㄅㄧˇ ㄧㄚˋ ㄣㄟˋ ㄓㄢˋ

簡介

對於該國動亂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由於領導人卡扎菲的革命統治和反對霸權主義,以及受到近來席捲中東地區的抗議浪潮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個國家正在陷入的分裂還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義大利殖民統治時期,利比亞由三個自治邦組成。東部地區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爭維持了統治,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壓迫的部落都在反對他。瓦爾法拉的幾位部落首領日前就曾現身,號召人們推翻卡扎菲。來自利比亞東部的“扎維亞”(Al-Zawiya)部落也在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領曾威脅說,如果卡扎菲繼續當權,就要切斷至關重要的石油供應。
國際環境上,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但因該國政府反對西方霸權主義,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長期來與伊朗等西方國家列為邪惡國家,美英國家乘機倒亂。

內戰原因

從2011年2月16日發生騷亂以來,利比亞的社會動盪已經發展成為內戰,並在西方的武裝干涉下進一步激化、升級,數以千百計的平民在衝突中喪生。利比亞的亂局已遠甚於突尼西亞埃及。初步分析利比亞亂局的成因,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亞的社會矛盾特別是部族矛盾突出,失業率高。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報告,2010年利比亞的石油產業占其出口額的95%,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作為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利比亞的人均GDP達到了將近一萬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中並不低,但 由於缺乏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生產製造業和服務業,利比亞的失業率達到了近30%。雖然利比亞的主權財富基金據說達到了600-700億美元的規模,但在利比亞首都的街頭上垃圾成堆,即使是賓館也顯得破敗不堪。去年,利比亞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投資130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民眾的不滿已經日益顯露,社會矛盾越發尖銳。此外,由於卡扎菲長期奉行小企業私有,大企業國有的政策,石油開採、煉化等主要行業,更不用說政府部門等工作機會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為首的基於的黎波里的貝尼·希拉爾(Beni Hilal)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而由於利比亞較為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結構,卡扎菲執政以來,部族是利比亞僅存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包括工會等都被取締。在利比亞部族人員對部族的忠誠遠遠超過了對國家的忠誠。在卡扎菲統治的四十餘年中強力的壓制了其他部族的發展,特別是人數眾多的、以東部城市昔蘭尼加為主要據點的另一大部族貝尼·薩利姆(Beni Salim)的發展。利比亞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觸發下發展成為內戰。
其次,卡扎菲41年的鐵腕統治和 “子承父業”的接班態勢使國內各方十分不滿。
此次中東北非亂局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民眾對個人長期執政的厭惡,對家族政治、“子承父業”的嚴重不滿,埃及是這樣,利比亞也是這樣。
1969年,在年僅27歲的卡扎菲領導下推翻了時任國王伊德里斯,建立了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後在1977年改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40餘年來,這位特立獨行的領導人在內外事務方面都表現出了他的強硬。比如,多次提出但無果而終的與埃及、突尼西亞、敘利亞的合併;多次出兵查德等。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卡扎菲著力培養他的兒子賽義夫·伊斯蘭·卡扎菲(Seif al-Islam el-Qaddafi)接班的態勢非常明顯,有專家表示,賽義夫·卡扎菲已經擔負起領導國家的責任。在國際事務方面,由於他在英國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與西方各界的廣泛聯繫,使得近年來利比亞與西方的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國內事務方面,他宣稱要建設免稅區,要開發1200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要把利比亞建設成北非的杜拜等等。事實上,在此次利比亞內戰中他也多次代表卡扎菲發表電視講話,並表示即便“血流成河”也誓不退縮。可以說,卡扎菲家族統治已經使利比亞人民厭惡和不滿,民眾尋求改變。
第三,受到左鄰右舍突尼西亞和埃及民眾運動的鼓舞,大批的反對派走向街頭,而卡扎菲對於民眾採取了強硬的鎮壓手段,激化了矛盾。
40年來,雖然國內矛盾重重、挑戰不斷,但強人鐵腕統治下的利比亞國內一直沒有發生過對卡扎菲政權有致命影響的事件。此次利比亞的亂局,直接的觸點是突尼西亞和埃及的民眾運動取得進展,激發了利比亞反對派的鬥爭熱情。在各方反對力量的號召下,大批的民眾走向街頭,向卡扎菲政權發起挑戰。此外,由於卡扎菲長期的特立獨行,在周邊特別是阿拉伯世界樹敵太多,太孤立,難以得到有效援助,使得國內抗議活動進一步擴展蔓延。在這一點上阿盟國家對卡扎菲的態度就是明證。
最後,國外勢力對反對派的支持使得內戰最終爆發。
如果說在中東北非變局之初美國現政府還處於被動、觀望的狀態,那么當利比亞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時候美國已經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政策,並且還在“兩面下注”。有訊息指出,利比亞反對派領袖曾經與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通話,通報了反對派內部的情況,美駐利大使詢問了是否需要武器支持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也明確表示,在她訪問突尼西亞和埃及時會與利比亞反對派就有關事宜進行會談。可以說,如果沒有西方國家或明或暗的支持,利比亞民眾的抗議活動不會演變成內戰,並且愈演愈烈。
同時我們也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對利問題上意見並不統一。雖然以法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已經開始,並有報導說數百人的英國特種部隊已經進入利比亞,法國甚至聲稱要開展“斬首行動”,但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了反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方面卡扎菲的統治有其國內基礎,有眾多的部族、軍隊支持他,這與當初的薩達姆伊拉克的情況不同;另一方面,通過近十來年的努力,卡扎菲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與西方的關係,比如他公開譴責911事件;主動宣布不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承擔了以洛克比空難為代表的幾起空難事件的責任並主動賠償等;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個戰場,特別是有在伊拉克陷入部族矛盾漩渦的教訓後,美國更加謹慎和明智。同時金融危機也傷及美國經濟的元氣,美國不願意、也不能夠開闢一個新的利比亞戰場。但是,我們很遺憾地看到,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對利問題上“綁架”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使利比亞局勢更加複雜化,造成了更多平民傷亡,已經引起包括阿盟、非盟以及利比亞國內大多數民眾的反對。
時至今日,利比亞的內亂已一月有餘,並有由內戰升級為抗戰的態勢。面對著每天的流血衝突和平民傷亡,大家都關心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有觀點認為,這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利比亞國內部族力量的分化組合;二是西方國家下一步的舉措。這兩個因素互相交織。在利比亞國內方面,由於西方的不明智介入,已經大大激發了國內各派的反抗西方的情緒,如果卡扎菲繼續得到利國內主要部族的支持,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干涉將難以平息局勢。即便法國等西方國家最終利用軍事優勢推翻卡扎菲政權,也只會在該地區製造出更多不穩定的因素,這將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就西方國家下一步的政策來說,他們追求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速戰速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直接派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不符合歐巴馬政府不斷從中東地區撤出戰鬥部隊的政策;二是擔心直接介入會激起中東阿拉伯國家人民對美國和西方更進一步的反感(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西方軍事打擊開始後,大批的利比亞人民走上街頭,反對西方干涉),特別是擔心極端勢力把利比亞變成第二個阿富汗。在美國不願挑頭的情況下,法英是否能夠真正扛起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大旗還是未知數。因此,有觀點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極有可能追求一種帶有兩面性的政策,一方面通過有限的軍事打擊和對反對派的物質支持(包括武器、資金、給養等)來平衡利比亞國內力量,增加西方國家與卡扎菲和反對派討價還價的砝碼以謀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聯合國授權下的維和行動,隔離衝突雙方,開展談判。但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削弱和制衡利比亞。有分析家表示,一個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的利比亞在西方國家看來更符合他們的利益。現在斷定利比亞內亂的最終得益者是誰還為時過早,但輸家已經很明確,就是利比亞人民。

各方反映

國際組織

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聲明向平民使用炸彈的行為會構成國際人權法上的嚴重犯罪,並且會受到秘書處長期的譴責,且他本人對此表示嚴重的憤慨;("outraged")]2月18日,聯合國人權高級委員會的皮萊(Navi Pillay)譴責利比亞政府軍對平民的暴力行為。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一致通過第1970號決議,對發生在利比亞的混亂局勢表示嚴重關切。3月7日,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阿莫斯(Valerie Amos)表示,利比亞當前的政治危機和暴力衝突將導致100萬人(大約40萬人需要離開利比亞,利比亞境內還有約60萬人需要援助)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為此,阿莫斯呼籲國際社會為利比亞的人道主義需求提供總額為1億6000萬美元的緊急募捐呼籲。 歐盟:2月20日和21日,歐盟對外政策高級代表凱薩琳·艾希頓譴責利比亞當局對和平示威民眾的暴力鎮壓造成的巨大傷亡事件,並稱利比亞政府須通過公開對話有誠意的接受利比亞民眾的一系列改革要求和終止對利比亞人向歐盟的不正常移民的阻撓行為,歐盟與利比亞人民站在一起。 阿拉伯國家聯盟:2月22日,該組織譴責利比亞政府軍隊對和平示威民眾的血腥鎮壓。同日晚間,在開羅舉行的一次阿拉伯聯盟的緊急峰會上,聯盟秘書長莫薩(Amr Moussa)宣布利比亞的資格已經被聯盟開除。3月21日,在聯軍進行軍事干預後,在開羅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聯合召開的記者會上阿盟秘書長姆沙說,他尊重聯合國議案授權對利比亞採取的軍事行動,並呼籲保護平民的安全。 非洲聯盟:3月25日,非盟委員會主席讓平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利比亞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他相信利比亞政府能夠與反對派武裝達成一致意見。利比亞已開始進入一個全面的過渡期,最終讓利比亞進入民主選舉時代。26日,非盟向阿盟通報其提出的關於解決利比亞問題的五點路線圖計畫,主要包括:保護平民和結束敵對行動;保障受影響的人群接受人道主義援助;啟動不同政黨之間的對話,朝著結束危機方向努力;建立有廣泛代表性的過渡時期和啟動必要的政治改革,滿足利比亞人民的訴求等內容。 北約:3月27日,北約決定全面接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的所有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主要國家

美國:總統歐巴馬譴責巴林葉門利比亞三國武力鎮壓示威活動,呼籲這些國家的政府保持克制,並尊重民眾和平示威的權利;國務卿希拉蕊20號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譴責利比亞及巴林鎮壓和平示威,她又促請巴林儘快推行改革,又指暴力鎮壓絕對不能接受,希望民眾集會及表達自由得到保障。參議員季爾(Jon Kyl)和柯克(Mark Kirk)聲明他們已經敦促總統清晰地表達出他們對於利比亞民眾的支持,美國國務院已要求駐利大使館雇員的家人和所有美國公民離開利比亞。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於2月22日表示,中國正關注利比亞的局勢,希望其社會早日恢復穩定。同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分別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有關方面迅即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全力保障中國駐利比亞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國務院決定成立由副總理張德江任總指揮的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人員撤離及有關安全保障工作。2月23日,中國政府派出包機接中國駐利比亞人員及在利比亞的華僑回國;據報導,此次救援活動為冷戰後最大的撤僑活動,中國政府動用了海陸空三路全力救援深陷衝突的36,000多名中國公民。2月25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正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第七批護航編隊“徐州號”飛彈護衛艦已啟程趕赴利比亞附近海域,為撤離中國在利比亞被困人員的船舶提供支持和保護。 英國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批評利比亞政府對示威者採取的做法是錯誤和不能接受的,外長夏偉林強調英國譴責利比亞政府的做法,並期待其他國家也同樣譴責利比亞政府,英國政府並宣布已經廢除了跟利比亞之間的武器出品許可。2月22日,皇家海軍軍艦HMS Cumberland已經出發並部署到利比亞的海域附近以備解救英國國民。 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卡扎菲已向人民宣戰。若其不停止鎮壓,她將支持制裁利比亞。 義大利:2月21日,總理貝盧斯科尼說針對示威者的武力攻擊是難以接受的,他呼籲歐盟應該採取行動以避免利比亞陷入內戰。同日外長佛朗哥・弗拉蒂尼聲稱:由於義大利是最接近突尼西亞和利比亞的鄰國,所以他非常關注地中海南部發生的移民現象,並稱利比亞議會應該儘快採取憲法方面的改革。 法國:駐歐盟事務處秘書瓦奎茲(Laurent Wauquiez)描述武力鎮壓是完全不能接受的,總統薩科奇說暴力行為必須立即停止,總理弗朗索瓦·菲永描述自己已經被嚴重的暴力行為震驚了。法國政府也宣布他們已於22日派出軍隊以轉移本國在利比亞的公民。 西班牙:2月20日,西班牙外長希梅內絲(Trinidad Jiménez)緊急約見了歐盟外長,並在歐洲議會上聲明應儘快轉移滯留在利比亞的歐盟公民。日本:2月22日,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聲明利比亞政府採取的嚴重暴力行為違背了公民的民主權利,應該立即停止。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2011年02月24日,紐交所四月原油期貨契約攀升到每桶100美元,為兩年來高點。最終結算價98.10美元,漲2.68美元,漲幅2.8%。
2011年02月25日,國際能源機構發布報告說:利比亞局勢緊張導致原油日產量減少85萬桶,比24日估計的日均減少50萬至75萬桶更為嚴重,本周原油價格因此急劇攀升。
2011年02月26日,安哥拉奈及利亞主要石油負責人表示,利比亞的石油缺口無法在短期內彌補。

戰事記錄

·2月18日:利比亞反政府示威者集會要求總統下台
·2月22日:軍隊動用殲擊機驅散示威者衝突致近百人死
·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3月19日:十餘國家軍事干預利比亞 美軍稱獲初步成功
·3月29日:政府軍奪回東部兩重鎮·30日:奪回石油重鎮
·4月30日:北約在利首都炸死卡扎菲的小兒子和3名孫輩
·5月19日:北約空襲利比亞海軍擊沉卡扎菲部隊8艘軍艦
·6月27日:國際刑事法院簽發對卡扎菲父子的通緝令
·7月15日:美國北約等39國及組織承認利反對派政權
·8月15—16日:利反對派奪取重鎮扎維耶、蓋爾揚和茲利坦,完成對首都的黎波里的合圍;
·8月21日:利反對派開始進攻首都的黎波里,並宣稱控制除阿齊齊亞兵營外的地區;
·8月23日:利反對派占領阿齊齊亞兵營控制利首都,同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
·9月1日:俄羅斯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
·9月12日:中國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
·9月25日:利比亞執政當局部隊攻入卡扎菲老家蘇爾特
·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利當局武裝占領蘇爾特
·10月23日:利過渡委宣布全國解放1個月內成立臨時政府
·10月31日:北約宣布結束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