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號

別號

別號,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別稱。簡稱號。別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繫。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別號別號

指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左傳·昭公二年》“少姜有寵於晉侯,晉侯謂之少齊”晉杜預註:“為立別號,所以寵異之。”孔穎達疏:“蓋以其齊女,故以齊為別號。”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按狀:公(袁可立)諱可立,字禮卿,別號節寰。”《老殘遊記》第一回:“大家因他為人頗不討厭,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殘,不知不覺,這‘老殘’二字便成了個別號了。”冰心《莊鴻的姊姊》:“莊鴻是的一個好朋友,他別號叫做秋鴻。”

基本含義

概述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

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綬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號的形成

“號”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使用者本人所起

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入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1、鮮明的時代印記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松雪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鏇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瑾號“競雄”等。

2、強烈的抒情色彩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3、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啓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岩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潁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盪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4、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云:“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他人所起並得到公認

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

別號別號

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鏇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裏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準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噱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乾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乾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裡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佘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是“別號”。

官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別號列舉

稱“子”的

抱朴子:即葛洪,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

白雲子:即司馬承禎,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

陽明子:即王陽明,中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重陽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韓湘子:八仙之一

純陽子:即呂洞賓,唐代道士,後道教奉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詡,又名王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

廣成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晉葛洪《神仙傳·廣成子》:“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

天隨子:即陸龜蒙,唐朝詩人

幽憂子:即盧照鄰

知非子:即司空圖,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

歸來子:即晁補之,北宋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

鹿菲子:即黃景仁

玄玄子:即張三豐,著名道士

三豐子:即張三豐

沖虛子:即伍守陽,中國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內丹家

長梧子:古代的一個聖人

玄真子:即張志和,唐代道士、詞人和詩人

東皋子:即王績,唐朝詩人

扶搖子:即陳摶,人稱“陳摶老祖”,五代宋初時期隱士、道教學者

丹陽子:馬鈺(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長春子:丘處機(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長真子:譚處端(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玉陽子:王處一(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太古子:郝大通(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長生子:劉處玄(道教長春七子之一)

昆陽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被譽為“中興之祖”

沖夷子:即陳通微,北京白雲觀第三代主持

棲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聖,號東齋。唐代著名詩人、道學家、民間開發澎湖第一人

華陽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圓頓子:即陳攖寧,又號攖寧子,中國近代道教學者,居士

沖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劉一明,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

碧虛子:即陳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學流派的重要人物

鴻濛子:即張無夢,北宋道士

雲牙子:即魏伯陽,東漢著名煉丹家,又號雲霞子

原陽子:即趙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別號別號

洞陽子:即劉道明,元代武當山道士

洞雲子:即魯洞雲,元代武當派道士

雲萊子:即葉雲萊,元代武當派道士

全陽子:即薩守堅,宋代著名道士

鎮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沖虛子:即張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師

黃冠子:即李淳風,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學家,袁天罡的弟子

龍陽子:即冷謙,明朝道士、音樂家

海瓊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遊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學者、詩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

無我子:即張靜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五代律師

復陽子:即趙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宗師

平陽子:即沈靜圓,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第五代宗師

規元子:即張禮矩,全真(華山派),大連龍潭山龍華宮道士,字心浴,自號華山道人,別號心浴師

棲雲子:道士,全真(華山派)

正一子:正一派道士,本名沈海豐,萬法宗壇天師派弟子道名沈羅豐。淨明道二十五代弟子道名:沈靜豐。道號:正一子,自號:真玄道人

明真子:即鍾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劉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為五祖之一

碧虛子:即陳景元,著名道教學者,道教隱宗妙真道宗師

翛然子:即張繼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長,道教正一(天師)派第三十代天師

廣微子:即張與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師

體玄子:即劉淵然,道教長春派創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別號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劉淵然弟子

玉真子:劉玉(1257~1308)為元初淨明道的革新者

幼伯子:《列仙傳》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傳》中人物

赤須子:《列仙傳》中人物

惠車子:《列仙傳》中人物

狐剛子:中國古代煉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榮,唐初著名道教學者

少穀子:即鄭善夫,明代儒學家(陽明學)

華泉子:即邊貢,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四傑之一,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夢陽,明代文學家,明代文學“前七子”之一

川樓子:即吳國倫,明朝著名文學家,明代文學家,明代文學“後七子”之一

潛虛子:即陸西星,道教內丹東派開創者

維陽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龍門派第九代律師

青雲子:即范太清受元子:即劉理授

盼蟾子:即劉名瑞,道教南無派第二十代宗師

虛玄子:即孫碧雲,道教名人

懶雲子:即閔小艮,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

赤松子:神農時雨師寧封子:黃帝時人

赤精子:顓頊時人

亢倉子:亦稱亢桑子、庚桑子

青雲子:小說《誅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錦衣衛指揮使。2、《逆神》中人物

雲中子:雲中子是元始天尊門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義》第五回登場

雷震子:《封神演義》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闡教門人,雲中子的弟子

無崖子:《天龍八部》中人物

逍遙子:小說中人物

靈珠子:女冠

無塵子:女冠

善溪子:即陳景展,全真教龍門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飄涯子弟子

飄涯子:即黃世真,全真教龍門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寧靜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淵,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聞理朴,溫州平陽東嶽觀住持,台州黃岩大有宮(中國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堅,道教正一天師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漢天師府授職法師

震陽子:即曹信義,全真龍門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國道教協會理事會理事

米晶子:即張至順,全真龍門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當蓬萊派第15代弟子

秉潔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蔣宗翰,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

東樵子:即岳崇岱,瀋陽太清宮方丈,第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凝櫻子:即趙薇,女冠,道名趙至真。雲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蘭,文懷沙關門女弟子,著名詩人、作家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學校畢業、同年應徵服役上海武警部隊,1995年皈道霄真子:道號羅吟。女冠,字玉,號吟心,全真龍門玄裔弟子,又名蕭玄子。拜閭山師父兼修閭山道法,號法吟

幽雲子:祖姓林師賜道名信玄為全真邱祖龍門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陽子:俗姓許,道名誠輝,全真龍門24代玄裔弟子;安徽壽縣人,現為中國丹道網主編,陝西天竺山清修道長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龍門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黃信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河北省道教協會會長

清虛子:道名李嗣達,全真龍門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龍觀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筆名李馫

雲逸子:即徐北音,字子聲,號雲客,一號清風居士,又號廣西山人,道號,平鏡先生

德慧子:即鄭圓明,女冠,全真龍門派武當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貞子:即崔琬麟,風水養生專家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菩真子:道士

青陽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興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馬興丞

天機子

天仙子

混元子

別號別號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鴻子

玄璣子

了真子

圓璣子

清陽子

青峰子

玄吉子

靈武子

天寧子

顧雲子

禪靈子

玄珩子

稱“居士”的

青蓮居士——李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烏傷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蓮峰居士——李煜(南唐後主)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一佛居士——鄭俠(北宋文學家)

鹿門居士——米芾(北宋書法家)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官員、詩人)

清真居士——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軒居士——辛棄疾(南宋詞人)

彝齋居士——趙孟堅(南宋畫家)

簡齋居士——陳與義(南宋詞人)

蘆川居士——張元乾(南宋詞人)

石林居士——葉夢得(南宋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乾(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迎(金文學家)

雲林居士——倪瓚(元代畫家)

別號別號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詩人)

瑁湖居士——陸居仁(元書法家)

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徵明(明畫家、文學家)

無相居士——宋濂(明畫家)

聖華居士——丁雲鵬(明畫家)

梅村居士——吳偉業(明代詩人)

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學藝術家)

石頭居士——袁宏道(明文學家)

滄溟居士——李攀龍(明文學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書法家)

閒閒居士——袁可立(明清官)

六如居士——唐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蝶庵居士——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

梅溪居士——錢泳(明清文學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萬松居士——錢載(清詩人、畫家)

板橋居士——鄭板橋(清書畫家、文學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學家)

隨園居士——袁枚(清文學家)

破塵居士、圓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天瓶居士——張照(清代書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葦間居士——邊壽民(清代畫家)

樵山居士、觀白居士——張崟(清代畫家)

晚學居士——吳熙載(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鹹豐六年狀元,近代史頗有影響政治家)

仁山居士——楊文會(清末佛學家)

無競居士——張之洞(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