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水石丸

凝水石丸

凝水石丸出自《聖濟總錄》卷二十三。用於主治傷寒躁悶,口乾時渴,狂言亂道。

方劑1

凝水石丸

來源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

凝水石250克(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溫,土上出火毒,研兩日令極細,以瓮器盛,於井中浸一宿) 龍腦(研) 硼砂(研)各7.5克 甘草(炙,銼為末)7.5克 天竺黃15克(研)

用法

上五味,合研勻細,糯米粥和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生薑、蜜水化下。

主治

傷寒躁悶,口乾時渴,狂言亂道

方劑2

凝水石丸

藥物組成

凝水石(瓶子內燒過如粉)1兩,乾薑(燒灰)1兩,甘草(炙)3錢,甜消半兩。

處方來源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方劑主治

暑暍毒,悶亂昏沉。

製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生薑湯化下。

中藥方劑之N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