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丸

硇砂丸出自《普濟本事方》卷三。用於主治膀胱疝氣,外腎腫脹,痛不可忍。

基本信息

方劑1

硇砂丸

來源

《普濟本事方》卷三。

組成

木香沉香巴豆肉(全者)各30克 ,青皮60克(不去皮) ,銅青15克(研), 硇砂7.5克(研) 。

用法

上二香、青皮三味細銼,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為末,入銅青、硇砂二味研勻,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10丸,空腹時用鹽湯吞下,每日二至三次。

主治

膀胱疝氣,外腎腫脹,痛不可忍。

方劑2

處方來源《本事》卷三。

藥物組成

硇砂半兩(研),荊三棱半兩(銼末),乾薑半兩(炮),白芷半兩(不見火),巴豆(去油)半兩,大黃1兩(別研),乾漆1兩(銼,炒令煙盡),木香1分,青皮1分(去白),胡椒1分,檳榔1個,肉豆蔻1個。

方劑主治

一切積聚停飲,心痛。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釅醋2升,煎巴豆5-7沸,後下三棱、大黃末,同煎5-7沸,入硇砂同煎成稀膏,稠稀得所,便入諸藥和勻,杵丸如綠豆大。

各家論述

1.《本事方釋義》:硇砂氣味鹹苦微溫,入足太陽陽明厥陰;荊三棱氣味苦平,入足厥陰,能破血攻堅;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香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巴豆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能消痞下凝寒之滯;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有斬關奪門之能;乾漆氣味辛溫降而行血,入足厥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青皮氣味辛溫微酸,入足厥陰;胡椒氣味辛熱,入足太陰少明厥陰;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凡一切積聚停飲,以及下利諸病,久而不愈者,非籍破血消滯下奪不能效,必佐以溫中者,欲藥性之流行也。

2.《醫方集解》:此治肉積,氣積、血積之通劑也。硇砂化肉食,乾漆散瘀血,木香、青皮行滯氣,三棱破血而行氣,肉蔻暖胃而和中,白芷散風而除濕,乾薑、胡椒除沉寒錮冷,大黃、巴豆能斬關門。方內多辛熱有毒之品,用之以破冷攻堅,惟大黃苦寒,假之以盪熱去實,蓋積聚既深,攻治不得不峻,用醋者酸以收之也。

用法用量

年深氣塊,生薑湯送下4-5丸;食積熟水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血痢,當歸湯送下,蔥酒亦得。

中藥方劑之N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