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頂山

六頂山

六頂山風景區位於吉林敦化市區南5公里處,屬於聞名中外的長白山脈丘陵地帶,依山傍水,群峰環繞。南部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渤海國古墓群,北部有牡丹江環繞而過,東部有東北亞地區最大的佛教尼眾寺院——正覺寺。另有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的六頂山,屬於九龍溝風景區的一部分。

基本信息

主要景點

六頂山六頂山
六頂山風景區,是國家AA級風景區,位於全國衛生城市敦化市南郊,是長白山腳下,鏡泊湖畔新興的歷史人文旅遊勝地,世界最大的尼眾道場“正覺寺”就建築在此,以其佛性、佛光、佛緣、佛事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外的遊客,渤海遺存六頂山古墓群,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項目。名山、名湖、名寺、名墓是你旅遊度假,訪古探幽的理想選擇!

敦化市六頂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市郊5公里的牡丹江南岸。這裡四季分明,春季芳草如煙,夏季繁花似錦,秋季楓紅柞黃,冬季玉潔冰清。六頂山山勢東西走向,由北向南遙望,可見連綿起伏的六座山頂,景區由此而得名。景區核心區是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頂山渤海古墓群,世界的最大尼眾道場—正覺寺及六頂山水庫構架的湖光山色組成,為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

敦化是唐渤海國的開國都城,遂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

六頂山古墓群是渤海王國(公元698年—926年)早期王族與貴族陵寢。古墓群包括兩個墓區,共有大小墓葬一百餘座,其中以貞惠公主墓最為著名。貞惠公主系渤海國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的次女,卒於公元777年,公元780年葬於六頂山。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以墓志銘和一對石獅最為珍貴,墓碑為花崗岩質,墓誌序文為駢文,記述了貞惠公主一生行狀,文中表示了對墓主人的讚頌與悼念。石刻序文表現出渤海石刻的藝術特色,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渤海石刻文字。石獅為一雄一雌,造型風格與雕刻手法與陝西唐昭陵、乾陵前的石獅十分相像,唯一區別只是形體稍小。這些實物精品是研究唐代渤海歷史文化最直接的寶貴資料,解決了許多渤海史研究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有力證明了六頂山墓葬為渤海時期歷史遺存,而非高句麗遺蹟,具有重大的歷史現實意義。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六頂山古墓群就赫然列在其中。目前,渤海歷史遺存—六頂山古墓群,已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項目之中。

敦化作為滿清皇室始祖發祥地,已得到國內史學界的公認,純樸的滿族民俗民風民物處處可見,滿清史祖布庫里雍順誕生與敖東城所演繹的龍興故事,引人入勝。 眾多深厚的歷史積澱、濃郁的人文景觀、科學的考古文獻,迷離的神話傳說、宏偉的庵尼殿堂,獨特的長白林海奇觀為六頂山名勝風景區塗抹了一層神秘而醉人的油彩。

六頂山名勝風景區是旅遊度假、休閒避暑,訪古探幽、縱情山水乃至宗教佛事活動的最佳活動場所。

為了保護和弘揚渤海文化,旅遊局對進行了科學的規劃,擬建立渤海文化博物館和滿族民俗村及休閒娛樂園,不遠的將來,六頂山名勝風景區將更具魅力。

景區特色

建築理念

六頂山六頂山
六頂山旅遊開發區的正覺寺,是亞洲最大的佛教尼羅道場,也是東北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主持釋佛性大法師含辛茹苦,在海內外廣募佛財,重建寺院。該寺院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更具神韻。

六頂山東西走向,有起伏相連的山峰6座,最高峰標高603米,由此向東南伸出一山含,山含兩側皆為墓地,並有石室封土基80餘座。1948年清理貞惠公主(第三代王大欽茂次女)墓,出土有陶器、玉區、勇金鋼飾件和墓碑。碑作圭形,通高90厘米、寬49厘米、厚29厘米,文21行,漢字陰刻,楷書真字700餘。碑刻於公元780年。碑文證明渤海國使用漢字,流行駢體文,嫻習書法,具有重要價值。石碑周圍陰刻藻飾和捲雲紋圖案。同時出土的石獅2尊,造型雄渾,形象剛健,足見證明唐朝文化對渤海國有深刻影響,已經深入其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

重點文物

六頂山古墓群,坐落於敦化城南4公里處的六頂山上,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六頂山上從北向南看,東西走向,連綿起伏的六座山峰呈一字排列,像一道屏風矗立在田野上,主峰南坡有個向陽避風的山坳,這裡便是古墓群之所在。古墓群依山北凹而葬,取山地靈氣,墓區綠樹環繞、青草芳茂,在一派肅穆中給人一種歷史的沉重感。

古墓群

六頂山六頂山
六頂山古墓群是渤海國早期王族和貴族的陵寢。是古渤海時期重要文化遺存之一,墓地共有兩個墓區,一百餘座墓葬,第一墓區在西側,以貞惠公主墓為主。第二墓區在東側,是個很規整的椅子形山坳。前面不遠,有個不高的平崗,像一個書案,它的西邊右側矗立著一座尖形的小山,風水家說:那是一支軍,“宰相筆,案頭出”。是啊,公元726年大欽茂不僅晉升為國王,同時唐王朝又授予他相當於宰相的“檢校太尉”之職。這應當是主體墓區,就貞惠公主的碑文中“七年(公元779年)陪葬於珍陵之西原”看,在其附近應有大欽茂之墓葬地,是否如此,尚有待於地下考古挖掘。貞慧公主是渤海國第三代王大欽茂的次女,生於公元737年,死於公元777年,終年40歲。去世後曾停柩待葬3年,於780年正式下葬於“珍陵之西原”,即現在的敦化市六頂山上渤海王室貴族墳瑩地內。陵墓為大型石室封土墓,發掘出珍貴的墓碑一方,雄雌石獅各一尊,海流鎏金圓帽等文物,貞惠公主的墓誌碑中說:“大興寶曆孝感……法王(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第二女也)。生於深宮、綽質絕綸、溫如昆峰之片玉……早受女師之教每慕曹家之風。”墓碑的文體是唐代流行的駢體文字,字型清奇、筆法流暢、文彩綺麗,在書法和文詞方面都堪稱稀世之珍品,墓中石獅造型雄渾生動,一派唐風,反映了那段時期吸收漢民族文化後燦爛的渤海文明。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六頂山古墓群,是六頂山旅遊區的一個重要考古專項旅遊項目,具有極高的歷史現實意義。其中渤海國公主墓及遷移時遺留下的二十四塊石等遺蹟,對研究渤海歷史文化、培育深層次旅遊市場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寺院攬勝

六頂山六頂山
恢復重建的敦化正覺寺,是由中國佛學泰斗趙朴初親自指導的,在國際東方語言學大師季羨林組織北京大學的多位專家反覆論證而規劃形成的中國漢傳佛教道場;是吸納並融合了國內30多座寺院的精華而至今還在繼續豐富完善的叢林聖地。 她整體容貌氣勢恢弘,莊嚴肅穆;單體殿堂又獨顯特色,各具風格。且依山傍水,形闊神張,冬披銀裝素裹,夏顯綠樹紅牆,總體結構渾然天成。

敦化正覺寺的殿堂建築群,是從山門殿開始的.在筆直的貫通南北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梯次水平上升或五、六米或八、九米,五重大殿鱗次櫛比。整個建築群前抒廣而坦擴,後緊密而高崇,是典型的佛教叢林結構。

[山門殿]這是大殿建築群的第一重殿。此建築雖然是廟門,但由於它的殿堂形式而稱山門殿。此殿雙檐歇山頂,前後過廊,五開間,金黃琉璃瓦,脊頂為琉璃陶瓷雕塑的西天取經故事。砼制五彩斗拱,旋子彩繪。前後牆壁外側,嵌有四幅漢白玉塑的“吉祥天母”和“馬頭金剛”。前門外部兩側是兩扇木雕六角壁窗。殿內兩尊巨型披彩金剛力士塑像,手持金剛杵站立兩側,守衛寺院第一道大門。它的名字叫“密跡”,是佛教五百金剛警衛隊隊長。在原始佛教寺院原本只有一位,後根據中國“好事成雙”的理念,將其一分為二。

[天王殿]坐落於白玉石雕圍欄的高台上,是大殿建築群的第二重殿。此殿雙檐歇山頂,前後過廊,五開間,金黃琉璃瓦,脊頂為琉璃陶瓷塑 “輪、螺、傘、蓋、花、瓶、魚、結”等八吉祥佛寶。砼制五彩斗拱,旋子彩繪。殿內置有六尊寶像。中間是披金彌勒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候補佛。彌勒佛背後立有樟木雕披金護法韋馱像,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寶殿。殿內四隅,有大型披彩四大天王。東北角為東方持國天王,住在須彌山黃金埵,主管“人”道的東勝身洲,他手持琵琶,用聲樂來使眾生皈依佛門;東南角為南方增長天王,住在須彌山的琉璃埵,主管“人”道的南贍部洲(我們所處的世界),他手持寶劊,保護佛法不受異教侵犯;西南角為西方廣目天王,住在須彌山的白雲埵,主管“人”道的西牛貨洲,他手纏一條龍,見有人不信佛教,即用長龍索來皈依佛門;西北角為北方多聞天王,住在須彌山的水晶埵,主管“人”道的北俱廬洲,他手持寶傘,用來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產。

六頂山六頂山
天王殿東西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均為十字頂雙檐四過廊,金黃琉璃瓦,旋子彩繪。天王殿東西建有鐘樓和鼓樓,均為十字雙檐四面過廊,金黃琉璃瓦,旋子彩繪。

[大雄寶殿] 這是整個殿群中最為巍峨莊嚴宏大的殿堂。大殿坐落在一大型月台之上。月台有兩層緩台,三重圍欄,三條通向大殿的石階通道。踏步和緩台兩側均有青石雕刻的立柱與欄板,主路中間鋪有墨玉石雕刻的九龍御道。

大雄寶殿是整個大殿建築群的第三重殿,東西長60米,南邊寬46米,通高26米。此殿為雙檐廡殿頂,是古建築殿堂中的極品。四面過廊是國內寺廟所獨有。九開間,金黃琉璃瓦,正脊是琉璃塑“二龍戲珠”;上檐是九彩斗拱,下檐是七彩斗拱;前面廊外有八根產自玉雕之鄉——河北曲陽的漢白玉盤龍柱;廊內前後隔扇門窗,為五層青皮木透雕,出自雲南劍川;東西外山牆各鑲嵌六幅漢白玉“五方佛”浮雕像,後外牆鑲嵌兩幅陶製羅漢壁畫。

大殿之內佛光祥瑞。中間巨大須彌座上,矗立三尊樟木雕披金大佛。其中,釋迦牟尼世尊居中,兩旁站立弟子迦葉、阿難;左邊是東方琉璃光世界教主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在釋迦牟尼佛像頭頂背光之上的大殿天花,有一大型的木雕藻井;大殿內東西兩側牆壁鑲有32幅釋迦牟尼《佛傳》圖,由本寺住持佛性法師在美國提供版本,江西景德鎮高級匠師特製,為正覺寺所獨有;殿內還有手持如意的文殊菩薩和手持蓮台的普賢菩薩以及金絲楠木雕繪彩披金的十八羅漢。

[觀音殿] 走出大雄寶殿後門,地勢陡然升高約10米。沿著兩面的斜石台階而上,一座風格獨特的殿堂映入眼帘。這是整個大殿建築群的第四重殿——觀音殿。它的造型是雙檐攢頂圓周過廊六角亭,金黃琉璃瓦。主亭六角各跨一個小亭,全亭共有24條龍脊,主亭寶頂由六個相向不同的佛龕組成,佛龕內各有一尊陶瓷觀音塑像,象徵觀世音菩薩一年24個節氣,一天24小時都打坐在六頂山上,護佑這方土地的平安。其造型為正覺寺所獨有。

觀音殿不單造型獨特,而且裝飾內涵豐富。外廊柱之間的木雕掛落飛罩上刻有觀音菩薩三十二幅應身圖;蘇武彩繪題材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木製格扇門雕有“觀音救八難”、“長白山水”、“東北三寶”、“敖東古城樓” 等題材圖案。

觀音殿內供奉的六法身千手千眼大型樟木雕披金觀音聖像,是台灣著名佛教學者研究設計,由浙江天台佛教造像中心歷時兩年完成,為敦化正覺寺所獨有。

[藏經樓]這是大殿建築群的第五重殿。此殿為雙檐歇山頂,正門掛斗,七開間,金黃琉璃瓦,琉璃塑法輪脊,旋子彩繪。藏經樓底下是大型五百羅漢堂,由五個堂區組成,內置樹脂塑五百羅漢。此五百羅漢或坐或臥,或立或行,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尊羅漢的經歷、典故及神通,均通過其形象表露和所持法器體現淋漓盡致。

歷史文化

敦化是唐渤海國的開國都城,遂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
六頂山古墓群是渤海王國(公元698年-926年)早期王族與貴族陵寢。古墓群包括兩個墓區,共有大小墓葬一百餘座,其中以貞惠公主墓最為著名。貞惠公主系渤海國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的次女,卒於公元777年,公元780年葬於六頂山。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以墓志銘和一對石獅最為珍貴,墓碑為花崗岩質,墓誌序文為駢文,記述了貞惠公主一生行狀,文中表示了對墓主人的讚頌與悼念。石刻序文表現出渤海石刻的藝術特色,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渤海石刻文字。石獅為一雄一雌,造型風格與雕刻手法與陝西唐昭陵、乾陵前的石獅十分相像,唯一區別只是形體稍小。這些實物精品是研究唐代渤海歷史文化最直接的寶貴資料,解決了許多渤海史研究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有力證明了六頂山墓葬為渤海時期歷史遺存,而非高句麗遺蹟,具有重大的歷史現實意義。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六頂山古墓群就赫然列在其中。目前,渤海歷史遺存-六頂山古墓群,已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項目之中。
敦化作為滿清皇室始祖發祥地,已得到國內史學界的公認,純樸的滿族民俗民風民物處處可見,滿清史祖布庫里雍順誕生與敖東城所演繹的龍興故事,引人入勝。眾多深厚的歷史積澱、濃郁的人文景觀、科學的考古文獻,迷離的神話傳說、宏偉的庵尼殿堂,獨特的長白林海奇觀為六頂山名勝風景區塗抹了一層神秘而醉人的油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