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7年

公元937年

後蜀明德四年(937)、後晉天福二年十二月,後蜀大赦,改明年為廣政。 後晉天福二年(937)三月,交州(今越南河內)牙將皎公羨殺安南節度使楊廷藝,自為節度。 吳天祚三年(937)、後晉天福二年八月,吳帝楊溥下詔禪位於齊國王徐誥。

(圖)金陵金陵

公元937年是天福二年

歷史紀事

吳冊徐知誥為齊王

吳執政徐知誥早有代吳之意,吳太和五年(933),就曾聽謀主宋齊丘之策欲遷吳王都金陵,為吳王所罷。為謀禪代,徐知誥於太和六年幽吳臨川王楊濛於和州。至吳天祚元年(935)十月,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之地為齊國。幾乎相當於吳國一半的版圖。次年正月,徐知誥即建元帥府,設官職。十一月,吳又詔其置百官。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西都。天祚三年正月,徐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改金陵府為江寧府,牙城稱宮城,廳堂稱殿,百官多如天子之制,設騎兵八軍,步兵九軍,如國中之國。二月吳正式冊命其為齊國王。三月,徐知誥改名徐誥,以示與養父徐溫諸子相區別。其取吳而代之而步步實現,距正式禪代已為時不遠。

吳與契丹修好

吳天祚三年(937)、契丹天顯十二年、後晉天福二年五月,吳齊王徐誥用謀士宋齊丘之計,欲聯合契丹共取中原,遣使節自海路獻美女、珍玩與契丹修好。契丹帝耶律德光亦遣使回報。

後晉三鎮連叛

天雄節度使范延光原為後唐之臣,率本鎮軍馬援晉安寨,及唐援軍潰於團柏(今山西祁縣東南),還歸本鎮,上表降於後晉。但一直在籌劃反晉,後晉天福二年(937)初,范延光召集屬下王刺史集魏州。後晉高祖石敬瑭本欲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因范延光已露反晉跡象,遂採納桑維翰之謀,假託洛陽漕運不便,東巡汴州(今河南開封),以備魏州萬一有變,大軍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亂。另一面為穩住范延光,後晉於五月封其為臨清郡王。六月,范延光起兵反晉,率二萬步騎沿黃河西至黎陽(今河南濬縣北),後晉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昭信節度使白奉進此時正以一千五百騎兵,駐於黃河南岸的白馬津(今河南滑縣東),以防備范延光渡黃河;侍衛都軍使楊光遠則率一萬步騎屯於滑州(今河南濬縣東),杜重威屯兵於衛州(今河南汲縣),昭義節度使高行周駐兵於相州(今河南安陽),成三面包圍之勢。二十六日,以楊光遠為魏府四面都部署,張從賓為副。石敬瑭命洛陽巡檢使張從賓發數千河南府兵攻范延光。張從賓反被范延光策反,殺石敬瑭之子河陽節度使石重信,又領兵入洛陽;殺東都留守石重義等,取內庫錢賞軍,進軍汜水關(今河南滎陽西北),逼進汴州,後晉以奉國都指揮使侯益率五千禁軍會同杜重威討之。此時,後晉右武衛上將軍婁繼英、右衛大將軍尹暉及溫延浚兄弟均為范延光策反,後溫氏兄弟受范延光之命取許州(今河南許州),不成,欲殺婁繼英自明,為張從賓所殺。後晉屯於滑州白馬的白奉進則因與滑州節帥符彥饒發生磨擦,被符彥饒所殺,滑州亂軍為盧順密,馬萬等平定,符彥饒被執送大梁處斬。七月,范延光、張從賓、符彥饒魏、孟、滑三鎮相繼反叛,原對范延光所形成的包圍已經失效,後晉朝野震動,重以楊光遠為魏府行營都招討使、兼知行府事,以高行周為河南尹、東都留守,以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侯益為河陽節度使。范延光部下孫銳、馮暉在六明鎮為楊光遠所敗,損失三千人。杜重威。侯益與張從賓戰於汜水關,全殲張從賓所率萬餘人,攻克汜水,張從賓則在逃跑途中淹死於黃河。後晉族誅張從賓及其同黨。范延光見大勢巳去,歸罪於勸己起兵的孫銳,上表待罪,石敬瑭未允。至天福三年(938)七月,楊光遠圍廣晉府(即魏州)已一年,城中糧盡,馮暉自城中出降,石敬瑭也因晉軍師老民疲,先後派朱憲、劉處讓入城,準范延光不死,移大鎮,九月,范延光以二人入質,降後晉,晉以范延光為天平節度使,賜鐵券。赦協從之人。以楊光遠為天雄節度使。

閩復通中原

閩通文二年(937)、後晉天福二年十月,閩帝王昶命其弟王繼恭上表於晉,告以嗣閩位之事,並請於後晉都城設邸店,閩於後唐長興三年(932)絕中原,至此復通好。

後蜀改元廣政

後蜀明德四年(937)、後晉天福二年十二月,後蜀大赦,改明年為廣政。

段氏大理建國

後晉天福元年(936)十二月末,大義寧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會合黑爨、松爨三十七蠻部,自石城(今雲南曲靖北)攻大理,大義寧帝楊乾貞兵敗出逃。天福二年,段思平建國大理,建元文德,後改元神武,均不知起訖。以大理為都城,董迦羅為相國,高方為岳侯,分治成紀(今雲南永勝)、巨橋(今雲南晉寧)景地,免除東方三十七蠻部徭役。文德三年赦楊乾貞罪,廢為僧人。段思平(894——944),其祖先為武威(今甘肅武威)人。世代為蒙氏南詔將領。唐玄宗時,南詔閣邏鳳大敗唐軍,段氏因功封為清子官。段思平後晉開運元年卒,廟號太祖。段氏大理傳至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為高氏所廢。兩年後段氏復位,史稱後理國,至宋淳佑十二年(1253)為元世祖忽必烈所滅。

雜譚逸事

雲、應二州恥臣契丹

(圖)山西地圖山西地圖

後晉天福二年(937)二月,契丹帝耶律德光知後晉高祖石敬瑭已下洛陽,自上黨(今山西長治)北返,途經雲州(今山西大同),大同節度使沙彥珣出迎,為耶律德光扣留,不能返鎮。雲州節度判官吳巒恥臣契丹,城中眾人推舉吳巒領州事,閉城不接受契丹之命。契丹發兵攻城,半年未能攻克,吳巒派人求救於後晉,石敬瑭致書耶律德光,契丹軍遂解圍而去。後晉召吳巒南歸,以其為武寧節度使。應將(今山西應縣)馬軍都指揮郭崇威也恥於向契丹稱臣,於二月挺身南歸。

安南楊廷藝被殺,皎公羨代為節度

後晉天福二年(937)三月,交州(今越南河內)牙將皎公羨殺安南節度使楊廷藝,自為節度。楊廷藝是於後唐長興二年、南漢大有四年(931),擊退南漢兵得交州的。

吳越錢元瓘復國

錢元瓘領有吳越後,尊父錢鏐遺命去國號。後晉天福二年(937)四月,後晉以禮部尚書程遜、兵部員外郎韋稅為使,封錢元瓘為吳越國王。錢元瓘即位、建國,如錢鏐故事。

閩賣官聚斂

閩通文二年(937)、後晉天福二年,閩帝王昶百役繁興,用度不足,命吏部侍郎、判三司蔡守蒙賣官斂財。六月令所寵幸的醫工陳究以空白堂得鬻官於外,陳究專務聚斂,無盈厭。任命官吏只問錢財多少。為徵收賦稅,詔民隱瞞年令者杖背,隱瞞人口的死刑,逃亡者族誅,家禽、家畜、水果、蔬菜均征重稅。

南唐李升代吳

吳天祚三年(937)、後晉天福二年八月,吳帝楊溥下詔禪位於齊國王徐誥。九月十七日,楊溥命江夏王楊鏻奉璽綬於齊。十月初五,徐誥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次年複姓李氏,改名升,改國號大唐,史稱南唐。尊吳帝楊溥為讓皇帝。楊氏自唐末楊行密據淮南,至此為李氏南唐所代。南唐前主李升(888——943),字正倫,小字彭奴,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人,(一作徐州人)。六歲而孤,為楊行密收養,後為楊行密大將徐溫收養,名徐知誥。隨徐溫征戰,淮南天佑九年(912)為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勸課農桑,招延賓客,修建城府。十四年遷潤州團練使。十五年,徐溫親子徐知訓為朱瑾所殺,徐溫以徐知誥代知訓為吳輔政,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徐溫卒,遂持吳政。至是自立代吳。升元六年(942)卒,廟號烈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