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地理位置

  • 2氣 候
  • 3歷史沿革 聖
  • 4行政區劃
  • 5科教文衛
  • 6經濟
  • 7歷史
  •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地理位置 滑縣位於豫北平原,屬安陽市管轄,與濮陽、延津、濬縣、長垣、封丘、內黃接壤。縣城道口鎮南距鄭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陽市7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70公里,西北距鶴壁新市區25公里。全縣面積1814平方公 里,耕地面積171萬畝。轄10鎮12鄉,1020個行政村,總人口1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氣 候 氣候濕潤,雨量較充沛,平均氣溫13.7度,平均降水量634.3毫米,日照2365.5小時,無霜期201天,適宜 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紅薯等農作物生長。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歷史沿革 滑縣之名始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於“滑”,蓋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縣誌》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滑伯本姬姓,後裔改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臨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經注》曰:“舊說,滑台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

    秦漢之時,滑境稱白馬縣,隸屬東郡。隋明至初,滑縣稱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白馬縣入滑州。七年降滑州為滑縣。清雍正三年,滑縣改屬河南衛輝府。中華民國3年(1914年),裁併府、州,滑縣隸屬豫北道。17年,改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劃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1月,縣政府自萬集村遷至道口鎮,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縣復歸河南省,仍屬濮陽專區。1986年2月,改屬安陽市。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行政區劃 滑縣縣轄10鎮(道口鎮 城關鎮 白道口鎮 留固鎮 萬古鎮 高平鎮 上官鎮 牛屯鎮 王莊鎮 老店鎮)12鄉(棗村鄉 四間房鄉 八里營鄉 趙營鄉 大寨鄉 老廟鄉 桑村鄉 慈周寨鄉 瓦崗寨鄉 焦虎鄉 半坡店鄉 小鋪鄉),1020個行政村,總人口1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

    道口鎮 代碼:410526100 

    2006年,轄10個村:東關村、五星村、河西村、順南村、順北村、南街村、西街村、程文莊村、白莊村、軍莊村。

    城關鎮 代碼:410526101 

    2006年,轄76個村: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四街村、五街村、七街村、八街村、九街村、韓莊村、趙莊村、寺莊村、前屯村、孫莊村、暴莊村、胡莊村、大景莊村、雙廟村、沙河頭村、焦莊村、三里莊村、東孔莊村、北滹沱村、盧莊村、耿園村、五里舖村、董西南村、東唐村、小滹沱村、西唐村、軍旅莊村、東林頭村、西林頭村、中屯村、劉莊村、史莊村、謝莊村、安莊村、宣武村、薛莊村、什牌村、董西北村、董東村、北董固村、朱莊村、東關村、辛屯村、蘇莊村、前景莊村、後屯村、賈固村、野店村、沙沃村、大呂莊村、張莊村、小西關村、大西關村、南關村、北關村、睢莊村、史固村、雙村營村、珠照村、北孔莊村、牛莊村、東小莊村、北苗固村、南苗固村、寺東村、大滹沱村、張固村、孔林頭村、大林頭村、康莊村、西小莊村、夏莊村、劉店村。

    白道口鎮 代碼:410526102 

    2006年,轄46個村:白道口村、西英公村、東英公村、韓河京村、李河京村、王河京村、前吾旺村、後吾旺村、秦劉拐村、周街村、前安村、民寨村、許村、楊店村、後安村、西河京村、李村、蔡胡村、王莊村、前趙湖村、後趙湖村、張莊村、馮莊村、大留營村、劉營村、西桃園村、東桃園村、東安村、西安村、郝村、黃村、崔郭莊村、北留村、前留村、郭留村、孟村、西小寨村、東小寨村、六十婆村、石佛村、溫村、周村、馮村、李營村、李虎寺村、陳營村。

    留固鎮 代碼:410526103 

    2006年,轄71個村:東留固村、西留固村、倪村、白馬牆村、沙沃村、東莊瑩村、中莊瑩村、前莊瑩村、后庄瑩村、中周村、西琉璃村、路安村、路營村、李莊村、耿莊村、東冢頭村、西冢頭村、程新莊村、尹新莊村、楊新莊村、王新莊村、岳莊村、溫莊村、前莊村、柳沈村、沙崗村、周莊村、前五方村、後五方村、東盤邱村、西盤邱村、東信都村、中信都村、西信都村、小寨村、小營村、武莊村、周村、楊莊村、前范寨村、後范寨村、牛星邱村、馬莊村、第二寨村、寺後劉村、張莊村、康莊村、西王莊村、杜星落村、李星落村、陳星落村、武星落村、付集村、橫村集村、前橫村、西橫村、第三營村、沿村、東雙營村、中雙營村、西雙營村、許營村、王里村、東付村、中付村、西付村、東尖莊村、西尖莊村、大王莊村、南新莊村、北尖莊村。

    上官鎮 代碼:410526104 

    2006年,轄57個村:上官村、陶家村、韓新莊村、丁莊村、東山峰村、中山峰村、前山峰村、西山峰村、袁莊村、胡莊村、乾後村、乾東村、乾西村、乾前村、河道村、西太和村、吳村、東太和村、西合村、華家村、趙莊村、逯堤村、永興營村、劉莊村、牛屯村、關帝廟村、蘭二村、蘭一村、蘭三村、郭固營村、西街村、車街村、後劉村、南北街村、大槐樹村、孟莊村、謝寨村、魏寨村、民王莊村、丁寨村、武安寨村、魯西村、魯中村、魯東村、閆柳里村、姬柳里村、殷柳里村、陸合村、李陽城村、崔陽城村、徐陽城村、郭新莊村、郝一村、郝二村、郝三村、趙關莊村、焦二寨村。

    牛屯鎮 代碼:410526105 

    2006年,轄68個村:東街村、北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小莊村、周王莊村、高營村、李建村、河東灣村、老灣村、雪坡寨村、馬居寨村、於村、沙圪當村、白馬寺村、懋德林村、鄭莊村、西楊莊村、黃營村、大班村、小班村、高班村、杜莊村、齊莊村、鴨固集村、王鴨固村、後鴨固村、馮付村、寨外村、前樊村、何莊村、東楊莊村、張營村、米莊村、後寺村、前寺村、大王莊村、后街村、位園村、尹莊村、蘆村、暴莊村、徐莊村、前街村、聶家寨村、小王莊村、蔡村、晉營村、賀林村、丁林村、西常村、東朱村、大王村、小王村、王村、雙獅村、東姜村、馬小集村、尚劉莊村、前馬村、後馬村、大馬村、馬圪當村、西姜村、宋林村、申林村、程坡寨村、車夫屯村。

    萬古鎮 代碼:410526106 

    2006年,轄42個村:東萬古村、西萬古村、馬成精村、忠厚村、辛寨村、范寨村、蘇莊村、郭莊村、武莊村、史寨村、玉駕莊村、王莊村、寺台村、東喬莊村、西喬莊村、穆營村、東雙莊村、西雙莊村、東九營村、西九營村、今古營村、棘馬林村、新莊村、胡營村、雙井村、張營村、劉營村、徐王營村、李寨村、張莊村、杜莊村、風亭村、把里村、東妹村、中妹村、西妹村、袁莊村、梁村、前營村、後營村、田莊村、樵邱村。

    高平鎮 代碼:410526107 

    2006年,轄48個村:高平集村、西高平村、有里村、蒙堤村、蔣堤村、李堤村、前子廂村、後子廂村、宋子廂村、三教堂村、梁北村、梁東村、梁西村、東起寨村、西起寨村、牟家村、河門頭村、前侯村、後侯村、石營村、張莊村、張堤村、張八寨村、趙莊村、前留寨村、後留寨村、東留寨村、同崗村、前禹村、東吳村、後胡村、葛村、後謝村、雷莊村、崔寨村、冉固村、苗東村、苗西村、西大廟村、苗前村、東大廟村、中大廟村、馮譚村、周譚村、劉譚村、肖譚村、前趕鵝村、後趕鵝村。

    王莊鎮 代碼:410526108 

    2006年,轄39個村:莫莊村、豆莊村、前王莊村、後王莊村、車店村、魯莊營村、耿莊村、劉草灘村、郭草灘村、閆村、古岸村、北草灘村、沙北村、沙南村、西沙店村、沙東村、堤南村、路莊村、大柳樹村、龍村、汪店村、仝莊村、馮莊村、高郎柳村、郎柳集村、柴村、謝道口村、西申寨村、柳圈村、東申寨村、前邢村、後邢村、董村、小屯村、南村、什集村、新集村、丁堤口村、邢行村。

    老店鎮 2007年,老店鄉撤鄉改鎮。 

    2006年,老店鄉(代碼410526207)轄60個村:老店集村、西老店村、小屯村、東馬莊村、桑寨村、落寨村、岳村集村、東悅莊村、東嶽村、第三營村、王岳村、青口村、前小莊村、後小莊村、小石莊村、西杏頭村、東杏頭村、常屯村、張莊村、東馬胡村、西馬胡村、前馬胡村、西呂莊村、譚集村、泥馬廟村、青莊村、田莊村、耿范村、蘆外村、蘆內村、王會村、白露村、曹固營村、河東村、大石莊村、小道口村、李井村、劉莊村、東呂莊村、馬蘭村、堯頭村、曹固村、焦莊村、長屯北街村、長屯南街村、吳河寨村、物頭集村、前物頭村、高莊村、小西南村、安上村、火店村、王新莊村、馬村、西馬莊村、任莊村、畢莊村、齊寨村、後物頭村、西悅莊村。

    棗村鄉 代碼:410526200 

    2006年,轄40個村:滑古營村、牛莊村、小營村、什莊村、南留村、張古村、黃莊村、馮莊村、袁營村、井莊村、八里舖村、西營村、於村、後村、南屯村、溫莊村、馬莊村、大屯村、靳莊村、付莊村、油坊村、堤上村、魚池村、胡井村、閻莊村、白莊村、耿莊村、西姜莊村、東姜莊村、宋林村、閻樓村、焦樓村、大羅村、湯營村、焦村、任屯村、西徐營村、東徐營村、棗村、新莊村。

    四間房鄉 代碼:410526201 

    2006年,轄27個村:大呂莊村、魏南呼村、李南呼村、九間房村、曹村、四間房村、潘寨村、肖村、唐爾莊村、西呼村、北呼村、東呼村、大芬村、高寨村、朱店村、前趙拐村、後趙拐村、潘張村、李寨村、史寨村、花堤口村、王道口村、南召集村、陳莊村、王寨村、王三寨村、馬寨村。

    八里營鄉 代碼:410526202 

    2006年,轄64個村:張苑村、姚寨村、李丁將村、謝寨村、焦莊村、南史莊村、秦莊村、康莊村、張冢上村、趙苑村、黃琉璃村、南楊柳村、西齊繼村、李冢上村、西苑村、郝苑村、東風村、李莊村、東苑村、東官寨村、樊丁將村、陳苑村、方路寨村、西萬集村、西黃店村、肖冢上村、前齊繼村、紅衛村、後營村、衛東村、王苑村、東郭莊村、南琉璃村、北史莊村、劉莊村、西官寨村、後黃店村、後齊繼村、周安上村、劉苑村、祝莊村、鐵爐村、前黃店村、關莊村、小丁相村、東萬集村、粱安上村、相村、前草坡村、付屯村、西郭莊村、孟莊村、楊丁將村、張路寨村、高牆營村、東草坡村、伍縣村、西草坡村、北楊柳村、程丁將村、徐莊村、西路寨村、中苑村、張莊村。

    趙營鄉 代碼:410526203 

    2006年,轄26個村:趙營村、東新莊村、中新莊村、西新莊村、楊莊村、田莊村、蔡營村、邊營村、大王莊村、玉莊村、小韓村、劉莊村、秦寨村、新集村、魏寨村、蘇寨村、牛寨村、西單寨村、東單寨村、店子村、西南莊村、朱寨村、東亂革村、付亂革村、西亂革村、後陳家村。

    大寨鄉 代碼:410526204 

    2006年,轄44個村:沙窩營村、大正村、韓亮村、東馮營村、西馮營村、聯合村、北延屯村、延屯村、大寨村、朱家村、蒲林村、李孤屋村、孟孤屋村、崔孤屋村、輝莊村、丁家村、杜家村、肖家村、東梁家村、西梁家村、馮家村、張家村、盧家村、常營村、小田村、前草坡村、後草坡村、朱草坡村、婁草坡村、段寨村、董寨村、潘家村、郭莊村、汴村、東劉莊村、西劉莊村、袁寨村、崗小田村、李家前街村、李家中街村、李家后街村、山木村、王莊村、張寨村。

    桑村鄉 代碼:410526205 

    2006年,轄34個村:桑村集村、西桑村、南桑村、趙莊村、楊莊村、前胡莊村、後胡莊村、位莊村、孟莊村、華莊村、江馬廠村、前王馬廠村、繩馬廠村、周馬廠村、後王馬廠村、郭馬廠村、回木村、路金德村、賈金德村、李金德村、王金德村、貫道村、甘露村、高齊邱村、位齊邱村、馮齊邱村、北齊邱村、肖齊邱村、陳大召村、柳圍里村、東上村、西上村、楊大召村、邵大召村。

    老爺廟鄉 代碼:410526206 

    2006年,轄58個村:李大廳村、南新莊村、朱莊村、王伍寨村、西大章村、平上村、張戶固村、劉莊村、南戶固村、郝寨村、劉戶固村、曹起營村、南莊村、西中冉村、鄭張街村、馬戶固村、聶莊村、北徐村、南徐村、鄭前街村、陳家營村、黃莊村、趙戶固村、候小寨村、袁小寨村、後石光村、大大章村、玉東村、玉西村、中寨村、西李家村、半坡店村、位莊村、孔村、姬屯村、第六營村、岳營村、南塔邱村、北塔邱村、蘇小寨村、韓小寨村、東大章村、桂莊村、鄭常街村、左莊村、王戶固村、鄭后街村、南屯村、北小寨村、六合村、西塔邱村、東中冉村、前石光村、孫戶固村、三義寨村、冢頭營村、後營村、東莊村。

    慈周寨鄉 代碼:410526208 

    2006年,轄44個村:慈周寨第一村、慈周寨第二村、慈周寨第三村、慈周寨第四村、慈周寨第五村、後趙村、北李莊村、小果園村、高家莊村、尚寨第一村、尚寨第二村、尚寨第三村、郭屯村、西連屯村、東連屯村、棗科村、郝莊村、南尹莊村、前李方屯第一村、前李方屯第二村、後李方屯村、寺頭村、南李莊村、陳魏寨村、前大寨村、中大寨村、後大寨村、牛吳娘寨村、朱吳娘寨村、王吳娘寨村、林自頭第一村、林自頭第二村、西九女崗村、東九女崗村、方易寨村、小崗村、前柿園村、後柿園村、葉河道村、孫白社村、李白社村、毛白社村、閆家莊村、柴胡寨村。

    瓦崗寨鄉 代碼:410526209 

    2006年,轄29個村:瓦崗寨村、東屯村、西屯村、東大操村、西大操村、周道村、赤水村、彭莊村、馬莊村、趙莊村、前百村、後百村、張虎莊村、小范莊村、大范莊村、鄧莊村、魏莊村、新鄉屯村、原東村、原西村、耿莊村、孟一村、孟二村、孟三村、孟四村、東孟村、劉莊村、倫莊村、馮寨村。

    焦虎鄉 代碼:410526210

    2006年,轄48個村:焦西村、焦劉村、焦王村、焦北東村、焦南街村、焦北西村、緱莊村、暴莊村、崔莊村、趙莊村、郝莊村、姚寨村、陳莊村、蒿莊村、樊莊村、關劉村、關鄧村、前張村、桑科營前街村、桑科營后街村、毛莊村、陶寺村、劉檔村、韓王村、田二莊後孔村、田二莊前王村、游莊村、青莊村、晏口村、滿村、米口村、馬村、東胡村、張胡村、西胡村、雙溝村、何莊村、沙河村、陽兆村、齊營村、祁屯村、鄧莊村、小宿村、曹莊村、小營村、陽店村、屯集村、小井村。

    半坡店鄉 代碼:410526211

    2006年,轄47個村:南村、半北村、黃塔村、劉堤村、陳玉莊村、程莊村、東孟虎寨村、西孟虎寨村、馬莊村、卜屯村、前營村、後營村、前周村、張莊村、柳村、車村、東常村、西常村、前邵屯村、後邵屯村、位屯村、前安虎寨村、石佛村、緱莊村、嚴莊村、蔣莊村、後安虎寨村、前汪莊村、後汪莊村、沙河村、段屯村、李屯村、古柳樹村、王林村、閆合屯村、零河村、伍官營村、羅堂村、秦屯村、石莊村、杏頭村、東明店村、西明店村、沙滹沱村、孫莊村、東老河寨村、西老河寨村。

    小鋪鄉 代碼:410526212

    2006年,轄41個村:三村、大鋪村、小鋪村、新莊村、胡營村、姜莊村、界河路村、小武莊村、常莊村、東楊莊村、申莊村、大武莊村、中寺村、牛莊村、楊趙莊村、後寨村、申堤下村、申堤上村、楊公店村、董村、李胡寨村、鄭莊村、東程寨一村、關店村、東程寨二村、西程寨村、前杜莊村、後杜莊村、陳莊村、許莊村、葦園村、大張莊村、前任莊村、後任莊村、薛店村、前油坊村、後油坊村、郭莊村、八里莊村、雙樓村、靳莊村。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科教文衛 滑縣有各級各類學校705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職業高中3所,國中91所,國小60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國小在校生共241290名。其中高中在校生14535名,普通高中階段在校生11549人,職業高中在校生2986人,國中在校生75523名。國小在校生138120名,其它學校(園)在校生13212名。全縣中國小教職工13186人,其中專任教師9967名。

    全縣衛生系統共有27家公立醫療機構,其中包括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中心醫院等3家縣級醫療單位,22個鄉鎮衛生院和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院兩家防疫保健機構。擁有1230張床位。全系統1671名衛生工作人員中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35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者23人,中級職稱者234人,初級職稱者455人。房屋總建築面積90864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3990萬元,萬元以上醫療設備價值866萬元。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經濟 全縣2007年生產總值完成93.84億元,同比增長15.9%, 創13年來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產業37.1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35.18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21.5億元,增長23.9%。三次產業結構達到了39.6:37.5:22.9,是最最佳化的一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3億元,首次突破兩億元大關,增長23.8%,為歷史上增長最多的一年,其中稅收占財稅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5.1%,財稅結構也是最優的一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3億元,增長42.2%,投資總額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億元,增長18.5%, 為11年來最好水平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7.6億元,較年初增加6億多元,是歷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68元,增長21.7% ,增幅是5年來最高的一年 。農民人均純收入400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7元,增長19.4%, 是12年來的最好水平 。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歷史 翟 讓(?~617),字子謙,出生於東郡韋城(今縣城東南妹村)一個農民家庭。少時父母雙亡,讀書不多,卻練就一身好武藝,教了不少徒弟,愛打抱不平,在百姓中威望很高。官府為利用他的武藝和威望,邀他在東郡(郡治在白馬)衙門裡當法曹(管理刑獄的小吏)。他為人忠厚,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剛直不阿,頗孚眾望,交有不少知心朋友。

    楊廣稱帝後,賦稅繁重,徭役頻仍,加上黃河泛濫,民不聊生,很多農民因對隋朝不滿。隋大業七年(611年)春,翟讓便同兄翟弘、侄兒摩侯、街坊王儒信等一些青壯年,奔向距家鄉40里的瓦崗寨舉行起義。同郡人單雄信和翟讓原是好友,聽到翟讓起義的訊息後,在本鄉召集一些青少年,投奔瓦崗寨。徐世績(字懋功),也帶著一些青少年投至翟讓麾下,加入義軍。瓦崗寨附近賈家樓(今滑縣赤水村西)人賈雄,雖出身於富門、卻同情貧民,不滿隋王朝的黑暗統治,被翟讓聘為軍師。

    翟讓創建的瓦崗軍,西征不到半年,已擁兵數十萬,占據中原大部分地區。為團結各地義軍。共同推翻隋王朝,急需建立自己的政權。此時,李密為奪取義軍最高領導權,暗中運籌,托翟讓的老友賈雄、王伯當出面, 說服翟讓推舉他為主。翟讓以大局為重,把瓦崗軍帥位讓給李密。

    李密為了奪權,殺害翟讓,嚴重地削弱了瓦崗軍的戰鬥力。不久,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潰,翟讓所建立的瓦崗軍至此失敗

    李 文 成(?~1831),出生於滑縣謝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喪父,自幼從兄學木工,因排行第四,人稱“李四木匠”。家中田少瘠薄,故靠做工維持生活。他曾入塾就讀,但不嗜五經四書,專研算術,酷愛天文。

    文成參加了反清秘密組織 —八卦陣。因他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很受教中民眾擁護,被推為教主,“兼掌九宮,統管八卦”成為“八卦教魁”。

    在起義準備過程中,文成特意將八卦教改名為天理教。為籌集起義經費,要求參加天理教的人先向教會繳納一些錢糧,稱為“種神錢”,也叫“根基錢”。明確規定:每錢百文,許地一頃;糧食數石,許給官職。這一做法在民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廣大農民紛紛入教。嘉慶十八年,旱災嚴重,廣大農民生活無著。文成認為發動起義的時機已到,遂於八月初在道口召開第三次首領會議,定於九月十五各地同時起兵。

    嘉慶十八年九月七日,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正式爆發。起義軍占領滑縣城,李文成在滑縣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大明天順李真主”。

    起義軍的攻勢嚇壞了嘉慶皇帝,他急令楊芳、特衣順保、色爾袞、德寧阿帶領黑龍江、吉林等地的馬隊尾追義軍;李文成指揮部下,同敵人展開肉搏巷戰。經過激戰,因寡不敵眾,他和50多位將士“群相擁抱而死”,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失敗。

    毛 耀 庭(1894~1967),原名毛永福,道口鎮腳力街人,滑縣第一、二屆人大代表,豫北一帶鑲牙的鼻祖。

    耀庭父輩原以鑄造為業,後兼營旅店。1919年,河北冀州人李青雲路經道口中,歇足於毛氏店中,不幸患病臥床,耀庭及其家人求醫買藥料,無微不至。李康復後,深感其德,便以鑲牙之術授之,言“贈以餬口之資”。耀庭聰穎好學,善於琢磨,不足3年,便掌握鑲牙的全部技術:取模型(俗稱咬牙印)、灌注、上頜架、選牙排牙、成基托、裝盒填料。1922年,在道口小東門裡開設“毛耀庭鑲牙鋪”,此為豫北一帶鑲牙業之始。

    1953年,他把填充橡皮改為塑膠,大大縮短了裝盒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鄰近各縣慕名前來就診者絡繹不絕,日診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人們稱他是“不化妝的美容師”。

    1955年,年逾六旬的毛耀庭,毅然放棄自己經營多年的診所,踴躍加入集體性質的“道口鎮牙科聯合診所”,並擔任所長。他以“濟世活人”為宗旨,凡來求治者,無不悉心為之。1967年,毛耀庭病逝於故里,終年73歲。

    左 明 學(1895~1956),滑縣老廟鄉左莊村人,正骨名醫。歷任滑縣一、二、三屆政協常委等職務。

    左明學是左莊祖傳正骨醫術的第六世傳人。幼讀私塾7年。14歲開始繼承祖傳正骨醫術,熬制膏藥,行醫治病。在治療實踐中,他對祖傳的正骨醫術和膏藥配製,不斷進行研究改進,採用麝香、黃丹、象皮、人發、穿山甲、透骨草、土元、血竭、冰片等30餘味中草藥,配以純淨的小磨香油,然後用麻稈火精心熬制而成的膏藥,有神奇的療效,能夠接骨舒筋、化淤活血、消炎止痛、祛風散寒,主治各種類型的骨折,肌肉扭傷、風濕骨疼。新中國成立後,他公開了祖傳的正骨術和熬制膏藥的秘方。1952年,羅榮桓元帥腿部骨折,請左赴京治療,稱他是“人民的正骨專家”。1956年,他被聘請到安陽專區人民醫院,創辦了骨科。1956年病逝於家,享年71歲。

    張 和 禮(1898~1979),名長貴,字和禮。弟兄3人,排行第二,少聰穎好學,手腳勤快,深得父親寵愛。其父親張元福是“義興張”第五代傳人,為把燒雞製作術傳給和禮,身傳口授,傾注心力。和禮竭誠求學,悉得真傳,成為“義興張”第六代傳人。

    明 全 富(1902~1986),中西醫結合正骨專家,黃塔膏藥祖傳秘方的第十代傳人,河南省衛生工作者協會會員,自然科學專門學會會員,滑縣醫藥衛生協會理事,政協滑縣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黃塔寺正骨醫院創辦人之一。

    於 安 瀾 原名海晏,字安瀾,後漸以字行,1902年生,滑縣牛屯鎮鴨固村人,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美術理論家、美學史家和書法家。

    1935年,他完成了《漢魏六朝韻譜》這一巨著的初稿,鏇由北京中華印書局出版發行,填補了我國音韻史上一項空白。1936年,編成《畫論叢刊》,齊白石和蕭謙中親為題簽,國畫名家余越園作序,中華書局付印。1957年後,他堅持從事研究工作,編纂了《畫史叢書》、《畫品叢書》和《說文解字分類簡編》、《古書難字類編》等書。1958年,香港出版社翻印了他的《畫論叢刊》,風行東南亞諸國。繼《畫論叢刊》之後,於先生又輯南北朝至元代紀錄畫跡之著作十三種,取名《畫品叢書》,著名畫家劉海粟題簽。“文化大革命”中,他雖多次被下放到農場勞動,但他仍堅持整理編寫了《詩學輯要》、《書學名著選》等書。1970年,《畫史叢書》由台灣翻印發行。是年,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發行了他的《漢魏六朝韻譜》,受到中外學者稱讚。1976年,整理出版書稿多種上,並編纂了《歷代典範語言類編》、《實用辭彙學》等書。1984年,出任河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是年出版《五韻彙編》。

    於安瀾長於小篆,精通篆刻。1979年,編成《書法名著選》一書,書法家沙孟海為之題簽。此書作為書展禮品曾多次贈送給國內外友人。後又編輯出版《歷代書法家評語》、《書法源流表》等書。

    在文學方面,他編輯有《歷代文學家傳選》、《詩學輯要》。

    趙 毅 敏 原名劉昆,1904年生,滑縣牛屯鎮南街人,著名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1907~1917年在本村先讀私塾,後上國小。畢業後考入開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2年畢業,後到河北大學學習。1924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積極投身革命活動。1925年,在支持上海工人舉行的“五卅”罷工鬥爭中被捕入獄。1925年11月~1928年11月,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習期間兼任共青團委宣傳部長和課堂翻譯。

    他大學畢業後,在哈爾濱、綏芬河等地從事共產國際交通局聯絡工作。1929年冬~1930年5月,在上海任中央宣傳部編審科長、代秘書長。1931年11月,任中央滿洲省委宣傳部長,併兼任奉天市委書記。是月被捕入獄,在獄3年。1934年7月出獄後,任滿洲省委組織部長、抗日聯軍第三軍政委。

    1935年初冬,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世界大會,後任莫斯科東方大學第八分校校長。1938年冬~1945年,在延安先後任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央黨校委員會秘書長、解放日報秘書長、中宣部教育科長、秘書長、兼延安大學副校長。1945年日本投降後至1948年,先後任冀察熱遼中央分局宣傳部長,兼冀熱遼聯合大學校長。

    1949~1950年,任北京市委宣傳部長。1950~1954年夏,先後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傳部長、兼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主任、文化部長、中南局青委書記。1954年夏~1967年冬,任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副書記、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兼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和國際刊物《和平與社會主義問題》編委。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1958年被增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名譽。

    1979~1982年9月,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兼秘書長,並於中共十二次代表大會期間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王 鳴 岐 1906年生,滑縣牛屯鎮大王莊人,著名生物學家。7歲在家鄉蠶桑國小就讀,即對養蠶栽桑乃至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國小畢業後,趁農閒就讀私塾。啟蒙老師“讀書必須有益於天下”、“要博學、慎思、篤行”等教誨深深印在他的心中。1928年,考入河南大學農學系,後轉森林系,專攻生物學。1934年,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1936年6月獲碩士學位。翌年,以《黑粉菌細胞學和病理學方向》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同時被選為Sigmax榮譽學會會員。在美期間,他先後訪問20多所著名大學和生物研究單位,接觸有關專家、教授百餘人,獲益極大。1936年歸國,返回母校河南大學任教。他堅持基礎科學和套用科學並重的原則,即於灌輸基礎科學知識的同時,致力於套用科學的研究,搞出了一批創造性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國內第一次提出病毒源學說,後為國內外研究單位所證實。

    新中國建立後,王鳴岐歷任河南大學、東吳大學(兼職)、復旦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病毒研究室主任、校務委員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和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分科編委、上海市科協委員、政協委員等職。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培養了一大批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其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趙 紫 陽 原名趙修業,1919年生,滑縣桑村鄉趙莊人, 1932年,在學校加入共青團,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4~1935年,參與組織啟茅社等救亡小團體,並參加聲援北平“一二·九運動的開封學生臥軌請願鬥爭。1936年秋,赴武昌考取高中。在高中時,改名為趙紫陽。

    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擔任中共滑縣工作委員會書記。是年冬,工委改稱縣委,繼任縣委書記,時年19歲。1939年7月,調任中共豫北地委宣傳部長。1940年任中共冀魯豫區黨委二地委書記。1941年7月改任六地委書記。1942年原第五、六地委合併稱四地委,趙改任四地委副書記、宣傳部長。1944年5月,任新成立的中共平原分局地委書記。1949年3月,任新成立的南陽地委書記。

    1951年,趙紫陽奉命南下,赴廣東工作,相繼任中共華南分局俱樂部秘書長、廣東省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5月,他主持發出《當前穩定生產關係安定農村生產的指示》,要求把穩定新的生產關係和安定農村生產作為當前工作的中心環節。7月,他升任中共華南分局副書記。1956年9月,赴北京出席中共八大會議。1960年後任廣東省委書記、第一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趙紫陽受到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團的迫害。在周恩來的保護下,1971年4月,被解除監護審查,分配到內蒙古工作。5月,當選為區黨委書記,分管農牧業生產。1972年,再調廣東工作。1973年8月出席中共十大會議,當選為中央委員。1974年4月,被任命為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兼廣州軍區政委。1977年間,他赴四川省30多個縣市作調查研究,重點解決農業問題,提出“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四川農業發展戰略。是年,全省農業獲得大豐收,增產糧食60億斤。1978年全省糧食產量比1977年又增產40億斤,農民們喊出“要吃糧,找紫陽”的諺語。1979年春夏,在他的主持下,四川省普遍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1976年,四川人均口糧低於全國人均水平40斤,至1979年卻高於全國人均水平34斤。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正式任命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1987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一致推選趙紫陽代理黨中央總書記。11月2日,十三屆一中全會召開,趙紫陽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

    巫蘭英(1955~ )中國女子射擊運動員。河南滑縣人。1973年入選河南省飛碟射擊隊。多次代替男運動員參加全國比賽。1978年在全國射擊分區賽中,獲女子組比賽冠軍。同年,在第八屆亞洲運動會上,與男隊員一起奪得男子雙向飛碟射擊團體第三名。1979年在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再奪男子雙向飛碟冠軍,並以194中的成績超過女子雙向世界紀錄。1980~1981年先後在菲律賓和日本舉行的兩屆亞洲飛碟射擊錦標賽以及成都全國射擊冠軍賽中,奪走全部女子雙向飛碟的金牌。1981年在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上,與隊友一起獲雙向飛碟女子團體冠軍,並獲雙向飛碟女單冠軍,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射擊世界冠軍的運動員。她還是1982、1989年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和1983年世界飛碟、移動靶射擊錦標賽雙向飛碟女子團體冠軍中國隊的隊員之一。1981、1983年兩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巫蘭英現任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院長。

    民俗博物院

    滑縣民俗博物院為國家2A級景區,位於河南滑縣道口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南距鄭州150公里,北距安陽70公里,西距107國道30公里,106國道、阿深、濟東高速貫穿南北,省道、城鄉公路交叉縱橫。

    滑縣民俗博物院是經過三年的論證、徵集民俗物品、展廳建設和設計布展等準備工作,於2005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的。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共設婚俗廳、紡織廳、生產廳、生活廳、民間工藝廳五個展廳和文源。這些物品絕大部分目前已經停止使用,有些已非常珍稀。滑縣民俗博物院自開業以來,來院參觀遊人絡繹不絕,截止目前,共接待中外遊客近2萬人次,有省市各級領導,專家學者,老人,學生等等,著名作家劉震雲、河南省文聯副主席、著名詩人王懷讓、肯亞納庫魯市市長本森·姆旺基等先後來此考察、指導工作,並作出了高度評價。本森·姆旺基市長在留言中這樣寫道:“我參觀滑縣民俗博物院後,感觸頗深,古老的民俗物品,承載著輝煌的民俗文化,中國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驚嘆”。

    張 家 遺 址

    張家遺址位於大寨鄉張家村東南半公里處。遺址長和寬各120米,面積1.44萬平方米,稍高於周圍耕地。1984年秋,文物大普查時發現,文化層厚度不均,有鬲足、灰色陶片、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1985年4月,在遺址西南部又發現很多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屬仰韶文化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 雲 觀 遺 址

    白雲觀遺址位於趙營鄉中新莊村東80米處。該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20米,總面積1.8萬平方米。從遺址西邊斷層看,文化層厚度約1.5—3米,地表散存大量的灰色、黑色陶片紋飾為方格紋、粗繩紋、細繩紋、人字紋等;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陶胎薄而堅硬;還有紅陶缽、夾砂鼎、繩紋鬲、蚌屑、石斧等器物。經鑑定為仰韶文化遺址,1980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瓦 崗 軍 點 將 台 遺 址

    瓦崗軍點將台遺址位於瓦崗鄉瓦崗村東北半公里處,面積約1334平方米,高約2.5米。遺址附屬文物有大鐵斧、石槽、水井。1973年於此設立保護標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書介紹,隋朝時候,瓦崗緊鄰黃河。因為黃河多次泛濫,使這裡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人煙稀少,既便於隱藏以便於出擊。此外,瓦崗北與黃河的白馬渡口臨近,南與通濟渠相望,進退方便,易於攻守,堪稱軍事戰略要地,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為了自衛和聚集力量,便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園二十餘公里的“土圍子”故稱瓦崗寨,沿襲至今。

    李 文 成 故 居 遺 址

    李文成故居遺址位於城關鎮謝莊村,立有保護標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 福 寺 塔

    明福寺塔坐落在舊縣城內西南隅,1963年元月20日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福寺塔建於唐寶曆二年(826年)。塔高九層,八角亭子頂。後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18年(1929年),當地人集資修復至七層,塔頂改為桃狀。塔高40米,磚石結構,平面呈八邊形,七級密檐式。塔聳立於高2.4米的石基上。塔底直徑6米,其身中空,第二層以上,東南西北面各闢圓弮門。每層出檐兩級,檐下雕刻有斗拱、蓮花瓣、飛檐等。塔身外壁砌有橫排面磚,上

    有圓龕,內刻坐佛。塔身各層高度和平面直逕自下而上逐層勻遞減。塔身各隅砌有倚柱,略顯弧形。柱上飾以仰、俯蓮花。第五層的四個側面飾有長方形直欞假窗,第七層的四個側面飾有卐字形圖案。頂端各角分上下掛有銅鈴3個,八角24個。

    塔內原有木階梯可攀至第五層,後塔遭雷擊,階梯焚毀。民國修復時,未修階梯,現無法從塔內上攀。塔牆內,初建時砌有石階,塔外檐上築有蹬道皆與圓券門相通。從塔式起重機內登石階而上進入圓券門,再由圓券門外出,沿蹬道上攀,進入上層圓券門,里外盤鏇而上,直至塔頂。

    明福寺博物院建於明福寺塔西側,南北400米,東西200米,門前市場東西260米,總占地面積11.9公頃。博物院以國內仿古建築中所缺少的隋代風格為主,總體包含中、東、西三路和多院落,單體建築形式都體現隋代古剎遺風,具有很強的歷史感和文化旅遊觀賞價值。

    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以植物造景為特色,突出自身平原森林的特色,同時還有生物景觀、風景水體景觀、野生動物景觀,是可供開展風景游賞的森林公園,也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平原森林為特色的森林公園。

    歐陽書院

    歐陽書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任滑州通判時的住所,是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滑縣古城內東南隅。書院內建有富麗堂皇的畫舫齋和秋聲樓。畫舫齋是歐陽修的“燕私之居”,為歐陽修所造,秋聲樓位於畫舫齋之後,因《秋聲賦》在這裡所作而得名。整座書院堪稱滑縣內一大勝景,歷來賢尹多會於此,作為育人之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損

    皇 姑 寺 塔

    皇姑寺塔位於半坡店鄉皇塔村中學校院內。明代有一皇帝之女,路過此地,得病身死,為紀念她,於明正統九年(1443年)二月修建一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塑有皇姑泥像,改名皇姑寺塔。塔為寶瓶式七層六棱形磚塔,塔頂為一亞腰葫蘆形鐵剎。塔高11米,下有台階,高2.62米,周長22.3米,台階正南的踏垛長2.8米,寬2.25米。

    天 錫 殿

    天錫殿位於萬古鄉古村,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當時,古廟院內還築有玉皇閣、千佛閣、盤古二樓、轉轉樓、關爺殿、泰山殿、米神殿、鐘鼓二樓、吉神廟和東廟和東西廊房等建築,現僅存天錫殿。殿為歇山頂,青磚砌牆,木結構,有12個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頂上是青、黃琉璃瓦。殿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0.4米,高7.2米。殿南邊有香房、弮棚頂、八個石明柱,上有雕刻。門臉前邊房檐下有透花木雕。民國年間,當地民眾曾經捐款修葺。今西牆倒塌,房頂琉璃瓦殘缺甚多。

    宋 文 恪 公 祠 堂

    宋文恪公祠堂在牛屯鎮宋林村,為明代國子監祭酒、文淵閣大學士宋訥之祠堂。現存大殿三間,高門樓一間,上有清代滑縣知事呂文華掛的紅底金字“宋文恪祠堂”及明帝朱元璋親筆題的“開國明師”兩個匾額。

    廣 濟 橋

    廣濟橋又稱曹村石橋,坐落於四間房鄉曹村西頭。建於明萬曆年間,系三孔石拱橋,上有石欄桿,欄桿上有獅、猴、麒麟等石雕。橋體結構合理,造型美觀,是一座完整的古代橋樑,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 子 冢

    惠子冢在八里營鄉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於地面30多米。春秋時期衛國國王駙馬惠子死後葬於此,後人稱之謂惠子冢。冢內建有磚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宮殿、琉璃殿、鐘樓、鼓樓等,民國年間全部拆掉。冢下為龍山文化遺址,目前保護較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 閣 老 墓

    該墓位於牛屯鎮南宋林村。墓地龐大,石碑林立,樺柏蒼翠。宋閣老,名宋訥,明初國子監祭酒。訥80歲卒,明太祖朱元璋寫祭文悼念,遣官護殮入葬。並為閣老碑題詞曰“開國名師”。1985年全國文化大普查時,發現此墓地另有兩塊高大的石碑:一塊是巨形蛟龍碑,高440厘米,厚50厘米,寬110厘米,系元延祜五年(1318年)十月所立;另一塊是巨型的四稜柱石碑,四面碑文皆為歷史名人所撰,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所立,碑首是屋脊形,碑趺為等腰蓮花座形狀,高390厘米,寬77厘米,厚77米,上有元末明初書法家康里夔手題。該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晏 子 墓

    晏子墓位於焦虎鄉晏口村東北半公里處。長13.5米,寬12.5米,高1.1米。據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被奸臣車裂,百姓極為哀痛,暗地將其屍體巡葬於此。奸臣知道後,要把其屍拋骨揚塵,人們為迷惑他們,土封起許多假墓,奸臣元法辨認。後來假墓相繼平掉。唯剩此墓保存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